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肖朝芳
持續(xù)時間:2021年10—12月
年齡段:大班
最近,飼養(yǎng)角里來了新伙伴——4只螃蟹。那是“水產(chǎn)大戶”帥帥的爸爸帶給孩子們的禮物,還帶來了一只大盆、水泵、網(wǎng)兜。這一天,幾個好伙伴過來圍觀,剛一蹲下,4只螃蟹就沒命似的在盆里跑起來?!八鼈冊谔优?,怕我們抓住它?!薄澳侵淮蟮呐艿米羁臁!薄安粚Γ@只小的跑得快?!薄翱隙ㄊ枪π放艿每??!薄八鼈兣艿姆较虿灰粯?,好像在賽跑?!薄翱少惻苁且信艿赖?。”……幼兒的談話真實地反映出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既然孩子們都關注起“螃蟹賽跑”的話題,也激發(fā)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教師該如何捕捉這種可能性進行一次由孩子們引領的課程之旅呢?
一、“螃蟹賽跑”初策劃
螃蟹是否會賽跑呢?螃蟹賽跑如何組織呢?比賽中,螃蟹會不會受傷呢?如果真的開展“螃蟹賽跑”活動,對大班幼兒來說又有哪些教育價值呢?我們?nèi)绾螐慕逃繕顺霭l(fā)給予幼兒專業(yè)的支持呢?
帶著這樣的思考,教師決定尊重孩子們的想法,和他們一起展開了討論——螃蟹是否會賽跑呢?孩子們意見幾乎一致:“螃蟹會爬,就像跑一樣?!薄绑π芳热豢梢詸M著爬,就可以橫著來賽跑?!蹦敲矗π焚惻茉撊绾谓M織呢?對此,孩子們給出了很多答案:“我們可以給螃蟹編上號碼,讓一樣大小的螃蟹一起比?!薄白岓π穻寢屢黄鸨?,再讓螃蟹爸爸一起比?!薄皥龅匾獓饋?,不能讓螃蟹跑丟了!”……
看來,孩子們對螃蟹賽跑這件事充滿了熱情,也在努力嘗試結合自己的賽跑經(jīng)驗來組織螃蟹比賽。他們的討論非常激烈,都表示迫不及待地想試一試。出于安全考慮,教師還是追問孩子們:“比賽中,螃蟹會不會受傷呢?我們到底選擇比還是不比?”對于這個問題,孩子們產(chǎn)生了分歧,直到帥帥告訴大家“螃蟹的腳是能再生的”,大家的爭辯才有了答案,幼兒的探究欲望更是被充分激發(fā)了出來。
在前期的討論中,孩子們不僅建立了尊重生命的意識,更表達了對如何賽跑的不同看法,如用什么材料搭建跑道、搭多長、比賽時由誰先上場等。這些問題都可以支持大班幼兒獲得科學、語言、社會交往等多方面、深層次經(jīng)驗,是幫助幼兒發(fā)展可能性、走向現(xiàn)實性的橋梁與紐帶。為此,教師根據(jù)孩子的問題梳理了預設路徑與關鍵經(jīng)驗(見表1)。
二、搭建跑道
為了迎合孩子們對“螃蟹賽跑”話題的關注,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助推幼兒思考:“有什么辦法既能夠保護好小螃蟹,又能看到精彩的賽跑呢?比賽的時候,你們決定先做哪一件事情呢?老師能幫助你們做些什么呢?”看到教師也加入進來,孩子們更加興趣盎然,最終決定分成四組為每個螃蟹搭建跑道。
每個小組都繪制了各自的跑道設計圖,并選擇用數(shù)字或螃蟹圖像來表示跑道起點。而后,他們有的選擇管子,有的選擇彩色軟積木,有的選擇木質(zhì)積木,還有的選擇磚頭,在塑膠場地上忙活開了。
1.第一次搭建
第一組幼兒用彩色軟積木搭建跑道,他們發(fā)現(xiàn)積木太輕了,螃蟹能夠掀起積木,直接沖出跑道。第二組幼兒用PVC管搭建跑道,結果發(fā)現(xiàn)雖然螃蟹不容易鉆出去,可是一旁的“觀眾”看不到螃蟹比賽的過程,更不知道螃蟹會不會躲進管道不出來。第三組幼兒用木質(zhì)積木搭建跑道,發(fā)現(xiàn)搭的高度只有一塊積木的厚度,太矮了,螃蟹直接翻越過去搶別的螃蟹的跑道了。第四組幼兒用磚頭搭建跑道,但磚頭有點重,豎著放容易倒,螃蟹很容易被砸到,太危險了。
【教師診析】第一次搭建中,孩子們自主嘗試,相互交流并討論,碰撞出了許多火花。例如,搭建中什么樣的材料最適宜,跑道圍欄的長、寬、高都需要適合螃蟹,等等。
2.第二次搭建
這一次,孩子們大多選擇了較硬一些的木質(zhì)積木,有的孩子還用手比畫著螃蟹的寬度;有的找來了尺子,測量不同厚度的積木需要用幾塊,從而確定高度;有的幼兒還根據(jù)螃蟹走過的路線長度來規(guī)劃并設計跑道長度,調(diào)整歪了的跑道。
整個搭建過程近一小時,孩子們相互合作,不斷交流并修正。很快,四組跑道就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梢钥闯?,孩子們這次搭建的跑道高度、寬度都差不多,長度卻不一樣。他們找來尺子進行了測量:第一組跑道長約1.3米,第二組長約1.9米,第三組長約2.1米,第四組長約2.6米。第四組幼兒非常得意,他們覺得自己的作品最長、最突出。可是,究竟多長的跑道才最適合呢?
