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崢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中心(Teacher-centered learning 簡稱TCL)的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培養(yǎng)缺乏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不斷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社會中很難適應。以教師、教材、課堂三者為核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不斷被詬病,Studentcentered Learning(以下簡稱SCL)教學模式被引進國內教育界,廣東、山東等地的學校率先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之后迅速普及和推廣,并得到了師生一致好評。在此背景下,研究主要基于SCL 教學模式對團操課程的實踐應用展開研究,進而深度創(chuàng)新融合,以達到提高團操課程教學質量的目的。
主要運用文獻法、調查法和數理統(tǒng)計法,對SCL 教學模式下團操課程的實踐應用現狀進行分析。根據研究需要,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進行檢索,收集整理相關書籍與期刊等,為論文的寫作提供科學的理論基礎。合理設計問卷,對鄭州市4 個高校的部分教師與學生展開關于SCL 教學模式下團操課程實踐應用的調查,進而對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1.專業(yè)SCL 師資情況
表1對學校配備的專業(yè)SCL 師資情況進行調查發(fā)現,選擇“沒有講師只能通過網絡視頻學習”的為15人,占據最高比例60%;“有全職指導老師”的院校僅僅有2人,只占據8%;8位教師反映學校會聘請兼職講師。
表1 專業(yè)SCL 師資情況(n=25)
2.SCL 教學模式培訓情況
由表2 可知,教師認為學校偶爾組織SCL 教學培訓的有18人,占據最高比例72%,經常組織和從沒組織過的占比較少,繼而得出大多數學校會組織SCL 教學的相關培訓工作。
表2 SCL 教學模式培訓情況(n=25)
1.教師對SCL 教學模式的認知情況
(1)對SCL 教學模式的了解情況
從表3分析,對于SCL 教學模式了解程度一般的有11人,占據最高比例44%,但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數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得出大多數教師對SCL 教學模式有所認知和了解,但仍需加深教師對其的認知。
表3 對SCL 教學模式的了解情況(n=25)
(2)對SCL 教學模式的效果認知
表4 對SCL 教學模式的效果認知(n=25)
教師認為SCL 教學對于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和有幫助的分別有11人和10人,占據著較高比例,可以看出多數教師對其持肯定的態(tài)度。
2.學生對SCL 教學模式的認知情況
(1)對SCL 教學模式的了解情況
從表5分析,學生對SCL 非常了解和了解,老師講過的分別有25人和89人,聽說過和完全不知道的分別有70人和26人。即學生對其具有一定的認知但較為薄弱。
表5 對SCL 教學模式的了解情況(n=210)
(2)對運用SCL 教學模式的意愿情況
表6 對運用SCL 教學模式的意愿情況(n=210)
調查得知,學生對SCL 教學態(tài)度相對較強。其中非常想的學生人數為114人,占比54.29%,不希望的僅有6人,占比為2.86%。
1.學校對SCL 教學模式的推進情況
(1)學校對SCL 教學模式應用的重視程度
表7 學校對SCL 教學模式應用的重視程度(n=25)
由表可知,教師認為學校一般重視,鼓勵老師學習的有12人,占據最高比例48%,非常重視并且鼓勵老師進行實際應用的有8人,完全不重視的僅有2人。
(2)學校對SCL 教學模式應用的推進策略
表8 學校宣傳方法(n=25)
學校對于宣傳SCL 教學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供培訓課,占比高達92%,組織參加SCL 教學會議的形式緊隨其后,繼而得出學校的宣傳方式較為單一。
表9 學校推行SCL 教學應用的努力(n=25)
在學校推進應用的過程中,僅僅提供視頻培訓課程的有13人,比例最高為52%,組織老師進行課題教研、實戰(zhàn)模擬演練和訪外學習的比例相當,均占據較小的比例。從表7 和表9 可以看出,學校對SCL 教學模式應用的重視程度較高,但實際支持較少。
2.學校團操課程中SCL 教學模式的使用情況
(1)團操課SCL 教學中教學方法的使用情況
對教學方法使用情況的調查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展開,詳情如下:
表10 團操課教學過程中SCL 使用情況(n=25)
由表10 可知,教師使用過激勵法的有19人,占據最高比例為76%,使用過分組法和PAD 課堂授課法的人數相同,均為17人,占比68%,使用過角色扮演法和其他的人數分別為8人和5人。
