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噲?/p>
摘要:文章順應全球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特點與發(fā)展方向,擬構建基于中國傳統教學思想的廣告學設計課程教學方法,試圖追溯“從游”式教學傳統,提出適應信息文科背景的設計課程實踐育人模式構建方式。結合獨立院校廣告學學生現狀和授課教師現狀,針對教育形式缺乏主動性、主體關系缺乏指向性、育人資源缺乏通融性的問題,以梅貽琦先生的“從游”理論為改革方向,將“從游”理論運用到南京郵電大學的廣告學與設計類課程教學實踐中,合理有效運用學校(S)—教師(T)—學生(S)系統,為高校低年級學生提供能夠在高年級學生和教師耳濡目染中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環(huán)境,使課程輸出由被動接收轉化為主動獲取,在上下感染中注重營造學習氛圍與情緒價值,培養(yǎng)既具有理論基礎又具有實踐能力的廣告設計人才。
關鍵詞:信息文科;設計教育;“從游”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3
1 研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志上發(fā)表重要文章《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章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告設計、信息設計等設計專業(yè)課程規(guī)劃和課程目標在新時代正持續(xù)變革、蓄勢待發(fā)[1]。5G技術的革新,為數字媒體時代的信息設計帶來新的發(fā)展機遇與要求,它改變了人們認識設計、創(chuàng)造世界、定義世界的方法,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新時代與新技術深刻影響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對本土傳統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交流與保護都提出新的要求,而設計課程的設計、開發(fā)、測試也擁有了新的可能性。但現今設計課程領域仍然存在認識差異,部分業(yè)內人士認為西方現代主義設計思想是設計的根基,且“設計”一詞受到現代科學技術先進性與現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程度的約束,而這一認識存在片面性,忽略了本土傳統文化對設計課程的影響??鬃拥摹皬挠问健眰鹘y學習模式是弟子隨師傅在四處云游的過程中學習知識,追求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從游”教學之境[2]。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設計課程中,這種古老的教育傳統是否仍有生命力?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是經教育部同意,由中國國家“雙一流”工程建設院?!暇┼]電大學于1999年成立的全日制本科獨立院校。文章順應學校一直堅持的“分類培養(yǎng)、因材施教”的培養(yǎng)宗旨,關注培養(yǎng)協調發(fā)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通過剖析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廣告學專業(yè)的專業(yè)設計類教學狀況,從本專業(yè)所有設計類專業(yè)課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知識內容及學生反饋四個方面入手,縱覽本專業(yè)設計類課程教學簡況。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第一,教育形式缺乏主動性。該專業(yè)立足廣告學學科背景,拓展藝術設計類課程技能學習,學生非藝術??瞥錾?,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在采取講授、灌輸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由于教師仍然在教學中占據主導地位,導致教學系統中的另一重心——學生的地位在不斷降低。學生具有交替快、多樣性、復雜化的特點,每個學生的知識理解、學習方法、反饋頻率都不相同,在如此復雜的教學系統中,教師需要深入理解并完全掌握學生的基本發(fā)展規(guī)律與教學的基本模式,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應對其復雜性。但若死板地采用一套沒有流動性的教學模式來應對日常教學工作,使用機械式的、灌輸性的教學方法,將專業(yè)知識單一地輸送給學生,從而限制教學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也更容易破壞教師與學生兩者之間的良性發(fā)展關系[3]。
