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任麗儀,周圣娟
(東莞市大朗醫(yī)院 廣東東莞523770)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是臨床上終末期慢性腎臟疾病常用的治療手段,是目前最有效的腎臟替代療法,根據(jù)半透膜原理,將血液中代謝廢物清除干凈,并調(diào)節(jié)水、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從而延長患者生存周期[1]。但由于治療周期長,且費用較高,患者遭受生理及心理雙重壓力,伴隨MHD導致適應性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不良反應等,使患者產(chǎn)生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心理韌性水平均受到影響,耽誤康復進程,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因此,在MHD過程中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2]。生命回歸干預是一種引導式的心理干預,讓患者對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進行回顧、評價,解決未處理的事情,重新發(fā)現(xiàn)生命的價值及意義[3]。相關研究顯示,生命回顧干預可降低腫瘤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4]。本研究主要探討生命回歸干預對MHD患者治療依從性、心理韌性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3月1日~2021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92例MH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因慢性腎臟疾病需要進行MHD治療,且治療時間>3個月;②病情及生命體征穩(wěn)定者;③無精神障礙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惡性腫瘤者;②患有嚴重細菌感染、糖尿病者;③凝血功能異常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原則,且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2例和研究組5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35~70(52.51±5.67)歲;糖尿病性腎病11例,原發(fā)病腎小球腎炎10例,慢性腎炎12例,結石性腎病9例。研究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4~72(52.77±5.59)歲;糖尿病性腎病13例,原發(fā)病腎小球腎炎12例,慢性腎炎14例,結石性腎病11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每次透析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詳細了解患者的飲食、用藥情況,并給予指導,告知患者適度鍛煉等。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生命回歸干預,具體內(nèi)容如下。①成立專項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腎內(nèi)科經(jīng)驗豐富的護士長及護士組成,在實施干預措施前,對護士長及護士均進行相關培訓,要求護理人員熟知腎內(nèi)科專業(yè)知識及心理知識,了解干預方案,掌握與患者的溝通技巧,可處理突發(fā)事件。②設立訪談區(qū)域,要求環(huán)境安靜,無其他人員打擾。③患者入院后且情緒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下,訪問患者,研究期間進行6次訪問,每次訪問30 min,其干預過程見表1。若患者在訪問的過程中情緒失控,及時終止訪談,對患者進行安撫,并預約下一次訪談,其談話內(nèi)容由護理人員進行整理。④告知家屬可提供相關照片、音頻資料等,整理生命回歸手冊,提醒患者經(jīng)常翻閱,從而緩解其壓力。兩組均干預3個月。
表1 生命回歸干預過程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依從性:采用MHD治療依從性量表[5]評估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該量表包括透析方案依從、飲食依從、液體攝入依從、用藥依從4個維度,分別占4、8、6、5個條目,共23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23~115分,分值越高表示治療依從性越高。②心理韌性及主觀幸福感:采用Connor-Davidson心理韌性量表(CD-RISC)[6]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心理韌性,包括堅韌、樂觀、自強3個方面,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心理韌性越高;采用幸福感量表(MUNSH)[7]評估兩組干預前后主觀幸福感,其中正負體驗各7個條目,正負情感各5個條目,共23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幸福感=正性情感-負性情感+正性體驗-負性體驗,分值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強。③生活質(zhì)量:采用生活質(zhì)量評定量表(QOL)[8]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該量表包括生理職能、生理功能、社會關系、心理功能4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zhì)量越高。
2.1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QOL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QOL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MUNSH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CD-RISC、MUNSH評分比較(分,
MHD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服藥種類多且服藥時間長,因此,對不良反應存在顧慮;此外,疾病所帶來的經(jīng)濟、情感、心理壓力均讓患者產(chǎn)生不良情緒,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放棄治療的意愿。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透析方案依從、飲食依從、液體攝入依從、用藥依從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生命回歸干預可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生命回歸干預屬于生命意義干預的范疇,在患者回顧以往的時候,逐漸打開心扉,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力,在溝通交流中感受到家人及社會的支持,有助于緩解自身壓力,增強治療的自信心;同時,生命回歸干預對過去不完美的事再一次審視,幫助患者走出負面經(jīng)歷,賦予這些經(jīng)歷全新的意義,增強治療信念,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9]。
心理韌性是影響MHD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相關研究指出,心理韌性與自我感覺負擔呈負相關,且心理韌性越高,患者產(chǎn)生的心理疾病越少[10]。有研究證實,生命回顧干預有助于減輕患者的自我感覺負擔[11]。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CD-RISC、MUNSH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P<0.01),說明生命回歸干預可提高患者的心理韌性及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身生活狀態(tài)的認識評價、情緒體驗,可直接影響患者持續(xù)性治療[12]。患者在患病過程中,伴隨無助感、孤獨感,通過生命回顧對患者的生命過程進行干預,幫助患者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以精神層面的照護方式幫助患者重新發(fā)現(xiàn)人生的價值,重新對自己的生活及興趣愛好保持熱愛,重新整理、評估過去,使患者充滿對未來的期待,改變疾病應對方式[13]。
MHD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由于經(jīng)濟、責任、家庭等因素,往往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使患者產(chǎn)生難以解脫的痛苦與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生命回歸是對過往生命歷程的回想,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心理、精神干預方法,可幫助患者不會時刻被疾病困擾,在積極配合治療的同時,轉(zhuǎn)移不良情緒,引導患者回顧各個階段的重大事件,提升滿足感、成就感,從而調(diào)整自我心態(tài),有利于身心健康[14]。鄧雅梅等[15]研究指出,生活質(zhì)量與患者的主觀幸福感密切相關,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有助于各項生理功能的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對MHD患者實施生命回歸干預,可改善MHD患者治療依從性、心理韌性,提高主觀幸福感及生活質(zhì)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