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臨時起意,指導孩子寫作文。先以“今天的午飯”為題,讓孩子從情節(jié)波折的方面入手,從“沒故事”中發(fā)現(xiàn)故事;再以“我的房間”為題,讓孩子寫出層次,從物理意義到社會倫理意義,再到心靈意義。在“我最喜歡的床”的寫作嘗試中,對于寫作究竟是為了描述情感還是為了人際交流,提出了思考。
關(guān)鍵詞:寫作;生動;情節(jié)波折;獨特記憶;人際交流
一、 從平淡到波折,把吃飯寫出故事
同事Z君是名校畢業(yè)的高才生,但讀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似乎沒有遺傳她的學習天賦,學習成績不理想,作文尤其差。據(jù)Z君說,每次寫作文,雖然只要求寫一二百字,但孩子都苦惱得不行,好不容易憋出一句后,不是在屋里兜圈,就是直愣愣眼望天花板,好半天才能再憋出下一句。于是,有天和他一起吃完午飯后,我臨時起意,就以“今天的午飯”為題,布置他寫一篇作文。
他當即叫苦連天,說午飯吃得平平淡淡,又沒發(fā)生故事,要寫成一篇作文太難了,最多只能寫兩句:“今天的午飯菜很多。我覺得很好吃。”既然已經(jīng)有兩句了,我就啟發(fā)他,順著這兩句話的思路,進一步具體化。比如,今天的午飯是在哪里吃的?誰點的菜?既然菜很多,有哪些具體菜名?味道怎么樣?既然覺得好吃,那么你最喜歡的是哪道菜?為什么?……根據(jù)這些提示,孩子很快交給了我這樣一篇作文:今天的午飯今天中午,我、老媽和干媽一起去了一家叫佬肥貓的cān廳。我們點了很多菜,比如:魚頭、yóu魚須、海鮮泡飯、紅shāo肉。其中,我覺得好吃的是海鮮泡飯,這道菜里有花蛤、蝦仁和魚丸。除了這些海鮮之外,還有米飯、ɡuō巴和大白菜。這道菜好吃的特點就是:鮮。我覺得這家店的菜還行。這第一稿明顯比他一開始說的兩句話具體了,但還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除了可以進一步具體化以外,還可以推敲一下生動性。我繼續(xù)和他溝通:其一,想想菜是誰點的,點菜過程有沒有變化,或者說波折;其二,店名為什么跟貓有關(guān),而且是肥貓;其三,如果覺得好吃,有沒有吃多?吃多的感覺要加以形象表達;其四,凡是用拼音代替的生字,通過查字典把它找出來,補上去。也可以換一個意思相近的學過的字。于是,有了第二稿作文:今天的午飯今天是元宵,我、老媽和干媽一起去了一家叫佬肥貓的飯店吃午飯。
開始讓我點菜,我看到花花綠綠的菜單,口水就流下來了。覺得都好,就不知道點什么。最后只點了一個我喜歡吃的甜點。最后,菜還是我媽和干媽一起點了。他們點了很多菜,比如:魚頭、魷魚須、海鮮泡飯、紅燒肉。其中,我覺得特別好吃的是海鮮泡飯。這道菜里有花蛤、蝦仁和魚丸,除了這些海鮮之外,還有米飯、鍋巴和大白菜。這道菜好吃的特點就是一個字:鮮。鍋巴、飯泡在湯里,又香又鮮,比平時好吃多了,大家都吃得飽飽的。可能貓咪最喜歡吃海鮮河鮮,店名就叫佬肥貓。反正我覺得這家店的菜還行。這次進步不小,特別是點菜環(huán)節(jié)寫得具體生動了,但結(jié)尾稍弱。用“還行”來評價,與前面的描寫不協(xié)調(diào)。我知道他平時說話一直有說“還行”的習慣,可能就是“好”“不錯”的意思。但放在文章最后做結(jié)論,會產(chǎn)生歧義。另外,我提醒他,“吃得飽飽的”,是不是還可以寫得更形象一些?是不是“肥”了?這可以跟店名呼應起來。而最后對店的總體評價,也可以替換成與點菜環(huán)節(jié)呼應的描寫。經(jīng)過這一番啟發(fā),他又改了一遍。開頭和主體部分改動較少,主要改動在結(jié)尾部分。第三稿是這樣的:今天的午飯今天是元宵,我、老媽和干媽一起去了一家叫佬肥貓的飯店吃了午飯。