表11 團操課SCL 教學中使用情況(n=210)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究得到,體驗過分組教學和激勵的人數占比較大,分別有159人和123人,其占比分別為75.71%和58.57%;對于互動內容調查發(fā)現,沒有與老師互動過的學生有165人,占據著較大比例,繼而得出SCL 教學模式中互動內容在團操中的實施較少,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2)團操課SCL 教學模式的使用頻率
表12 所在班級SCL 教學模式應用頻率(n=210)
在SCL 教學模式應用頻率的調查中,選擇一月一次和兩周一次的人數較多,分別為78人和65人,其占比分別為37.14%和30.95%,沒有應用過的有27人,占比12.86%。推測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為團操課的上課周期有限,教學頻率也會相應降低。
3.高校團操課程中阻礙SCL 教學模式使用的因素
表13 阻礙SCL 教學模式應用的因素(n=25)
從教師的視角出發(fā)調查阻礙SCL 教學模式應用的因素,由表13 可知,教學任務重缺乏演練空間、學生文化水平和缺乏相關指導師資力量占據較高的比例,分別有14、12、11人選擇,認為教學方法應用場景構建難和理論熟悉但是實際應用能力較弱的人數均為9人。
1.SCL 教學方法不全面,運用頻率相對較少
首先,在SLC 教學方法上主要是激勵和講授,對于SLC教學方法的互動教學在團操課中應用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教師對其教學方法掌握不全面,以激勵、PAD 課堂、分組教學為主。其次,正常團操課在高校中一周1-2次,教學方法的使用頻率相對較少。
2.SCL 教學培訓力度欠缺,師資力量較為薄弱
目前學校對SCL 教學模式的培訓力度相對較少,老師對理論知識理解不足,對于實際應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等內容了解過少。學校開展SCL 教學模式應用支持力度也較低,以視頻課程為主,缺乏實戰(zhàn)培訓。學校針對SCL 實際應用方面缺乏專業(yè)的指導老師,相關培訓的老師也都是外聘或網絡指導類老師,并沒有自身的師資力量。
3.團操教學任務重,應用場景構建難
目前考核評價方法依然是傳統(tǒng)考核,阻礙了SCL 教學方法的實施空間,且教師缺乏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SCL 教學模式課程設置和應用實施。而應用SCL 教學模式需要學生配合、教學素材提煉精選以及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應用場景構建的難度相對較大,這也是很多老師較少使用SCL 教學方式的重要原因。
4.學生文化水平把握難度大,課程設計難
學生群體的文化水平也是阻礙老師實施SCL 教學模式的重要因素,學生差異性、個性化的特征較為明顯,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比如教師利用激勵法授課的時候,單向的喊口號,一些學生感到激勵,學習熱情增加,但是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感覺沒用,得不到任何進步。
1.設計教學互動,提高SCL 教學模式應用頻率
團操課老師可以提前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在實施課程環(huán)節(jié)中加入,團操課屬于一對多教學,一個老師面臨20-30 個學生,一對一互動難度較大,可以設計群體互動環(huán)節(jié),一對一、一對多互動等。而其他教學方法也可以提高應用率,雖可能會占用老師正常的授課時間,但是間接也會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加大對SCL 教學模式的培訓力度,豐富師資力量
學校需提升教師的應用能力,加強培訓力度,如組織參加SCL 教學互動課堂,場景模擬演練等。鼓勵老師進行SCL 教學模式應用,豐富相關SCL 教學方法的課題研究,聘請SCL 教學模式的實操講師,通過經驗分享,實操指導等方式,提升學校老師SCL 教學方法的應用能力。
3.豐富教學活動,靈活利用新媒體
活動類型也應該以學生參與性為主,綜合考慮班級學生差異。設計上臺表演等環(huán)節(jié),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上臺表演的機會。團操課加入互動環(huán)節(jié)勢必要減少學生授課時間,因此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多媒體等自學,讓學生參與其中。
4.充分了解學生的整體水平和差異
每個學生的肢體協(xié)調能力、理解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有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如比較難的動作,對于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采取特殊照顧親自指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尋找學生比較喜歡的團操風格,適時延伸授課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