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 羋天
摘? 要? 新工科建設凸顯了工程實踐類課程在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如何有效化解工程訓練課程本身特點決定的潛在風險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通過實踐證明,安全教育前置教學方案可以很好地將安全常識提前在學生心中扎根,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增強課程的安全性。
關鍵詞? 新工科;工程訓練;安全教育;前置教學;實踐
教學;在線考試系統(tǒng)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2)06-0154-04
0? 前言
2017年,教育部出臺的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在高等教育界掀起一股熱潮,為高等學校工科專業(yè)實踐類課程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工程訓練課程是工科院校實踐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在傳統(tǒng)金工實習基礎上的全面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賦予更加豐富的教學內(nèi)涵,通過示范、示教、設計、實訓、實驗和綜合創(chuàng)新制作,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一系列工程訓練項目,在培養(yǎng)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工程訓練課程是集理論與實踐于一體的,相對理論課程而言具有很大的風險,要求參與者必須百分百全神貫注投入,稍有不慎極易造成弧光灼傷、尖刺劃傷、重物砸傷、高溫燙傷,甚至發(fā)生旋轉(zhuǎn)纏繞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如何確保安全是極其重要的課題。本文以南京工業(yè)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工程訓練課程教學為例,探索如何開展安全教育前置教學。
1? 工程訓練課程潛在的風險
1.1? 南工大工程訓練中心基本概況
南京工業(yè)大學工程訓練中心暨勞動實踐基地于2020年8月自南京市浦口區(qū)江浦校區(qū)整體搬遷至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qū)烏衣鎮(zhèn)科教城。中心占地三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現(xiàn)有在職實踐教學教師21名,承擔全校工科專業(yè)工程訓練課程教學任務,平均每年授課人數(shù)3 600人左右,涉及22個學院、45個專業(yè),占學校每年招生人數(shù)的六成以上,教學任務重,安全壓力大。工程訓練中心全體教師始終踐行“愛與服務”的理念,將愛心、耐心與責任心融入工程訓練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確保課程安全有序進行。
1.2? 課程潛在的危險源
工程訓練課程特點決定了在課程實施過程存在潛在的危險。雖然課程不涉及毒性、易燃易爆、腐蝕性等危險物品,也沒有放射裝置和放射性物質(zhì),更沒有危害個體或群體生存的動植物等生物因子,但是近距離接觸、使用各類工具,操作各種設備,磕磕絆絆、碰碰擦擦的潛在危險依舊存在。工程訓練課程危險源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2.1? 高速運轉(zhuǎn)的設備? 嚴禁觸碰高速運轉(zhuǎn)的主軸、絲杠、鉆頭等,謹防卷入、擦傷。
1.2.2? 高溫? 鑄造時熔融的金屬液、焊接作業(yè)時焊件均為高溫,不可徒手觸碰,謹防燙傷。
1.2.3? 高壓電源? 嚴禁徒手觸碰接線端子,謹防觸電。
1.2.4? 工具不當使用? 嚴格遵守安全規(guī)范,謹防工具跌落砸傷、尖刺劃傷等。
1.2.5? 其他? 比如不可不加防護直視焊接作業(yè),謹防電弧灼傷等。
工程訓練課程實訓內(nèi)容不斷更新,內(nèi)涵更加豐富,實訓模塊多,實踐周期短,輪換頻次高,師生人數(shù)眾多,且主要面對的大二學生為初次接觸實踐類課程,缺乏相關知識儲備,他們對此類課程環(huán)境的新鮮感、好奇心以及匱乏的安全意識,加之課程本身潛在的危險因素,就導致安全防范管理難度比較大[3]。
2? 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是確保課程安全推進的基本保障
一個完善的安全保障體系是落實工程實踐教育教學實現(xiàn)全面育人要求的先決條件[2]。課前扎實完善落實安全保障條件儲備建設,落實安全操作規(guī)范教育;課中通過教和學兩個方面夯實教師崗位責任和學生主體安全責任,提升課堂安全管控,強化學生安全意識,踐行安全操作規(guī)范。
1)嚴格落實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崗位安全責任教育。落實安全巡查制度,排查消除安全隱患;貫徹落實日常安全檢查機制,強化安全防范意識。
2)各類實訓安全操作規(guī)范和安全警示標語上墻張貼,進入實訓場地就能很醒目進入視線,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3)建立健全的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實時查看實訓教學現(xiàn)場情況,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安全隱患并進行恰當處置。
4)規(guī)范師生著裝,嚴禁奇裝異服,杜絕安全隱患。實訓課程期間統(tǒng)一要求學生穿軍訓服、平底休閑鞋,嚴禁衣服外掛飄帶,穿洞洞褲、涼鞋、高跟鞋等,同時長發(fā)學生必須戴帽子并將頭發(fā)束在帽子內(nèi);熱加工操作時護腳護腿的防燙套裝以及護目面罩必須時時加身。
