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華 陳錦瑩 關宇健
(1 東莞市濱海灣醫(yī)院暨南大學附屬醫(yī)院,東莞,523000;2 東莞市人民醫(yī)院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東莞醫(yī)院,東莞,523000)
認知功能障礙是一種年齡依賴性疾病,患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60~64歲人群患病率一般為6.7%,而8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25.2%[1]。目前尚未明確該病的發(fā)病機制,有研究認為該病與免疫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退行性改變等有關。一過性的短期認知障礙是手術后的常見認知改變,也是急性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并發(fā)癥之一,以意識障礙、記憶減退、認知功能障礙、短期思維紊亂為主要臨床特征,并可伴有人格改變。該并發(fā)癥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術后康復,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還會影響患者長期預后[2-3]。由于該疾病機制不明確,有研究者認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發(fā)生和麻醉方式、麻醉藥物的選擇具有一定相關性,但該說法尚缺乏證據(jù)[4]。且老年患者由于基礎疾病多,POCD和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于其他患者。為了探究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2種麻醉方式的選取,是否對老年患者骨科手術后短期的精神狀態(tài)和認知功能等產生影響,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行骨科手術的老年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東莞市濱海灣醫(yī)院暨南大學附屬醫(yī)院接受骨科手術的老年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4例。對照組中年齡60~73歲,平均年齡(79.5±8.2)歲;美國麻醉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5]:Ⅰ級35例,Ⅱ級19例。觀察組中年齡61~72歲,平均年齡(78.4±6.2)歲;ASA分級:Ⅰ級33例,Ⅱ級2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jīng)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年齡≥60周歲群體者;2)均于本院接收骨科手術者;3)均為首次接受骨科手術者;4)術前感知功能、自主意識情緒正常,能配合完成相關調查研究者;5)溝通能力、聽力功能均為正常者;6)臨床資料齊全者;7)遵醫(yī)行為較好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感染性疾病者;2)心、腎、肝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3)合并其他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者;4)凝血功能、代謝功能障礙者;5)重度骨質疏松者;6)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7)多次接受骨科手術者;8)對麻醉藥物過敏者;9)中途退出研究者。
1.4 研究方法 圍手術期進行常規(guī)治療,包括補充營養(yǎng)、控制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患者在術前12 h禁食,8 h禁飲,術前補充500 mL極化液,麻醉前30 min給予0.5 mg阿托品以及0.1 g苯巴比妥肌內注射。對照組患者在氣管插管下進行全身麻醉,麻醉藥物:咪達唑侖0.5 mg/kg、瑞芬太尼2 μg/kg、丙泊酚1 mg/kg、維庫溴銨0.1 mg/kg靜脈注射,肌肉松弛后行氣管插管進行機械通氣。持續(xù)泵入瑞芬太尼0.05~0.25 mg/(kg·min)、吸入七氟醚1-2MAC維持劑量進行麻醉。觀察組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選取L1~3椎間隙為穿刺點進行硬膜外穿刺,有落空感后置入導管,經(jīng)硬膜外導管使用2%的利多卡因2 mL進行阻滯麻醉,麻醉平面出現(xiàn)者追加0.375%的羅哌卡因2 mL,未出現(xiàn)麻醉平面,少量多次追加利多卡因,使其控制在T10以下,直到出現(xiàn)理想的麻醉效果。當患者出現(xiàn)心率降低,低于50次/min時予以去甲腎上腺素或阿托品靜脈注射。
1.5 觀察指標 1)觀察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6]經(jīng)6個不同的維度判定2組患者術后6 h,24 h,72 h認知功能,量表總分為30分,≤23分則可認定為認知功能障礙。2)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7]經(jīng)7個不同的維度對術后1 d、3 d、7 d后的睡眠狀態(tài)進行評估,量表每個維度為0~3分,總分為21分,評分越低,睡眠狀況越好。
2.1 2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 術后6 h 2組MMSE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72 h觀察組MMSE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MMSE得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PSQI量表評分比較 2組患者術后6 h的PSQI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72 h PSQI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PSQI量表評分比較分)
由于老年患者基礎疾病多,身體素質差,手術耐受力低下,骨科手術通常會對其身體產生較大的創(chuàng)傷,影響患者睡眠質量及血壓波動幅度,增加風險事件發(fā)生率[8]。再加上老年人群肝腎功能較差,對于麻醉藥物的代謝能力減退,麻醉藥物長時間維持較高血藥濃度對大腦產生損傷,可能引起認知障礙,影響手術預后[9]。因此,緩解認知損傷,改善患者睡眠質量,是目前研究的重點。
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是臨床常用的評價患者認知功能的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因其操作簡便,患者依從性、配合度高等優(yōu)勢在科研工作中也常被使用。PSQI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睡眠量表,可以準確評估患者睡眠質量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取硬膜外麻醉,發(fā)現(xiàn)患者術后24 h、72 h的認知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而患者術后第1天和第7天睡眠質量也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采取硬膜外麻醉可以減輕手術麻醉對于患者認知功能的損害,降低術后睡眠障礙的發(fā)生率。這可能是由于咪達唑侖與芬太尼均具有致遺忘作用,丙泊酚可使患者對數(shù)字的記憶力大大降低,而這些作用具有較大的劑量依賴性[10-11],因此,全身麻醉時更高的麻醉藥物劑量可能導致了更高的POCD發(fā)生率,對老年患者的認知功能產生影響。而硬膜外麻醉是一種區(qū)域型麻醉,全身麻醉是通過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起作用,對神經(jīng)功能無明顯影響,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認知功能損傷,同時還能提高其生命質量[12]。
綜上所述,可以對行骨科手術的老年人使用硬膜外麻醉有助于其術后的康復,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