開始讓我點菜,我翻開菜單,看到花花綠綠的菜的圖片,口水就流下來了。覺得都好,就不知道點什么。最后只點了一個我喜歡吃的甜點。最后,菜還是我媽和干媽一起點了。他們點了很多菜,比如:魚頭、魷魚須、海鮮泡飯、紅燒肉。菜還行,其中我覺得特別好吃的是海鮮泡飯。這道菜里有花蛤、蝦仁和魚丸,除了這些海鮮之外,還有米飯、鍋巴和大白菜。這道菜好吃的特點就是一個字:鮮。鍋巴、飯泡在湯里,又香又鮮,比平時好吃多了??赡茇堖渥钕矚g吃海鮮河鮮,店名就叫佬肥貓。大家都吃得飽飽的,感覺肚子鼓起來,一個個也像肥貓了。不過,我覺得甜點最好吃,因為只有這個是我自己點的呀。全部吃光后,老媽笑我面前的盤底那么干凈,像是被狗舔過一遍的。我笑著說不是狗,是肥貓。還對老媽叫了一聲“喵嗚!”,好像真有貓咪來,午飯也會吃得很滿足的樣子,哈哈哈哈。這第三稿作文,基本做到了具體,也不失生動??吹綔贤◣状魏?,他的作文有了這樣的進步,還是挺有成就感的。當然,如果他在菜的色、香、味上,乃至飯店的環(huán)境、服務員的態(tài)度上再補寫幾筆自己的獨特感受,層次就會更豐富,也可能更吸引人。但這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已經(jīng)要求偏高,還是慢慢來吧。此外,類似這樣的具體指導究竟應該到什么程度,才能調(diào)動他寫的主動性,將其自身的潛能充分激發(fā)起來,讓我的成就感真正變成他的成就感,而不是被我簡單地牽著鼻子走?對這一點,我也沒有多少把握。
現(xiàn)在反思一下,我布置給他的作文題雖是臨時起意,但也跟我的閱讀記憶有關(guān)。
以前讀史學家錢穆的回憶錄,說他病休在家給附近的小學低年段代課教作文,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就是《今天的午飯》。當時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好題目,因為貼近生活,可以讓學生有話說。而類似這樣的題目放在今天,或許有更積極的意義。這可以避免學生在寫作中教條式地唱高調(diào),也可以糾正學生的一種誤解——寫作文就是要寫他們所想象的那種“故事”,甚至是有傷亡的事故,似乎非如此不足以打動人。這也是一開始孩子覺得寫作文太難,覺得吃飯沒故事好寫的理由。有些教師還可能認為,這樣的作文話題沒意義。他們不明白,把吃飯寫好了,寫生動了,是能夠讓人自然而然地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應該比簡單的教條灌輸更有效。
再繼續(xù)說錢穆先生教作文的故事。當那些小學生的作文交上來后,他評出的最好的一篇只有一句話:“今天午飯吃紅燒豬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卞X穆先生的理由是,就這么一句話,卻有“可惜咸了些”的情節(jié)波折,不妨認為這樣的記敘蘊含著故事的基本要素。如果以此思路寫文章,何愁寫不好文章?寫不出平淡生活中的故事?
