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蘭
(上海長寧公園綠化建設發(fā)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042)
牡丹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名花,花大色艷,雍容華貴,以其“國色天香”而被譽為“花中之王”。牡丹不僅花形優(yōu)美,更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園林景觀中應用極為廣泛,牡丹園也往往成為城市公園最具特色和最吸引人的專類園[1]。牡丹園是以收集牡丹及其同屬原生種與其栽培品種,并通過園林植物造景方式進行展示的專類園區(qū)[2,3]。牡丹園主要分為展示型和造景型兩類,展示型牡丹園以牡丹品種收集與展示為主,以資源收集、科學研究和展示觀賞為主,如上海植物園牡丹專類園[3]、洛陽國際牡丹園[4]、中國國花園洛陽[4]、隋唐植物園千姿牡丹園[4,5]、曹州牡丹園等[6];造景型牡丹園以牡丹為主題,通過多樣化植物的造景,如杭州花港觀魚牡丹園,選擇優(yōu)良牡丹品種以及黑松、紅楓、雞爪槭、梅花、櫻花、杜鵑等優(yōu)美植物,進行植物造景,形成可賞可觀可憩的特色植物景觀[7]。
上海天山公園前身為1959年建成的法華公園,1975年改名為天山公園。經(jīng)過60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以高大喬木為主體、葫蘆島為主景的公園景觀。為了促進公園綠地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和功能提升[8],豐富特色花卉植物景觀,提升公園文化內(nèi)涵,在公園景觀提升改造中,結(jié)合公園與法華牡丹的淵源,新建牡丹園。自南宋以來,上海法華地區(qū)廣植牡丹,培育牡丹精品,曾稱絕江南。
因此,新建牡丹園突出法華牡丹文化的傳承,將人文精神與園林空間滲透結(jié)合,充分利用公園原有植物景觀,引進優(yōu)良牡丹品種和其它觀賞植物,通過牡丹組景布置,營造牡丹主景突出、植物景觀多樣的造景型牡丹園。
新建景觀與原有景觀的自然滲透和有機融合是老公園改造的關鍵,天山公園牡丹園的選址也遵循該原則。經(jīng)過反復踏勘和比較,選擇公園西側(cè)小草坪區(qū)作為新建牡丹園的園址,面積800 m2。場地東北高西南低,排水良好,通風透光,符合肉質(zhì)根牡丹喜干忌澇、喜陽耐寒的習性。同時,原有樹木種類比較豐富,常綠喬木與落葉喬木比例接近1.2∶1,香樟、女貞、雪松等常綠樹種枝葉茂盛,林冠線豐富,適合作為牡丹園的背景渲染,也彌補落葉植物牡丹冬季蕭條景色。
牡丹是牡丹園主角,也是專類園展示主體,根據(jù)牡丹觀賞特性和天山公園植物空間布局特性,結(jié)合牡丹園周邊植物配置現(xiàn)狀,以“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為原則,在植物配置設計中,運用多種造園手法,做到牡丹主景突出、整體植物景觀協(xié)調(diào)、牡丹組景造園功能顯著和四季有景可賞的造園目標。
(1)以營造高品質(zhì)牡丹專類園為目標,新植老牡丹為重點,引進了5株株齡在60~70年老牡丹和2株株齡百年的牡丹王,以形成上海公園鮮見的古牡丹群;同時,配置花色豐富的多種牡丹品種,豐富牡丹品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同時,混植牡丹近緣種芍藥品種,豐富牡丹園植物景觀,延長牡丹園觀賞期。
(2)牡丹雖然在盛花期間美麗壯觀,但非花期的觀賞價值明顯降低,尤其在夏末秋初,牡丹葉子敗落,乏景可觀。因此,植物配置采用多種牡丹組景形式,利用造型植物豐富牡丹園景觀,四季有景,游客能感受植物萌發(fā)、葉綠、花開、落葉、裸木的季相變化。
