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馨貽
摘要: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師生交流的過程,這說明教師對課文實施的多視角是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構建高效閱讀教學模式的基本條件,將決定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水平。文本是作者與學生交流的橋梁,對文本的正確解讀和深入研究,重視學生把握作者情感和思想,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本文就小學語文中高段多視角文本解讀提出有效的策略,以期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
閱讀教學對于文本的解讀要求教師應當對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進行大膽革新,讓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多視角解讀文本,意味著教師需要從作者、編者、讀者的角度分析文本內容,并且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確保閱讀教學活動能夠對學生起到指引作用。本文簡單分析了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存在的不足,提出幾點多視角解讀文本的策略。
一、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存在的問題
(1)文本解讀視角過于單一。在組織和實施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文本解讀活動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采用的文本解讀視角過于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體驗受到一定的影響。開展教學工作時,教師只是從教學的角度對文本進行解讀,通常只關注文本內容中蘊含的文學知識,比如生字、優(yōu)秀的修辭手法等等,忽略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教師將大量精力用于文本本身內容的剖析,很少從學生學習需求的角度著手開展教學活動,教師習慣按照既定流程開展教學活動,忽略了生成性資源的開發(fā),在文本解讀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性,導致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有效滿足,影響到高年級閱讀教學效果。
(2)文本解讀中學生缺乏參與感。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許多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對學生主體地位重視不足,學生通常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無法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地解讀文本。教師習慣在閱讀教學中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文本解讀成為教師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重要形式,學生在文本解讀活動中缺乏參與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解讀的信息,而無法結合自身體驗解讀文本,最終導致高段閱讀教學流于形式。
二、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教學中的多視角文本解讀策略
(1)從作者視角解讀文本。作者是課文的創(chuàng)作者,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教師應當從作者的角度進行思考,讓學生能夠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經歷,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身深刻的情感內涵。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備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能夠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進行解讀,讓學生能夠把握情感基調,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以《墨梅》一詩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為學生介紹詩人王冕的生平經歷,讓學生意識到王冕本身就像墨梅一樣淡泊名利,不在乎顏色是否驚艷,只為世間留一絲“清氣”。在充分了解作者生平事跡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情況下,學生能夠獲得更加深刻的學習體驗,并且從墨梅身上學習良好的道德品質。
(2)從編者視角解讀文本。小學語文教材是經過專家學者專門審批和編輯后出版的,許多課文本身對原文有所改動,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實現普及文化知識的效果。在對高段閱讀教學文本進行解讀時,教師應當嘗試從編者的角度分析文本內容,更好的凸顯課文本身的教育價值。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為例,課文本身具有較強的科普價值,為學生呈現了20世紀人類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教師應當從標準的角度對文本內容進行分析,借助課文實現良好的科普效果,讓學生能夠理解為何稱20世紀為呼風喚雨的世紀,并且樹立濃厚的科學探究興趣,為學生的個人素質發(fā)展奠定基礎。
(3)從語言的角度解讀文本中的文字。傳統(tǒng)文化由充滿感情的文字和富有靈性的句子組成,它是作者思想、價值觀和情感的載體,需要學生仔細解讀和品味。語言就是學習之源、思想之源、情感價值之源,皆源于語言之根。教師在教語文時要學會從課文中尋找那些微妙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反復揣摩,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字句的精妙之處。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生動的例子進行解讀,引導學生與課文進行對話,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領略課文所呈現的語言之美。
(4)從文體角度解讀文本。。一般來說,小學課本中的文字可以簡單地分為詩歌、小說、散文和故事,其中故事一般可以分為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和語言故事。詩歌,重點是把握重點,理解文本內容,理解每一個詞,演繹每一個句子。對于古文詩詞關鍵是要找到詩眼。古人在寫詩時特別注意詞句的選擇,詩歌的意境可以用含而不露,顯而不俗來形容。對于小說的解讀關鍵在于把握小說的主要人物,用生動的人物有效地詮釋文本的精髓。散文在解讀上文章的寫作思路和作者的情緒要準確抓牢;童話的演繹更要注重玄幻;民間故事的演繹將有效引導學生向往美好生活;寓言故事的關鍵在于對語言的把握;說明文從科學角度出發(fā),而應用文則從寫作技巧出發(fā)。對于新語文教材引入的文言文,教師要認真考慮詞句,用參考書好好分析學習,進而才能分析理據清晰,認真解讀重點句。
(5)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解讀。學生是小學語文閱讀的主體,教師必須對課文進行解讀、從學生的角度去做小學語文高段閱讀課堂教學的主體是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學生,因此老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來解讀課文,全面考慮學生語文閱讀學習的基礎,整理學生的知識儲備水準,掌握他們已經理解知識點,有針對性地對有自學能力的學生進行補充培訓課程,在幫助下可以掌握更多的閱讀知識點,解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很可能會遇到困難,老師應該最好預習工作。例如《四時田園雜興》課文中,教師讓學生獨立想象農忙時節(jié)的畫面,再閱讀課文,然后結合注釋指導學生對冬日孩子們的生活情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獨立閱讀力。
在小學語文高段文本解讀教學的過程中,文章解讀的視角不同將直接影響解讀效果。如果只是從一面解讀的話,學生的理解是有限的,小學語文中的高段解讀的授課目的就無法明確了。因此,多視角解讀是必要的閱讀教學方式。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閱讀的教學質量,教師需要指導學生理解文章是站在什么視角、形成怎樣的人物形象、表現怎樣的主旨等。教師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應當著重對學生價值觀進行指引,通過解讀文章來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影響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吳方鈴.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45):54-55.
[2]楊劍梅.完整育人的小學語文閱讀文本解讀[J].中國教育學刊,2021(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