第二,教學關系缺乏映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教學關系是復雜教學系統的根本。在這一關系中,學生數量與教師數量是無法對等的,這要求每個學生與教師必須形成鮮明的對應關系,即需要形成由表層至深層的映射關系。教師在關注學生專業(yè)知識掌握情況的同時,也需要解決學生個體的疑惑,但這一關系同樣也受到教師數量的限制。
第三,教學資源流通呈現低活力的特征。相關研究顯示,高校的教學資源體系需要呈現多層級性,要綜合第一教學課堂、第二答疑課堂、第三活動課堂、第四網絡課堂教學資源,形成教學資源流通環(huán)[4]。把第四網絡課堂的設計課程資源分隔為不同場景來設計教育教學活動是融通性較差的主要因素。本專業(yè)設計類課程的教學設計緊密依靠南京郵電大學,并聘用了教學能力強、經驗豐富的設計教師講課,師生溝通受地域限制,所以本專業(yè)第四課堂的合理運用、協調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5]。
2 研究目標
文章以梅貽琦先生的“從游”理念為改革方向,將“從游”理論運用到南京郵電大學的廣告學與設計類課程教學實踐中,本科生緊跟前輩與教師,在難以解決的學生具體設計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和在營造的優(yōu)良學術環(huán)境中游學。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創(chuàng)新精神,彰顯廣告設計學科的實踐性特點,強調設計學中核心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出既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對國家、社會真正有用的廣告設計人才。
具體包括如下幾方面。
第一,教育模式的主動性建設。試圖建立由經驗型向啟迪型轉變的教學模式。遵循人的心靈和認識基本規(guī)律[4]。文章構建的“從游”式教學關注學生主動性、教學情境性,試圖在營造的輕松教學氛圍中將學生認識技巧、教學理念、價值觀、行為規(guī)范等融于學校的設計思辨教學體系。
第二,教學關系的互動性建設。試圖建立由單維度輸出向雙維度交互轉變的教學關系。文章構建的“從游”式教學模式關注教育關系由單向傳播到雙向交流的轉變,這更有利于新型教育環(huán)境的形成[6]?!皬挠巍笔浇虒W模式中,師生關系是和諧的,而學生和教師的思維交流、情感交融也自然而然地取得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第三,教學資源的流通性建設。試圖建立由知識資源轉移向精神價值思想轉變的教學資源閉環(huán)。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備深厚的內涵和底蘊,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本質上是人文價值導向工作?!皬挠巍蹦J匠龑I(yè)性教學之外還包含方向性教育、規(guī)范性教學等[7],并在建構過程中通過和第四教學的資源相互關聯,形成了線上征集教學內容、線下建立交流平臺的模式,從而推動了教育文化的傳播。
3 研究思路
“從游”教學方式在于合理有效地運用學校的研究系統和優(yōu)秀資源,讓本科生(“幼鳥”)在與高年級學長、學姐和碩士生(“小鳥”)及教師(“成鳥”)的互動學習中不斷加強專業(yè)知識學習、主動性學習和人文價值傳承。研究思路如圖1所示。
4 研究內容
藝術教育強調在切身體驗中塑造人格與精神。文章根據南京郵電大學廣告學專業(yè)特點,充分發(fā)揮“從游式”教學方法下設計專業(yè)課程的教育功效,營造多學科交融的優(yōu)良“從游”環(huán)境,構建橫向與縱向雙重交叉的“從游”式教學體系。
具體包括優(yōu)化設計課程的系統性課程體系,促進傳統與先進的有機結合;文章構建的“從游”式的課程體系中,課堂教育充分貫徹價值導向、知識技巧、綜合能力、文明素養(yǎng)四位一體協調發(fā)展的教改思路,充分利用課前、課后階段,發(fā)展設計學科一直傳承的“師徒式”“工作室式”教學形式,重點解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存在的各種沖突和問題,打破師生之間的隔閡,跨越教學個性化和授課群體化的標準線。提升設計教師的融入性教學技巧,促進操作技能與價值導向的相互轉化;相比數學、物理等課程成果,設計類專業(yè)課程的課程成果往往包含更多的師生個人價值傾向,這也是設計類課程需要格外關注的內容。文章構建的“從游”式教學模式中,專業(yè)教師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使學生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加強教學平臺的多元化資源共享,促進全方位與個性化的雙層指導。
“從游”式的教學模式旨在不斷完善課堂體系建設,促進學習與生活的無痕融合,選拔與推薦碩博作為低年級本科生的指導生,并為高年級本科生配備指導教師,以逐步形成探究性學習方法,并培育學生的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與學習交流能力。加強高低搭配的幫扶性班集體建設,促進低年級與高年級逐漸形成交流引領關系;提供高低年級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充分發(fā)揮高年級學長的帶領作用,有效解決低年級學生在師生教學系統中出現的膽怯、羞澀等心理問題,提供低年級學生擺脫團隊末流的機會。促進學科交叉的多角度知識構建,促進教學特色與專業(yè)背景的動態(tài)結合;關注教師團隊與高年級學生團隊的學科交叉,在豐富團隊成員背景的同時,為低年級學生提供多層次的學習機會。