(3)豐富牡丹栽植方式,以場地原有的常綠樹與針葉樹圍合成綠色背景,烘托花卉景觀,將牡丹與造型植物、牡丹與牡丹亭、牡丹與景石及其它花卉協(xié)調(diào)配置,形成細膩組景,體現(xiàn)牡丹園的精致與華貴。
(4)融入牡丹文化,作為天山公園改造提升的點睛之筆,增設牡丹亭,強化園林建筑的牡丹文化內(nèi)涵,形成牡丹園賞景中心。牡丹亭造型別致精細,護欄裝飾細節(jié)烙上牡丹花紋樣,烘托濃郁的牡丹元素,衍生牡丹文化觀覽內(nèi)容,為游客提供休憩娛樂場地,更好地體驗牡丹文化。
根據(jù)牡丹生物學習性以及上海氣候、土壤狀況,除了栽植牡丹王及老牡丹外,主要選擇日本牡丹與中原牡丹品種,栽植20個牡丹品種,包括白色、粉色、大紅色、紅色、黃色、玫紅、紫紅和綠色等8個色系,合計858株。其中,白色的有白丹鳳,粉色的有趙粉、八重櫻、肉芙蓉、奧運圣火、玉面桃花、綠幕隱玉、時雨云,大紅色的有日月錦,紅色的有芳菲、花王、洛陽紅、首案紅、紅寶石、珊瑚紅,黃色的有海黃、金閣,玫紅色的有太陽,紫紅色的有島大臣,綠色的有豆綠等。
在牡丹品種來源的選擇上,日本牡丹品種包括八重櫻、日月錦、芳菲、花王、海黃、太陽和島大臣等7種,花色鮮艷,重瓣性不強,花型多扁平整齊,花梗挺硬,瓣質(zhì)厚,抗性強;而中原牡丹13種,包括白丹鳳、趙粉、肉芙蓉、奧運圣火、玉面桃花、綠幕隱玉、時雨云、洛陽紅、首案紅、紅寶石、珊瑚紅,金閣、豆綠等品種,變異多,花型全,花色齊,適應廣,有利于豐富牡丹園的品種花型和花色。
根據(jù)牡丹園的設計理念,除了牡丹為主題植物之外,還配置多樣化植物。重點選擇造型植物,利用造型植物枝條的明顯方向以及空間探求感,營造空間層次和景深。主要選擇造型羅漢松、羽毛楓、紅花檵木等,與老牡丹的樹姿相協(xié)調(diào),形成樹干傾斜、干間搭配與變化等配置效果,烘托牡丹園的整體景觀效果。
牡丹園植物景觀營造以牡丹植物造景為主,合理配置喬木、灌木、宿根花卉和草坪,不僅要符合多樣性植物的生物學和生態(tài)學習性,彌補牡丹花期較短的不足;同時,還要傳承和弘揚牡丹文化,言意境,講韻味,突出詩情畫意,營造人花合一的意境空間。
牡丹園充分考慮牡丹的生長習性,營造起伏微地形,立體展示牡丹花景。重點栽植7株老牡丹(包含2株‘白丹鳳’百年牡丹王),奠定了牡丹園的牡丹主景。同時,為了豐富牡丹的觀賞性,延長牡丹觀賞期,引進18個日本牡丹與中原牡丹品種,突出花量大、花期長、花色艷麗的優(yōu)良品種,并與花期較晚的芍藥品種混植,形成多花色、多花型和多花期的搭配組合,相互映襯,五彩繽紛,各顯其韻[9];另外,除了牡丹主景外,配置造型植物,散置湖石,改變以往牡丹園栽植單一成片群植,層次感差,尤其缺乏季相變化的局限,形成重寫意、重姿態(tài)的園林意境。
牡丹花季盛放效果壯觀,花期過后,觀賞效果明顯降低,尤其上海夏末秋初氣溫高,葉子枯萎和凋落現(xiàn)象比較明顯。因此,采用牡丹組景模式[10],將牡丹與造型植物、湖石的配植作為景觀營造特色,采用不等邊三角形為基本造景單元,再由多個單元構(gòu)成復合單元,通過植物之間相互襯托,促進牡丹花開更加妖嬈。
配置方式一:造型牡丹王+老牡丹+羅漢松+羽毛楓+垂絲海棠(圖1)。根據(jù)現(xiàn)場建筑物特點,以牡丹亭前為主景,利用背景植物形成林冠線,確定牡丹亭前景觀為全園的視覺焦點,根據(jù)牡丹向陽斯盛的特點,突出牡丹王與朝南地形相連接的植栽方式;同時,為了與造型羅漢松呼應和協(xié)調(diào)平衡,栽植羽毛楓作為三角形頂點,構(gòu)成不等邊三角形。秋季,觀葉類羽毛楓作為組景的背景植物,展現(xiàn)漸變絢麗的秋色及飄逸、雅致的樹姿。冬季,組景的常綠植物造型羅漢松作為骨架支撐園景風貌,并配置其他有姿態(tài)的植物成群。
圖1 植物配置方式一實景