5)每個實習周期組建微信工作群,邀請相關學院領導、輔導員、值班教師、物業(yè)等人員加入其中,確保溝通渠道暢通,建立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并同步組建班長QQ交流群,邀請輔導員、值班教師、物業(yè)等人員參與其中,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解決學生各類需求,確保課程安全有序推進。
3? 有序推進安全教育前置教學
建立師生在課程開始前開展良性互動交流的有效機制,實現(xiàn)安全教育前置教學尤為重要,是構建實踐教學安全保障體系最關鍵的一環(huán)。疫情催生的在線教學平臺為師生架起遠程精準點對點互動的橋梁,數(shù)字化智慧型校園為安全教育前置教學提供了啟航的便利條件。實現(xiàn)安全教育信息化前置教學大致步驟如下。
1)借助學校在線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APP,
實現(xiàn)隨時隨地師生互動交流。教師在課程開始前發(fā)布課程基本要求、安全規(guī)范、著裝要求等安全警示信息以及班長召喚令,實現(xiàn)初步的云安全教育和搭建班長QQ交流溝通群。
2)遠程實現(xiàn)班長群體的精準安全教育,發(fā)放電子版《工程訓練課程須知》和《工程訓練守則》,明確課前應知應會的安全規(guī)范常識,培養(yǎng)學生安全宣傳員和排頭兵,使之起到傳幫帶的積極作用。
3)依據(jù)課程內(nèi)容和教學經(jīng)驗,工程訓練教學團隊將潛在的各類安全風險歸納提煉成應知應會的題目并建成測試題庫,以單選題和多選題形式呈現(xiàn),通過智慧南工在線考試系統(tǒng)進行工程訓練課程前的安全常識認知測試。通過在線安全認知測試環(huán)節(jié)是順利進入實訓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必要條件,每位學生必須按時完成。
每一位南工人都擁有自己專屬的獨一無二的智慧南工賬號,教師登錄智慧南工,通過應用中心的教學服務子欄目進入智慧南工在線考試系統(tǒng),登錄系統(tǒng)后可上傳考試題目,設置測試時長、測試有效時段、考題數(shù)量、考題類型、題型分值、是否顯示正確答案、是否允許重復答題、及格線以及選擇參加測試的學生范圍等,可隨時查看已完成情況并下載相關信息。智慧南工在線考試系統(tǒng)登錄界面如圖1所示。
工程訓練課程安全教育前置教學以學生安全為目標,以課堂內(nèi)容為載體,實現(xiàn)學生和課堂內(nèi)容的全覆蓋。在線安全認知測試是有益探索與嘗試,有效達到安全教育前置教學的目的。下面以兩批學生為例。
1)以2020—2021學年第二學期第12~13周八個班學生為研究目標。本實習周期學生全部來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分屬2019級材科和材料兩個專業(yè),共計219人。測試設置:隨機選取50道題,其中單選35題,多選15題;測試時長60分鐘;不可重復答題;顯示正確答案;滿分100分,及格線80分。成績分布及所占比例如表1、圖2所示。
2)以2020—2021學年第二學期第14~15周八個班學生為研究目標。本實習周期學生同樣全部來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分屬2019級金屬、高材、復材三個專業(yè),共計232人,其中一人未參與測試。測試設置:隨機選取50道題,其中單選35題,多選15題;測試時長35分鐘;可重復答題;顯示正確答案;滿分100分,及格線80分。成績分布及所占比例如表2、圖3所示。
對兩批學生進行統(tǒng)計和對比,如表3所示。
1)將在線安全認知學習測試結(jié)果納入課程成績核算范疇,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測試參與度,且超過90%的學生達到及格線,很好地達到安全教育前置教學的目的,使學生能在課程開始前就很好地預知課程存在的風險以及注意事項,進而能有效地避免事故的發(fā)生。
2)開放重復答題功能可有效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很好地消除不及格人數(shù)。開放重復答題,可以促使學生接觸更多的安全常識,有助于進一步落實好前置安全教育工作。
3)開放重復答題,以最高分計入測試成績,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積極性,有效促進大腦記憶,縮短單次答題時間,加深印象,從而增強安全意識。
通過前置教學,以上兩期實踐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安全意識明顯強于以往未進行前置教學在線測試的學生,他們進入實訓車間后在實踐學習過程中能快速注意相關細節(jié),更注重日常防護,大大提升了課程的安全性。
4? 結(jié)束語
工程訓練課程不同于理論課程,其實踐性與生俱來的潛在風險是客觀存在的。通過安全教育信息化前置教學,可以使原本對課程潛在的風險因素幾乎一無所知的學生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有效強化安全意識,從而很好地解決工程實踐課程安全方面的問題?!?/p>
參考文獻
[1] 何亞飛,譚福生,張飛,等.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工廠實驗室的實踐[J].上海電氣技術,2020,13(4):67-72.
[2] 朱民.打造工程實踐教學新體系的若干思考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10):251-254.
[3] 鐘全雄.高校工程訓練安全體系構建探索[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83):182-183.
*項目來源:南京工業(yè)大學2019年校級教改課題建設項目“實踐教學中安全教育信息化先導教學研究與實踐”(20191130)。
作者:馬旭,南京工業(yè)大學工程訓練中心,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訓練教學與管理;羋天,南京工業(yè)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工程訓練教學(2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