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力,王 麗,馮玲玲,白君姬
(南陽油田總醫(yī)院內科,河南 南陽 474780)
支氣管哮喘為近年來臨床高發(fā)的呼吸系統(tǒng)慢性炎癥疾病,是由嗜酸性粒細胞、氣道上皮細胞、肥大細胞、嗜中性粒細胞以及T 淋巴細胞等共同參與的慢性異質性疾病,患者的慢性炎癥與氣道高反應性密切相關,并且具有可逆性的呼氣氣流受限特征,從而使患者出現咳嗽、喘息、胸悶以及氣促等一系列癥狀。若不能及時有效治療,容易誘發(fā)氣道不可逆性地縮窄甚至氣道重塑,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對處于非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目前主要采取解除支氣管痙攣等西醫(yī)對癥治療,但長期應用存在一定的藥物不良反應,并且復發(fā)風險較高[1]。中醫(yī)在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治療中具有悠久的歷史,中藥方劑內服配合穴位敷貼療法可起到理想的輔助治療效果,同時安全性較高。鑒于此,本研究對支氣管哮喘患者急性發(fā)作期內,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金匱腎氣丸湯聯合穴位敷貼治療,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選取2019 年9 月至2021 年10 月南陽油田總醫(yī)院的76例支氣管哮喘非急性發(fā)作期病例,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 例,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52~83歲,平均年齡(68.2±1.2)歲;支氣管哮喘病程9~37 個月,平均病程(13.5±2.1)個月。對照組男21例,女17;年齡50~84歲,平均年齡(67.6±1.3)歲;支氣管哮喘病程7~38 個月,平均病程(14.3±1.6)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病史詢問、臨床體格檢查、胸片檢查以及支氣管舒張實驗等明確診斷屬于支氣管哮喘疾病;②中醫(yī)診斷標準依據《中醫(yī)內科學》[2];③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3];④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曉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功能衰竭者;②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③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者以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者;④對本研究中藥物存在過敏反應者;⑤有精神、語言或者認知等功能障礙者。
兩組患者均采取常規(guī)的西醫(yī)藥物治療方案進行對癥支持治療,即布地奈德氣霧劑實施霧化吸入治療,劑量為200 μg/次,2 次/d,解痙平喘。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應用金匱腎氣丸湯治療,組方為:干地黃20 g,牡丹皮10 g、山藥10 g、茯苓10 g、山茱萸10 g,制附子3 g、桂枝3 g,澤瀉6 g,并隨癥加減,食欲不振者加薏苡仁6 g、山楂6 g、神曲6 g、麥芽6 g;夜寐欠安者加柏子仁8 g、酸棗仁8 g;便秘者加麻子仁6 g、大黃6 g、芒硝6 g。加水煎至約300 mL,1 劑/d,分早晚兩次溫服。持續(xù)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穴位敷貼治療,取大椎穴、雙側腎俞穴、天突穴以及雙側肺俞穴和雙側脾俞穴。穴位敷貼藥物組方為:細辛3 g、炙麻黃3 g,蟬蛻6 g、白芥子6 g、百部6 g、蘇子6 g、防風6 g、白果6 g、荊芥6 g,研磨成粉后以適量姜汁調成糊狀,1 次/d,敷貼4~6 h,每隔10 d敷貼1次,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1 療效評判標準 顯效:咳嗽、喘息及胸悶等癥狀完全消退,肺功能恢復至正常,隨訪3 個月,未見復發(fā);有效:咳嗽、喘息及胸悶等癥狀部分消退或者顯著緩解,肺功能恢復并趨于正常;無效:癥狀未改善,肺功能未恢復。
1.3.2 肺功能參數 治療前后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檢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與用力肺活量比值(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呼氣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
1.3.3 中醫(yī)癥候評分 評估治療前后咳嗽氣喘、喉間哮鳴、胸膈滿悶、咳痰喘促等中醫(yī)癥候評分,各癥候積分為0~3分,總積分0~12分。
治療后總有效率,觀察組97.37%,對照組84.21%,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38,n(%)]
治療前兩組FEV1、FEV1/FVC、PEF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FEV1、FEV1/FVC、PEF 上升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治療前,兩組咳嗽氣喘、喉間哮鳴、胸膈滿悶與咳痰喘促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以及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咳嗽氣喘、喉間哮鳴、胸膈滿悶與咳痰喘促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以及總積分降幅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參數指標比較(n=38,±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參數指標比較(n=38,±s)
?
表3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n=38,±s,分)
表3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n=38,±s,分)
?
中醫(yī)學將支氣管哮喘納入到“喘癥”范疇中,其病因在于宿痰伏肺、壅阻肺氣;或因飲食不節(jié),使得脾胃之氣受損;或因體虛、勞倦過度等導致觸動伏邪,進而誘發(fā)氣滯痰阻以及氣道攣急狹窄,最終誘發(fā)該病。其典型癥狀為發(fā)作性的喉中哮鳴以及呼吸困難,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喘息發(fā)作時無法平臥。易反復發(fā)作,且病程時間較長,患者寒痰日久容易對脾腎陽氣形成嚴重損傷,導致腎氣虧虛以及攝納失常。其病理因素在于痰,而病位于腎,并且與脾肺密切相關。處于非急性發(fā)作期的患者由于長期患病而傷陽,故在治療中需堅持溫補腎陽的基本原則。古代名醫(y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痰飲”的概念,且認為“病痰飲者,則當以溫藥和之”。本研究所應用的中醫(yī)藥金匱腎氣丸湯最早源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該中藥方劑的干地黃、山茱萸與山藥具有補腎填精之功效,茯苓、澤瀉與牡丹皮則可促進以瀉補助,加用桂枝和附子有利于溫補腎陽,并且全方滋而不膩,溫而不熱,促使陽氣得復、氣道得利,進而肺氣得宣[4]。有研究[5]發(fā)現,金匱腎氣丸中的有效成分可作用于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能夠對血清17-羥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進行有效調節(jié),進而可發(fā)揮良好的抗炎和抗過敏等功效。金匱腎氣丸緩解了支氣管哮喘患者氣道慢性炎癥,有助于抑制病情發(fā)展。穴位敷貼治療主要以中醫(yī)經絡學為基礎,利用藥物與穴位產生的相互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纱龠M藥物迅速吸收并激發(fā)經氣,具有良好的通經活絡之功效,同時安全性較高,患者不易出現不良反應[6]。本研究中取穴多為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其中督脈屬于陽脈之海,而足太陽膀胱經則屬于巨陽之所,有利于促進陽氣振奮,取到溫補腎陽的功效。同時現代研究結果提示[7],穴位敷貼治療可促進通經活絡、解痙平喘等功效,有利于改善呼吸系統(tǒng)阻力,并幫助提升免疫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各項肺功能參數指標的改善情況、中醫(yī)證候積分下降幅度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聯合應用金匱腎氣丸湯與穴位敷貼治療支氣管哮喘非急性發(fā)作期的總體療效顯著,其結果與文獻[8-12]報道相一致。
綜上所述,支氣管哮喘非急性發(fā)作期內的患者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金匱腎氣丸湯聯合穴位敷貼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