這一說法對我頗有啟發(fā)。所以,這次教孩子寫作文,我也主要是先從情節(jié)波折的安排方面啟發(fā)他,讓他從“沒故事”中發(fā)現(xiàn)故事。從實際的作文過程看,孩子在整體內(nèi)容的設計上,有值得贊賞的地方。
第一個波折是點菜,從由自己點菜到無從下手,最后只點了一個甜點,這是波折;在贊美海鮮泡飯后,又寫他吃自己點的甜點,這又是一個波折。至于從店名入手,由店名中的“肥貓”想到店內(nèi)經(jīng)營的菜系以海鮮河鮮為主,這樣的聯(lián)系,是順向的思路展開。我提示孩子思考店名的意義,其實也是借此訓練他把事物聯(lián)系起來思考的能力。還有,文章結(jié)尾通過一個比喻,把貓和人聯(lián)系起來。這樣從店名到鮮味食物再到人,是寫實和比喻的轉(zhuǎn)換,是記敘的跳躍,也是情節(jié)波折的體現(xiàn)。
當然,在我啟發(fā)孩子構(gòu)思這樣的記敘波折中,孩子也留下了有關(guān)吃飯的心理感受以及和他母親逗趣式言行的描寫。這樣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也許對他來說,還不太自覺,是需要有意識培養(yǎng)的。但無論怎樣,立足生活本身,從身邊的衣食住行入手啟發(fā)、引導,是能夠讓孩子寫出飽含真情實感且跌宕起伏的好文章的。
值得一提的是,吃這頓飯時,大人點了清炒時蔬,但孩子多半不喜歡吃,所以他的幾稿作文都只字不提,而不是直接寫他不喜歡。選材的忽視或者說無視,倒成了體現(xiàn)寫作和生活辯證關(guān)系的一個生動事例。
二、 從混亂到有序,把房間寫出層次
一個月后,再碰到這個孩子,我要求他再寫一篇作文。
他問:“這次還寫吃飯?不是說疫情嚴重,不能去飯店聚餐嗎?”我說:“不寫飯店里的聚餐,也可以寫在家吃飯,洗菜、做菜都可以寫。改天你老媽有空,讓她教你做一個菜,比如番茄炒蛋。如果她不放心你動刀,也可以讓她切,你在旁邊看。把從洗菜、切菜、炒菜到吃菜的全過程寫下來,就是一篇文章了。不過這次我們換一個話題,以‘我的房間’為題寫一篇文章?!?/p>
他的第一反應是,這比寫“今天的午飯”更難了。他覺得:寫午飯至少可以寫吃到的許多菜,寫吃了以后感覺到的好味道。但“我的房間”,只有老媽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以寫,那就是“亂”。我笑說:“那正好,你就寫寫這個‘亂’,看看究竟是怎么個亂法。而且,既然是寫房間,不是在寫一個空殼子,而是要把房間里的東西寫出來。這里的東西應該分兩種,一種是擺放相對固定的家具,一般是不亂的,不能被你在文章里寫亂了。怎么寫清楚?可以按照擺放大件的方位或者空間順序?qū)?。還有一種是小東西,是由你來決定放在哪里的。你老媽說的‘亂’,應該指這些東西。把房間里的這兩種東西分開寫,這是一個基本要求?!?/p>
任務布置下去,他磨蹭了兩天,交來第一稿:我的房間我的房間的方位是進門直走到底再左轉(zhuǎn)。
我的房間雖然有點小,可也分成了前、中、后三個區(qū)域。前面有一個衣柜,中間有一個書桌、一個白板和一張床,后面有兩個書柜和一個窗臺,我的窗臺是綠色的。窗外有陽光進來,也能看到許多綠樹。
我的房間很亂,因為我的書桌上有英語書、語文書、沙漏、紙張和筆筒。白板上還有獎狀、照片和一些多余的紙。
我在我的房間里住了十年。這十年里我的房間一直保護著我,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我喜歡我的房間。雖然粗看是根據(jù)要求寫的,但從完成效果說,卻并不理想,甚至連轉(zhuǎn)述自己老媽的總體評價也沒有寫到位。所以,我和他談了一下修改意見。先肯定好的方面——已經(jīng)確立了描寫房間的基本框架,也根據(jù)要求把房內(nèi)的物品按照固定和流動兩類做了基本分層,并且沒有停留于房間的客觀介紹,也寫了自己對房間的感受。這似乎是從《今天的午飯》的寫作把客觀介紹和主觀評價兩方面分開這一要點遷移過來的。做法值得嘉許。