【教師診析】第二次搭建中,孩子們能夠調(diào)整策略,運用目測、測量、比較等方式展開嘗試,創(chuàng)生屬于自己的經(jīng)驗。
3.第三次搭建
孩子們的爭論相持不下,大家決定回去向爸爸媽媽求助。第二天,大家?guī)砹岁P于“螃蟹賽跑”的許多圖片和資料。在分享過程中,大家看到海洋館的螃蟹賽道是透明的、光滑的,長度2~4米。于是,孩子們決定找一個更光滑的墊板放在跑道上。他們找來了泥工板、硬卡紙、紙箱、蠟光紙等,經(jīng)過一系列裁剪和粘貼,他們第三次搭建的跑道新鮮出爐,長度約2米。
【教師診析】在這次搭建中,孩子們獲得了更多關于螃蟹賽跑的知識,將賽道柵欄硬質(zhì)積木調(diào)整為軟質(zhì)紙板,同時結合螃蟹橫著爬的需要適當放寬了跑道。孩子們更堅定了螃蟹賽跑的信心。
三、賽前準備工作
有了之前的螃蟹熱身環(huán)節(jié),比賽正式開始了!可是,一系列問題又接踵而至:怎么比?怎樣認出每一只參賽選手?誰和誰比?按照體重分組還是性別分組?……
1.給螃蟹運動員做標記
孩子們在美工區(qū)嘗試給螃蟹運動員做標記。他們先打開丙烯顏料,覺得丙烯的味道太重了,會嗆著小螃蟹;然后選擇了即時貼,可發(fā)現(xiàn)即時貼很容易脫落。于是,各小組陸續(xù)選擇了用油性馬克筆為螃蟹做上不同顏色的標記,分別是紅色(母、個頭?。⒆仙?、個頭大)、藍色(公、個頭?。⒑谏ü?、個頭大)。
【教師診析】在此過程中,孩子們認識到了不同紙張、筆、膠等在水中的特性,獲得了更多的感知經(jīng)驗。
2.誰和誰比
準備完畢后,各小組都暗暗為自己的螃蟹加油,有的孩子還偷偷給螃蟹多喂了一些飼料,可是螃蟹并“不領情”。誰和誰比呢?比幾次才能決出冠軍呢?有什么辦法能夠排出比賽的順序呢?對此,孩子們各抒己見。
孩子們自發(fā)展開了設計,四個小組都列出了自己的想法。第一組認為:比一局,四只螃蟹一起比。第二組認為:比三局,紅色記號的螃蟹和紫色記號的比,藍色記號的螃蟹和黑色記號的比,最后各隊勝出的螃蟹再比一次。第三組認為:比三局,紅色記號的螃蟹先和紫色記號的比,贏得比賽的螃蟹再和藍色記號的比,勝出的螃蟹再和黑色記號的比。第四組認為:比三局,兩只大螃蟹先比,兩只小螃蟹再比,最后各隊勝出的進行決賽。
孩子們討論著規(guī)則,互不相讓。其中,第一組的決定遭到了大多數(shù)孩子的反對,理由是“螃蟹不一樣大,公母也不一樣,結果不公平”;第二、三、四組給出的建議雖然比較麻煩,但略顯“公平”。
【教師診析】在此過程中,教師沒有左右孩子們的選擇,而是關注到孩子們已經(jīng)意識到比賽需要公平,還需要遵守規(guī)則。幼兒討論的過程正是其經(jīng)驗不斷成長的過程。
四、正式比賽開始
午后,孩子們決定正式開始比賽。在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情況下,孩子們選擇每種方法都試一試。他們相互分工,有的擔任裁判員,有的擔任啦啦隊,有的擔任記分員,帥帥爸爸還應邀當上了運動會的保健醫(yī)生。
第一場比賽:四只螃蟹一起比。結果,紫螃蟹中途“休息了一下”。看來不一定是個頭大的螃蟹能贏呢!
