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國亮
一
歐陽氏有一支重要的家族廬陵派,唐代歐陽萬被尊為該派之始祖。歐陽萬,字萬畿,是歐陽詢的第十二世孫,唐僖宗乾符年間任吉州安??h令。歐陽萬的第九世孫歐陽修在其撰寫的《歐陽氏源流序》中尊歐陽萬為“安福府君”,宋代編纂的《吉州歐陽氏六宗通譜》尊歐陽萬為廬陵派始祖,廬陵歐陽氏由此得名。
歐陽萬去世后,位于義歷的宅院由其子孫居住。到了歐陽萬的玄孫這一輩共有六兄弟,分別是歐陽謨、歐陽、歐陽、歐陽堂、歐陽宏、歐陽,成年后除歐陽留居義歷外,其他五個分別遷往別處,后世尊他們?yōu)椤傲妗保渲辛艟恿x歷的歐陽則被奉為“義歷初祖”,這一脈就叫作“義歷派”。
南宋時期金人南下,為了避亂,居住在義歷的歐陽氏分遷。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繁衍出眾多義歷支系。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湖南桂陽義歷派后裔修建的歐陽宗祠里有《澄白公宗祠會序》,對先祖遷徙原委進行了說明:“(澄公)其世家江西吉州安??h東鄉(xiāng)義歷之下院,因避金人難,攜子來楚耒陽之白牛山下誕?!庇捎诰幼≡诹x歷的歐陽氏族人都已遷走,義歷這個地名也就漸漸消失了,僅在族譜中代代相傳。
二
宋代以后廬陵派歐陽氏后裔修撰的族譜中都記載有“義歷”這個祖居地,但對其描述往往十分模糊,要么很籠統(tǒng)地將其描述為“安福之東鄉(xiāng)”“邑城南”,要么干脆記為“址不可考”,“義歷”具體在哪個位置成為廬陵歐陽氏后裔未解之謎。如今我們翻閱《吉安市志》《安??h志》《吉安縣志》及相應的地名志都未發(fā)現(xiàn)“義歷”這個名字。不過在歐陽氏舊譜吉安市安??h的一些文史資料中發(fā)現(xiàn)了與“義歷”直接或間接有關的一些線索。
一是宋代編纂的《吉州歐陽氏六宗通譜》中描述“義歷”位于“安福東鄉(xiāng)”。根據(jù)《吉安市志》《安??h志》等資料介紹,“東鄉(xiāng)”是唐宋時期安福境內(nèi)的一個較大的區(qū)域,總體方位位于今安??h城東南,涵蓋今瓜畬鄉(xiāng)、楓田鎮(zhèn)、竹江鄉(xiāng)及寮塘鄉(xiāng)等區(qū)域。
二是清乾隆年間修撰的《衡山歐陽族譜》記載:“居義歷,在安福東鄉(xiāng),合義、歷二塘為名?!币馑际钦f,歐陽居住在安??h東鄉(xiāng)的義歷,它是義塘和歷塘的合稱。今安福縣城南約四十里處竹江鄉(xiāng)有“義塘背”村,《安??h地名志》中說“義塘背”系“唐歐陽氏開基,因義塘而得名,村建義塘背南面”。在其南約一里處還有一村名“義塘下”,在江西、湖南一帶“背”“下”都是常用方位名詞,分別表示位于背面和下方,顯然這兩個村名都和“義塘”有關。在“義塘背”和“義塘下”西約十里安??h寮塘鄉(xiāng)有村叫“歷塘”,在當?shù)匾矊懽鳌盀r塘”,《安??h地名志》說這個村至少在宋代就已建村。
三是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編纂的《寧鄉(xiāng)歐陽族譜》中記錄了一首世代相傳的《祖分衍歌》,其中有“義歷分三院,上院傳持,中院中世乏,下院代繁昌”等句,意思是歐陽的后裔發(fā)展到歐陽持、歐陽這一代(生活在唐末五代時期),“義歷”析出了上、中、下三院。其中,上院由歐陽持、歐陽居住,中院在析出后不久就中道衰落未繁衍出支系,而下院人口繁衍最為昌盛。今距安??h城南約五十里和吉安縣交界處有“下院村”,隸屬于吉安縣。《吉安縣地名志》描述該村始建于五代十國的后唐時期,時間與《祖分衍歌》中記錄的“義歷分三院”時代相同。雖“上院”“中院”今其名已無考,但“下院”這一名稱的保留及其建村的年代足以說明和“義歷”有千絲萬縷之關聯(lián)。
四是清代《寧鄉(xiāng)歐陽族譜》中的《居義歷圖說》中寫道:“義歷相傳為古邑治地,附近有城陂、城田,地名可考。”“義塘背”東南約五里處確實有“城田”“城陂”兩個地名,皆隸屬于安??h竹江鄉(xiāng)?!栋哺?h地名志》指出城郭外這片平地起名城田,坡地起名城陂。
歐陽氏族譜里多次提及“義歷系上中下三院之總號”“義、歷二塘之合名”等信息,說明“義歷”并不是一個具體村落,而應是一片較大的區(qū)域。綜合這些信息考量,我們推斷唐宋時期廬陵歐陽氏祖居地“義歷”應當位于今天江西省吉安市安??h寮塘鄉(xiāng)至竹江鄉(xiāng)之間,細言之是西起寮塘鄉(xiāng)歷塘村一帶,東至竹江鄉(xiāng)義塘背、城田一帶,南至吉安縣下院村一帶。
作者單位:中國刑事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