但不足也比較明顯。第一,將房間的家具擺放分出了三個區(qū)域,注意了前、中、后的區(qū)間劃分,但沒有注意到左右關(guān)系,特別是靠墻的定位;“我的房間”,似乎只落實了“房間”,沒有凸顯“我的”。第二,“房間很亂”本來是他老媽的評價,在文中卻成了自我評價,他本人是否認同呢?如果不認同,那么他自我的評價到底如何?這跟老媽的評價就有差異、有張力,值得一寫。第三,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點,他在說到房間亂時,僅僅提及了書桌上的東西擺放,而且也只說明了東西多,沒說亂。似乎沒有想清楚,多和亂不是一個概念。此外,他最后寫安全感,只有抽象的概括,沒有具體的事例,這樣就難以生動起來。還有一個細節(jié)是,能從窗口看到綠樹,說明樓層比較低,可能也會對陽光有遮擋,這方面寫得細膩一些,也可以拓寬文章的寫作空間。經(jīng)過交流,他終于有了定稿。我對個別字句直接作了修改,最后呈現(xiàn)的結(jié)果如下:我的房間進我家門直走到底再左轉(zhuǎn),就是我的房間。
我的房間雖然有點小,可也分成了前、中、后三個區(qū)域。前面靠墻是一個大衣柜,中間一頭有書桌和掛在墻上的白板,另一頭是床,后面中間是大窗臺,窗臺兩邊各有一個書柜。我的窗朝南,窗臺是綠色的。因為我家在三樓,樓層低,陽光是穿過窗外的綠樹照進來的。
老媽說我的房間很亂,因為我不做作業(yè)時,書桌上也攤放著英語書、語文書和紙張,還有書桌上的筆筒和沙漏放得亂七八糟的。白板上的獎狀、照片和一些多余的紙也被貼得很亂。床上還扔著書和紙張;地上,一只拖鞋和另一只拖鞋,離開很遠,鞋子旁邊有時候還能見到我的臭襪子。老媽總是說,如果天花板可以放東西,我肯定也會把東西扔那里的。還說,這么亂的地方,螞蟻都爬不進來??晌矣X得舒服呀,哪管螞蟻進不進來。而且,我也不喜歡螞蟻進來。
我已經(jīng)在我的房間里住了十年。門一關(guān),想干啥就干啥,老媽進來,還得敲門!然后我神氣十足地說,進來吧。不過她經(jīng)常不敲門的,有時候她不許我關(guān)門,說我關(guān)門一定是想玩手機上的游戲。其實我沒玩。我看書做作業(yè),都想關(guān)門,因為關(guān)了門,我就會有很大安全感。我喜歡我的房間,因為這房間是我的、是我的、是我的——重要的話總要說三遍。應該說,這一稿達到了我對他的要求。總體看,這里寫的日常生活空間,既有物理意義的,也有社會倫理意義的,比如“老媽”和“我”,還有心靈意義的,盡管這最后的層面展開得并不充分,而且也有“直抒胸臆”的生硬。但這種生硬,恰恰符合還處在心靈稚嫩期的孩子的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他雖然希望把他的房間門對大人關(guān)閉起來,但正是在文章中,他把心靈的門向我們成人世界打開了。
三、 從描述到表現(xiàn),把臥床寫出情感
孩子寫了《今天的午飯》和《我的房間》后,我又希望他的目光在房間里能稍稍停留,就讓他從這一特定空間中挑選一樣東西來寫。房間的范圍是設定的,因此這種方式,用時下作文命題的套路說,大概算半命題作文。開始,我認為他會選書桌上的某本書或者床頭的手機來寫,但他選的居然是床。這既讓我意外,也有點驚喜。