第二場比賽:分公母比。這一次,孩子們不斷為贏的螃蟹歡呼,大家一致認為藍色公蟹最厲害,覺得它是“螃蟹之王”。
第三場比賽:分大小比。這一次還是藍色螃蟹贏了。孩子又把掌聲送給了藍色螃蟹,認領藍色螃蟹的那一組孩子更得意了。
第四場比賽:第二場和第三場比賽的勝者比。在這次的比賽中,孩子們建議不能讓藍色螃蟹先比,因為它太厲害了,支持藍色螃蟹的小組成員立馬反對。其他組還提出了“螃蟹累了,中場休息”,“保健醫(yī)生”也提議休息一會兒再比。果然,藍色螃蟹在賽道里到處爬,方向都找不準了。
這次的比賽結果出乎孩子們的意料,他們在歡呼和嘆息之余不斷分享著自己的看法:“看來贏的不一定都贏。”“公螃蟹不一定都厲害?!薄靶◇π芬材苴A?!薄罢f不定明天比賽的結果又不一樣了呢!”“比賽永遠有成功和失敗,我們不能怕失敗?!薄懊魈烊绻鹊脑?,四只螃蟹一起會又快又好?!薄?/p>
【教師診析】經(jīng)過四輪比賽的嘗試,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在比賽中,他們預測、爭辯、分享比賽結果和對成敗得失的感悟。
隨著比賽的落幕,孩子們還意猶未盡,教師鼓勵孩子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螃蟹比賽的故事進行表征和表演,創(chuàng)編了體育游戲,還與爸爸媽媽進行分享,回顧歷程,梳理經(jīng)驗,為后續(xù)更多元的探究與學習提供了無限可能。
可能性是一種不確定性,蘊含著無限契機,也意味著兒童在游戲中學習與發(fā)展的無限潛能。“螃蟹賽跑”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無窮潛能?!澳懿荒苜惻堋薄按罱ㄊ裁礃拥呐艿馈薄霸鯓淤惻堋薄百惻苤杏钟心男┬掳l(fā)現(xiàn)”……這一系列問題在孩子們的不斷探究中從“可能”變?yōu)椤艾F(xiàn)實”,孩子們也增長了觀察、比較、測量、空間、合作與交往、動手與創(chuàng)造等多方面經(jīng)驗,“螺旋式”課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師幼互動中。
專家點評:
《螃蟹賽跑記》是基于飼養(yǎng)角這個生活資源生發(fā)的課程故事,源于兒童好奇心,生動有趣,真實自然。幼兒在自主探究、自信表達、勇于挑戰(zhàn)、樂于分享的過程中,在與自然和生活的對話中豐富經(jīng)驗、獲得成長。
1.真問題帶來真收獲
探索中允許孩子失敗。第一次嘗試為螃蟹搭建跑道時,孩子們自發(fā)分成四組,用四種不同的材料搭建——方法都不合適。但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碰撞出了更多的思維火花。幼兒在自主學習探索過程中,失敗不可避免,教師能夠創(chuàng)設環(huán)境,保障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以及豐富的工具和材料來滿足不斷嘗試的需要。
實施中重過程輕結果。在賽前準備爭論誰和誰比這個環(huán)節(jié),幼兒由于“公平”的問題始終沒法統(tǒng)一意見。孩子口中的“公平”其實是比賽規(guī)則意識的萌發(fā),大家統(tǒng)一淘汰了認為最不公平的一種比法,保留了麻煩卻相對公平的另外三種比法。結果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能清晰地看到幼兒富有個性化的成長經(jīng)歷。當比賽并沒有出現(xiàn)幼兒期待的結果時,孩子并沒有失望,反而對失敗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悟。教師能夠關注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學習與游戲狀態(tài),關注幼兒的成長與表現(xiàn)。
2.巧支持帶來快成長
引領兒童整合延續(xù)經(jīng)驗。每一個行為背后,教師都關注到幼兒學習和發(fā)展的整體性,對幼兒已有經(jīng)驗充分了解,對幼兒真正發(fā)展的空間和可能性有初步預判。在案例故事的前期討論環(huán)節(jié),教師根據(jù)孩子的問題梳理了預設路徑和關鍵經(jīng)驗,為下一步孩子自主探索提供了實現(xiàn)路徑。
觀察解讀支持幼兒行為。教師在課程活動中邊關注邊思考幼兒探究態(tài)度、探究能力、投入狀態(tài)、情緒情感、合作協(xié)商等多方面的發(fā)展情況,從而反思自己在游戲中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適,能否支持幼兒的深度探究等,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認知、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發(fā)展的能力。
——江蘇省特級教師? ? ? ? ?張? ?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