韋明鏵
小時候看見家里用的白油紙燈籠上貼著三個扁扁的老宋體紅字“京兆堂”,我當時完全不解其意,后來才漸漸明白,“京兆堂”是韋氏的郡望??ね钦l都有的,無論富貴貧賤。魯迅在《阿Q正傳》中談到阿Q的郡望時寫道:“倘他姓趙,則據(jù)現(xiàn)在好稱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說是‘隴西天水人也’?!卑尚且有郡望,遑論他人。
“郡望”一詞,由“郡”加上“望”構(gòu)成。郡是行政建制,望是名門望族。郡望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指某個地方的大戶人家。中國的每個姓氏,按理都有郡望??ね褪切帐系陌l(fā)祥之地或中興之地,總之是對于本姓氏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方。一姓之人看到自己的郡望,便知道自己的祖先來自何方,從而不忘來處。
郡望概念的出現(xiàn),約在魏晉間。那時的顯貴家族,往往為天下所仰望,各自也以居住地相標榜,如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ね某霈F(xiàn)具有家族利益訴求的作用,因而越是貴族越是愿意炫耀自己的郡望。在皇室的權(quán)威減弱之時,取而代之的是家族主義和地方主義,由此形成了士族門閥。而當皇權(quán)穩(wěn)固之后,郡望便不再是家族的護身符,于是被逐漸淡化為后人對祖先的遙遠記憶。隨著家族人員的四處播遷,郡望到后來只是辨識和維系共同姓氏的象征性紐帶了。
郡是中國古代的行政區(qū)劃,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市或縣。秦初置三十六郡,漢代增至四十六郡。隋朝廢郡,以縣隸州,唐朝又改州為郡。宋代以后郡的行政區(qū)劃廢除,但宋人仍以郡望標榜。例如劉的書名題作《彭城集》《中山詩話》,其實劉是江西新余人,彭城和中山只是古代劉氏的郡望罷了。
郡望是一郡之望族,這些人家常常聚族而居,門第高貴,家世顯赫,冠蓋連云。清人王士禎于《池北偶談》中云:“唐人好稱族望,如王則太原,鄭則滎陽,李則隴西、贊皇,杜則京兆,梁則安定,張則河東、清河,崔則博陵之類,雖傳志之文亦然。”不過,郡望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詞,有些郡如延陵郡、江浙郡等,在歷史上并不一定真的存在。延陵郡是指古代延陵,江浙郡是指江浙地區(qū),郡望中的“郡”可能只是泛指某一地方。盡管郡是一個虛虛實實的地理概念,但給古人卻能夠帶來實際的利益。正如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郡望》所云:“自魏晉以門第取士,單寒之家,屏棄不齒,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與郡望相聯(lián)系的堂號,也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族人為了祭祀先祖,往往在宗祠或家廟的匾額上題寫堂名。堂號是一個家族的世系、族屬、支派的徽記,是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標志,也是尋根意識、祖先崇拜的符號。
在狹義上,堂號本是祠堂的名稱。祠堂是國人供奉祖先神位和商議宗族事務的場所。堂號往往有著深刻的含義,一是表明本系的來歷,二是彰顯前人的德行,銘刻著鮮明的鄉(xiāng)土觀和榮譽感。中國人在族譜封面、客廳題名、店鋪字號上,多寫堂名,甚至在生活器具如升斗、包袱、錢袋、農(nóng)具上,也書寫某某堂記。有些少數(shù)民族因受漢文化影響,也有自己的堂號,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紇族的愛氏西河堂、柔然的苕氏河內(nèi)堂等。