讓我有一點驚喜的原因,是我最喜歡的斯蒂文森的兩首兒童詩,都是寫孩子在床上的活動和睡眠的,分別是《被子的大地》和《我的床是條小船》。我把這兩首詩抄錄下來:被子的大地我病了,只好躺在床上/墊兩個枕頭在我腦袋底下/一件件玩具都在我身旁,叫我整天都快活,樂哈哈。
有時候,用一個鐘頭光景/我瞧著鉛制的兵丁行軍/他們穿著不同的軍服/操練在被褥鋪成的山林。
有時候,我讓我的艦隊/在床單的海洋上破浪行駛/要不,把樹木和房屋搬開/在床上筑起一座座城市。
我是個偉大的嚴肅的巨人/在枕頭疊成的山上坐鎮(zhèn)/凝視著面前的山谷和平原,做有趣的被子大地的主人。
我的床是條小船我的床呵,像小船一樣/保姆幫助我踏進船艙/她給我穿上水手的衣裳/黑夜里送我出發(fā)遠航。
我站在船頭,向岸上/所有的朋友告別,道晚安/我閉上眼睛,揚帆遠航/什么也不再聽見和看見。
有時候,我把東西擱上床/就像那想得周到的水手/帶上一整塊結(jié)婚蛋糕/或者帶幾件玩具一起走。
整夜,我們掌舵航行/終于,小船開進了白天/我發(fā)現(xiàn),我的船緊靠碼頭/安全地回到了我的房間。生病在床和黑夜里獨自上床睡覺,對小孩來說可能都是困境。前者無聊,后者帶點恐懼。但他們通過自身的想象,改造了這個困境,把無聊的世界同化進他們有趣的游戲或者冒險刺激的旅程中。特別是后一首,把整個時間過程轉(zhuǎn)換成另一個空間。這需要有整體結(jié)構(gòu)上的想象,絕非在文章局部中設置一個好的比喻句那么簡單。《大英百科全書》評價說,這兩首詩“極為忠實地追述了兒時的印象和感情”。不過,兒童也許會有類似的印象和感情,但也只有通過一個詩人的精準表達,才能把兒童時代那種可能存在過但也許很朦朧的感覺構(gòu)擬出來,這跟追述已經(jīng)不是一回事了。我想到一位文藝理論家說過:“表現(xiàn)一種情感和描述一種情感不是一回事。說‘我生氣了’是描述一個人的情感,但卻不是表現(xiàn)它。表現(xiàn)是一種情感的言辭,根本不需要包含任何涉及生氣本身的說明?!?/p>
當我把這兩首詩送給孩子時,他卻并不興奮,哭喪著臉對我說:“老師也要我這么寫嗎?打死我也寫不出來??!”這樣的整體寫作思路的轉(zhuǎn)換,對從未有過類似寫作經(jīng)驗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太難了。這篇作文也就耽擱下來。
回想小時候,我也有過把臥床加以想象性轉(zhuǎn)換的經(jīng)歷(盡管并不新奇)。當時春節(jié)第一次出遠門走親戚,因為座位緊張(也可能是父母想節(jié)省開支),連綠皮車的硬座票也沒有,來回坐的都是悶罐子棚車。大家席地而坐,車廂鐵皮壁上開幾個小窗,可以稍稍透點空氣。車開得奇慢,幾乎每次進站都要停靠很久以便讓別的車先過,真是難受得要命。王蒙的小說《春之聲》,就是在這種車廂的環(huán)境中展開的。走完親戚家,我總是心有不甘,后來趁大人不在家,把家中所有凳子、椅子在床前排成長龍,第一個凳子一直排到臨街的家門口,算是火車頭,大床算是臥鋪車廂,我和姐姐輪流開火車和睡大床,算是出遠門既享受了火車的臥鋪,又感受了開火車的新奇。這次指導的小孩選了床的話題,也讓我依稀看到了當年坐在凳子上、嘴里嗚嗚叫、裝模作樣開火車的傻小孩模樣。
其他孩子有沒有各自的獨特記憶,我并不清楚,但關(guān)鍵是用什么辦法來喚醒記憶或者啟發(fā)他們?nèi)ブ財M出來。這對我們嘗試教寫作的人,是一個難題。再說,究竟有沒有必要去這樣嘗試,還是需要討論的。
也許,從人際交流、讀者角度構(gòu)思文章內(nèi)容和寫作的條理,是一條務實的寫作路徑,以后有機會再試試。
(詹丹,上海師范大學光啟語文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