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高曉燕,吳晶晶
(1.南通理工學院基礎教育學院, 江蘇南通226002;2.南京師范大學數(shù)學科學學院, 江蘇南京210023)
重分形分析是動力系統(tǒng)維數(shù)理論中一個熱點研究內容,目前主要分為2個部分即重分形譜和發(fā)散點集的維數(shù)特征。20世紀以來,關于局部熵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文獻[1-3]分別在Gibbs測度下和具有Specification性質的擴張同胚上對局部熵和加權熵等問題上進行了重分形研究;文獻[4-5]也在局部熵的重分形上進行研究,并獲得較好的結果;文獻[6]討論廣義局部熵的重分形分析。同時對自由半群作用下的熵的研究也較多:文獻[7-9]分別在自由半群作用下研究拓撲熵和相關的熵;文獻[10]給出自由半群作用下的變分原理;文獻[11]研究自由半群作用下的一些性質;文獻[12]研究真映射生成的自由半群作用的拓撲熵;文獻[13]討論自由半群的估計熵和Δ-弱混合集。
本文主要是在半群作用下利用回歸時間構建了水平集Kα,建立了(q,ζ)熵的重分形分析即對?α≥0和?q∈R,有htop(B,A,Kα)=qα+hζ(B,A,q,Kα)。
設(X,d,T)是動力系統(tǒng),其中(X,d)是緊致度量空間,T:X→X是連續(xù)映射.M(X)為所有弱*拓撲條件下概率測度。若μ∈M(X),假設下列極限存在
其中B(x,ε)表示x的開鄰域。
本文思考局部熵譜與Poincare回歸的聯(lián)系,考慮緊致度量空間(X,d),g是X上的連續(xù)映射,U為X的子集,?x∈X,U的第一回歸時間定義為
ζU(x)=inf{k>0:gk(x)∈U}。
定義在點x處的局部回歸時間熵如下(假設極限存在):
其中Bn(x,ε)={y∈X:d(gi(x),gi(y))<ε,i=0,1,…,n-1},ε>0。
對于?Z?X,Z≠Φ,q,t∈R,ε>0,n∈N,定義
定義2半群作用的(q,ζ)-熵定義為
現(xiàn)在討論該極限是否存在。
所以
又-q>0,因此
ψζ(Δ,q,t)≥ψζ(Δ′,q,t),
進而有
Mζ(Z,q,t,ε2)≥Mζ(Z,q,t,ε1),
也就是說hζ(B,A,q,Z,ε2)≥hζ(B,A,q,Z,ε1),即hζ(B,A,q,Z,ε)隨著ε的減小而增大,所以極限存在。
存在一個臨界值hζ(B,A,q,Z,ε)∈(-∞,+∞)使得
(1)
當q>0時,hζ(B,A,q,Z,ε)關于ε沒有單調性。(補充條件)設對于充分小的ε>0有
(2)
由于對?g∈Ani都有u(g)∈U,使得g(x)∈u(g)。不妨記Ani對應的U中的元素為
下證Ui即為所求。
因此,把這些鏈Ui放在一起組成鏈族Γ={Ui},則Γ是Kα,M,N的一個覆蓋。因為對于任何xi∈Kα,M,N有ni>n>N,由前面的結論可得
因為Δ是任一中心覆蓋,所以由上面的不等式可得
由Δ的任意性可得
綜上所述,對任何s≥qα+|q|δ+t,有
令n→∞,得
得證。
若對q≥0,則對任意s≤qα-qδ+t,有
若對q<0,則對任意s≤qα+qδ+t,有
所以對于任意s≤qα-|q|δ+t,有
由于Γ是覆蓋Z的任一鏈長至少為n+1的覆蓋,因此對于任意s≤qα-|q|δ+t,有
由此可知
得證。
定理1對?α≥0和?q∈R有htop(B,A,Kα)=qα+hζ(B,A,q,Kα)。
證明考慮α≥0和相應的水平集Kα,若x∈Kα,則
選取單調序列{εM},使得M→∞時,εM→0。設δ>0,記
因此,對固定的x∈Kα,M,存在N0=N0(x,δ,εM),使得對任何n>N0有
令Kα,M,N={x∈Kα,M:N0=N0(x,δ,εM) 下證:對?α≥0和?q∈R,則 htop(B,A,Kα)≤qα+hζ(B,A,q,Kα)。 若Kα=φ,不等式兩邊都等于-∞,顯然成立。不妨設Kα≠φ,利用反證法證明上式成立。假設存在α≥0和q∈R,使得 γ=(htop(B,A,Kα)-qα-hζ(B,A,q,Kα))>0。 htop(B,A,Kα)>qα+hζ(B,A,q,Kα)+3γ。 (3) 由h(B,A,Kα,M,N,U)的定義及不等式組(3)可得 M(Kα,N,M,U,qα+hζ(B,A,q,Kα)+2γ)=∞, 令s=qα+hζ(B,A,q,Kα)+2γ,t=hζ(B,A,q,Kα)+γ-|q|δ,由引理1得 Mζ(Kα,N,M,q,hζ(B,A,q,Kα)+γ-|q|δ,εM)=+∞。 (4) 事實上, hζ(B,A,q,Kα,εM)≥hζ(B,A,q,Kα,M,N,εM)。 由等式(1)可得 Mζ(Kα,N,M,q,hζ(B,A,q,Kα)+r-|q|δ,εM)=0, 這與等式(4)矛盾,所以結論成立。 再證相反過程:對?α≥0和?q∈R,有htop(B,A,q,Kα)≥qα+hζ(B,A,q,Kα)。 若Kα=Φ,不等式兩邊都等于-∞,顯然成立。不妨設Kα≠Φ,利用反證法證明該定理.假設存在α≥0和q∈R,使得 (5) 由h(B,A,Kα,N,M,U)的定義及不等式組(5)可得 M(Kα,N,M,U,qα+hζ(B,A,q,Kα)-2γ)=0, 令s=qα+hζ(B,A,q,Kα)-2γ,t=hτ(B,A,q,Kα)-2γ+|q|δ,由引理2得 Mζ(Kα,N,M,q,hζ(B,A,q,Kα)-2r+|q|δ,εM)=0, (6) 但是對于充分大的M、N,有 hζ(B,A,q,Kα,εM)≤hζ(B,A,q,Kα,M,N,εM)+γ, 所以hζ(B,A,q,Kα)-2γ+|q|δ≤hζ(B,A,q,Kα,M,N,εM)。由等式(1)可得 Mζ(Kα,N,M,q,hζ(B,A,q,Kα)-2r+|q|δ,εM)=+∞, 這與等式(6)矛盾,所以結論成立。 綜上所述,定理1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