配置方式二:老牡丹+造型羅漢松++羽毛楓+紅花檵木球(圖2、3)。牡丹園被公園主干道及通往牡丹亭的園路圍繞,為了使游客閑庭信步之間,從四面都能滿足觀賞需求,運用造型羅漢松主樹與配樹組合的配置方式,彌補園路觀賞面的不足,協(xié)調(diào)全方位景觀,形成步移景異的景觀面。同時,春初紅花檵木球花期先于牡丹,在牡丹盛開前,成為樹壇的“預熱”鋪墊。
圖2 配置方式二的設計
圖3 植物配置方式二實景
為了促進樹壇植物組合之間的關聯(lián)性,匹配造型羅漢松、羽毛楓等整型植物,協(xié)調(diào)種植球形灌木。通過球型植物的個體節(jié)奏,表現(xiàn)樹壇的跳躍性景觀;利用球形植物的順序排列延續(xù),營造空間廣延性,如造型羅漢松與老牡丹、造型羅漢松與垂絲海棠以及造型羅漢松之間,通過點植若干紅花檵木球,起到統(tǒng)一樹壇景觀的效果,也增添樹壇冬季景色。
模仿自然風景,散置牡丹園湖石,結(jié)合樹壇內(nèi)植物位置及造型,通過置石疊砌,比例合宜,以簡勝繁,營造樹壇平仄參差的層次感(圖4)。
湖石無定形,每一塊石紋、石理皆不同,根據(jù)主要視線方向、游園觀賞線,以天然山水為鏡,選擇景石觀賞面,布置位置,擺放角度,適地適石,體現(xiàn)湖石之靈性。
圖4 散置湖石營造層次感
園林景物分仰觀和俯觀,牡丹、芍藥植株矮,適合俯觀景觀,通過栽植更高的小喬木和灌木,如造型羅漢松、垂絲海棠等,將觀賞的視線引向仰視,形成俯視和仰視相結(jié)合觀賞面,豐富牡丹園的觀賞層面。
原草坪區(qū)缺乏春景植物,為豐富春季花卉植物景觀,配置茶梅、紫荊、垂絲海棠、紅花檵木球、春鵑等春花植物;通過合理配置芍藥與牡丹,突出芍藥品種混植,豐富花型花色,也有效延長了觀花期,增強了牡丹園觀賞價值;而紫薇、梔子花、桂花等應用,形成春、夏、秋、冬的花期組合,則呈現(xiàn)出牡丹園花卉組合的季相景觀(圖5)。
圖5 秋季觀賞效果
通過牡丹混植芍藥,并配置造型植物羅漢松、羽毛楓、垂絲海棠、瓜子黃楊球、紅花檵木球等(圖6),延長了牡丹園的花期和觀賞期,并利用微地形變化點綴湖石的自然式布置,豐富牡丹園植物景觀多樣性。
同時,保留原有廣玉蘭、桂花、濕地松等常綠樹以及雞爪槭等色葉樹為背景,林間樹下成片栽植茶梅、杜鵑、梔子花等花灌木,營造四季更迭、景因人異的景象。
圖6 組景配置效果
上海天山公園結(jié)合老公園改造,新建的牡丹園在以牡丹造景為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原有植被的空間分割和背景渲染作用,延續(xù)公園的植物景觀外貌;同時,通過物種和群落格局的重構(gòu)[11],精細配置喬、灌木及草坪、花卉,與硬質(zhì)景觀取得動態(tài)平衡[12]。
在牡丹品種選擇上,優(yōu)先考慮引種牡丹的生態(tài)適應性,選擇適應雨水多、土壤黏性大、地下水位高、夏季炎熱等的品種[13],重點選擇傳統(tǒng)品種老牡丹與多樣的日本牡丹品種及中原牡丹品種。在植物配置上,利用豐富牡丹品種的多花色與差異性花期,并利用造型植物、花灌木、秋色葉植物進行組景牡丹配置,豐富牡丹園植物景觀多樣性,延長觀賞期。
牡丹是我國最富盛名的傳統(tǒng)觀賞花卉,承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充分拓展和利用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及表現(xiàn)形式,并與牡丹文化相融合[14,15],形成文化內(nèi)涵豐富、園林意境深遠、植物景觀優(yōu)美的牡丹主題園,提升公園植物景觀的文化內(nèi)涵。
牡丹的觀賞方式也兼收并蓄,既保留了牡丹的傳統(tǒng)觀賞模式,又進行了組景觀賞方式的探索。結(jié)合公園特性,考慮到牡丹園的四季觀賞,以造型植物的景觀營造,延續(xù)牡丹園觀賞效果,提高牡丹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