堂號的得名,有源于血緣的,有源于地域的,有源于先世的嘉言懿行的,有源于祖宗的功業(yè)勛績的,也有源于某種祥瑞吉兆的。我們常看到王姓家族的墻上嵌有“三槐堂”石碑,因為宋人王曾手植三槐于庭,認為子孫必有位居三公者,后來兒子果然位列宰相,王氏堂號“三槐堂”名稱即來源于此。明人寸慶曾夢見一地山清水秀,池中荷花競開,天上彩云飄逸,紫光照射在荷塘之上,以為吉兆,后來家族中果然人才輩出,寸氏便將“紫照堂”作為本族堂號。
堂號的名字都有典故或者出處,而且往往對后人有啟發(fā)作用。如劉氏“蒲編堂”,因三國劉備幼年喪父,貧苦無依,依靠編織草鞋為生,后人遂以蒲編為堂名,也含有告誡子孫艱苦創(chuàng)業(yè)之意。東漢楊震清廉自守,有人深夜求見,以黃金十斤賄賂楊震,并稱無人得知,楊震說此事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說無人知曉,故楊氏以“四知堂”為號。西晉孫康自幼好學,但家境貧寒,無錢買燭,冬夜利用白雪反光刻苦研讀,終于官拜御史大夫,故孫氏有“映雪堂”,旨在激勵子孫發(fā)奮讀書。唐人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詩,后來李白到此,見到崔顥的詩不敢再題,故崔氏號稱“噤李堂”。宋人范仲淹遣子至姑蘇運麥,船至丹陽時,遇石曼卿無資葬親,其子即以麥船相贈,此舉深得范仲淹嘉許,故其后世以“麥舟”作為堂號。近代名人的居住地址也常稱某某堂,如袁世凱居所稱“樹德堂袁”,黎元洪居所稱“大德堂黎”,徐世昌居所稱“寶墨堂徐”。這樣做,一則賡續(xù)了家族的聲望,二則隱藏了個人的行蹤。
我們在探討姓氏來源的時候,有一個奇怪的發(fā)現(xiàn),就是絕大多數(shù)姓氏的起源都與黃帝或炎帝有關(guān)。哪怕是遠離中原的那些少數(shù)民族,他們也往往自稱是黃帝或炎帝的子孫,或者至少與漢族文化有某種淵源。例如拓跋氏,民族是鮮卑,相傳他們也是黃帝的后裔。據(jù)說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然后繁衍出拓跋氏。又如耶律氏,民族是契丹,他們在漢化后常用姓氏劉和蕭。據(jù)說遼朝統(tǒng)治者敬仰漢高祖劉邦和相國蕭何,所以其皇族稱為劉氏,皇后稱為蕭氏。這種現(xiàn)象說明中華民族有逐漸趨同的傾向,一方面是主觀上的努力,另一方面是客觀上的需要。
姓氏起源的趨同,并不掩蓋族群與族群之間的差別化??ね吞锰柖寂c門閥制度有關(guān),與名門望族相對的是所謂“寒門”“庶族”。寒門庶族難得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縱能入仕,地位也與豪族無法相比。銓選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是根據(jù)門閥家世、才行品德進行推選的,但門閥士族壟斷了薦舉權(quán),結(jié)果是只論門閥,不論人品。衣冠子弟即便無才無德,也會優(yōu)先入仕;寒門子弟縱然才德超群,也被列為下品。東漢民謠云:“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薄爸比缦遥赖肋?。曲如鉤,反封侯。”這些民謠就是對門閥制度的辛辣諷刺。
等級觀念的流風所及,使本來只是符號的姓氏有了貴賤之分。典型的例子是宋人編的《百家姓》,其中的前八姓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第一姓趙是國姓,故居榜首;錢為吳越王之姓,其余六姓為皇后外戚之姓。甚至同一姓氏中,不同郡望、堂號也有了尊卑之別。為了維護這種尊卑等級,譜牒之學應運而生且盛行不衰。南宋鄭樵《通志》云:“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庇尚帐隙ね锰柖V牒,形成了儼然有序而又紛繁復雜的中國姓氏文化。
郡望的實用價值,似乎已經(jīng)成為歷史。如今談論郡望的故事,一是增加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熱愛祖國文化;二是也能為離家的游子們,提供尋根問祖的基本線索。就這兩點而言,郡望的價值就不可低估,其作用也永遠不會過時。
(題圖:《中國郡望故事》,齊魯書社2021年出版。本文系該書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