5 研究的重點
文章以“從游”式傳統教學模式構建與新時代設計教育要求有機融合為重點,提出“3+2”融合體系。其中,“3”要素包含方向性教育的價值引領、認知性教育的審美素養(yǎng)、規(guī)范性教育的設計技能;“2”要素涉及學生思想層面與行為層面,思想層面包括教學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融合構建,育人目標由認知價值引導、素質能力培養(yǎng)、設計技能提升三部分組成,教學內容由教學大綱規(guī)范、從游內容融入兩部分組成。行動層面包括“從游”式教學模式實施——“成鳥前導—小鳥傳輸—幼鳥尾隨”?!俺渗B”由專業(yè)教師擔任,“小鳥”由學生群體中的高年級積極分子擔任,“幼鳥”則由廣大廣告學低年級本科生組成。
文章以“從游”式教學模式中教學內容規(guī)劃的合理性標準為創(chuàng)新點,提出“方向+認知+規(guī)范”三重維度有效統一的合理化標準。其中,“方向性維度”強調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廣大學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學生群體中思想層面的先進分子為“小鳥”,開展先進思想、熱點思潮主題設計任務,為“筑巢”奉獻自己的力量;“認知性維度”以審美教育為目標,融入了設計類選修課教學內容,以在學生群體中學習層面的榜樣人物為“小鳥”,開展經典欣賞教育與優(yōu)秀學生創(chuàng)作分享等交流活動,讓師生關系、生生關系更加密切;“規(guī)范性維度”以設計與技能教學為目標設計課程,以學生中操作層面表現優(yōu)秀的個體為“小鳥”,開展學霸直播與技能互助交流等活動,以創(chuàng)新的形式提升學生活動的影響力,逐漸加深對教學目標與教育內涵的理解,從而內化成意識,外化為行動,推動良好學習風尚的形成。
6 結語
文章主張設計理論與工程教育教學相結合,重點融合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搭建第四課堂,提出適宜該專業(yè)的設計類課程創(chuàng)新型實踐育人模式,以梅貽琦先生的“從游”理念為改革方向,將“從游”理論運用到南京郵電大學的廣告學與設計類課程教學實踐中,合理有效運用學校(S)—教師(T)—學生(S)系統,為高校的低年級學生提供能夠耳濡目染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學習環(huán)境,使課程輸出由被動接收轉化為主動獲取,在上下感染中注重營造學習氛圍與情緒價值,培養(yǎng)既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又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廣告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慧文.從游理念的教育價值及實現:基于地方高校實踐育人模式建構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40(12):78-83.
[2] 梅貽琦.大學一解[J].清華學報,1941(13):3.
[3] 馮蓉.我國大眾高等教育的問題及其價值重塑[J].當代教育科學,2015(11):10-12.
[4] 彭巧胤,謝相勛.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4):45-46.
[5] 彭未名.大學德育在文化動力中生成[J].高教探索,2005(5):25-26.
[6] 田芬.從“從游”到“同游”:面向未來的理想型師生關系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1,44(3):28-32.
[7] 任羽中.“從游”與“同游”:大學里追求的師生關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0-22(008).
作者簡介:王希(1992—),女,安徽銅陵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信息可視化藝術設計、人機交互。
鄧堯(2000—),女,山西大同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信息可視化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信息文科背景下廣告學設計類課程實踐育人模式構建”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30120004;2020年南京郵電大學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信息可視化藝術設計特色教材建設”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00820JX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