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艷林
中圖分類號:G804.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5-269-02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久坐不動的狀態(tài),所以全球肥胖率不斷攀升,成為全球主要的體質健康問題之一,因此人們對肥胖的發(fā)生機制、誘因和防治進行了深入探究。本綜述對肥胖的亞型、誘發(fā)因素和運動對肥胖防治的重要性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 肥胖? 運動? 飲食? 生活方式? 健康
一、肥胖的概念與壓型
(一)肥胖的概念
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顯超重與脂肪層過厚,是體內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積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tài)。它不是指單純的體重增加,而是體內脂肪組織積蓄過剩的狀態(tài)。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肥胖定義為BMI≥30kg/m2,其中BMI≥25kg/m2但<30kg/m2的人被歸類為肥胖前期。BMI≥18.5kg/m2但BMI<25kg/m2定義為正常體重。
(二)肥胖的亞型
1.代謝健康肥胖(MHO)。MHO指的是長期處于肥胖狀態(tài)和病態(tài)肥胖,盡管肥胖程度很高,但仍然處于健康狀態(tài)。該亞型的特征是具有高水平胰島素敏感性和良好的血脂特征,并且發(fā)生沒有高血壓的痕跡。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將體重指數(BMI)≥30kg/m2定義為MHO的前提條件。由于缺乏標準化的定義,因此可以通過高胰島素-正常血糖鉗夾、葡萄糖處理率的上四分位數、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后胰島素敏感性指數的上四分位數、少于三個代謝綜合征標準等幾種方法識別MHO。
2.代謝異常肥胖(MAO)。處于肥胖狀態(tài)中的部分個體,患有中心性肥胖并伴有代謝綜合征、T2DM、心血管或腦血管疾病,并且可能出現高血壓和腰臀圍增加。肥胖的主要缺陷是脂肪細胞和脂肪組織的功能障礙,其與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關。脂肪組織功能障礙主要表現是脂肪的異位儲,而脂肪的異位儲存正是代謝綜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
3.正常體重代謝性肥胖(MONW)。MONW是指體重正常但表現出一系列與肥胖患者相關的代謝特征。例如可能患有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高甘油三酯血癥和早產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等代謝性疾病,并且比正常個體易患T2DM。
4.少肌性肥胖(SOB)。SOB是指骨骼肌肉量減少和脂肪量增加并存的一種癥狀,與年齡增長、體力活動減少、社會經濟地位低、動脈硬化和肺部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年齡的增加脂肪積累在60—70歲之間達到高峰,且肌肉質量在30歲左右開始下降。骨骼和肝臟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脂肪,而較多的內臟脂肪可以引起老年人葡萄糖耐量受損。而骨骼肌的減少也會導致基礎代謝率的降低,從而減少老年人的能量消耗。
二、肥胖的誘因
(一)社會人口因素
長期以來在中低收入國家肥胖被認為是“富裕病”,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肥胖的負擔轉移到了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群體。劉等人發(fā)現社會經濟地位與兒童肥胖的患病率密切相關,在高收入家庭兒童肥胖率越高,高經濟地位是兒童肥胖的危險因素。肥胖的相關狀況與地區(qū)有關,肥胖和超重比率在印度低至9%,而俄羅斯則高達37%。印度的肥胖比例低至3%,南非則高達35%。除此之外肥胖率還具有城鄉(xiāng)差異。農村地區(qū)肥胖率高于城鎮(zhèn)地區(qū)。
盡管人們普遍認為社會經濟地位與肥胖關系密切,但是受教育水平和性別也同樣影響肥胖的發(fā)生。
(二)行為因素
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是影響我們健康的主要因素,不良的飲食習慣、久坐的生活方式和缺乏體育鍛煉都會導致肥胖的發(fā)生。你今天吃什么決定這你明天有什么樣的生活,過量飲酒、食用過多的碳水化合物、飲食單一以及飲食質量差容易導致肥胖的發(fā)生。此外,現在更多的人處于久坐的不動、缺乏體育鍛煉的狀態(tài)中,這種狀態(tài)更容易導致肥胖的發(fā)生。研究發(fā)現,周末看電視的時間超過四個小時會增加肥胖的發(fā)生。更多看屏幕的時間和更少的體力活動時間增加會影響到肥胖兒童的BMI。而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具有更少的體力活動和睡眠時間以及更多看電視的時間。
(三)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也是肥胖發(fā)生的主要誘因,通過全基因組關聯(lián)研究(GWAS)發(fā)現,人類基因組中約有250個基因/位點與肥胖的發(fā)展有關。在GWAS中發(fā)現的第一個肥胖易感基因是FTO基因,該基因對肥胖表型的風險影響是最大的。
三、肥胖的防治
肥胖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在整體人群中都普遍存在,并且它攜帶多種并發(fā)癥。因此肥胖的防治尤為重要。對于肥胖的防治最主要的措施是飲食干預與運動鍛煉相結合。
(一)肥胖的預防
肥胖的戰(zhàn)略性預防是遏制肥胖流行的有效手段。為了預防肥胖與超重的發(fā)生,飲食調整和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是必要的。飲食調整是指應該根據營養(yǎng)的需要進食與飲水,通過科學的指導,在滿足自身營養(yǎng)需求的同時達到維持體重的目的。對營養(yǎng)而言,人們應該少進食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多吃低能量密度的食物。比如全麥食物、水果和蔬菜等纖維含量高而能量密度低的食物。此外人們還應該減少酒精、快餐和軟飲料的攝入。因為烈酒和軟飲料攝入與體重的增加呈正相關。而快餐具有高比例的脂肪和糖,因此應該盡量減少其攝入選擇更健康的菜單。
有規(guī)律的身體活動、最大限度的減少屏幕時間有助于肥胖的預防。2008年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發(fā)布體力活動指南,建議成年人至少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研究表明,每周150~2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有效的防治體重增加。此外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對肥胖的預防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肥胖的治療
運動干預。運動訓練是治療肥胖的重要手段,有氧運動與力量訓練是病態(tài)肥胖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Goodpaster等人從社區(qū)招募130名嚴重肥胖且沒有糖尿病的受試者,將其分為兩組,一組為12個月飲食干預與運動訓練結合組,另一組與第一組保持同樣的飲食干預,但是其運動訓練在6個月后開始進行。結果顯示與運動延遲組相比,飲食干預和運動訓練結合組在6個月時其體脂和腰圍減少幅度更大。該研究表明運動鍛煉與飲食干預相結合的方式對肥胖的治療效果更佳。另一項研究通過改變肥胖患者的生活方式來達到減肥的目的。所有的受試者接受相同的生活方式改變計劃,包括飲食營養(yǎng)建議、心理咨詢和運動訓練,其中減肥計劃的基石是每天高強度的運動訓練。所有受試者每天進行至少進行120分鐘的運動訓練,運動強度為50%~60%最大攝氧量,運動種類有游泳、有氧運動、力量訓練、步行和測力計自行車,在為期21周的干預后,受試者平均減掉15%的體重。
不同的(HIIT)組受試者比中等強度持續(xù)訓練(MICT)組受試者體重減少更明顯,說明高強度間歇組更適合減肥。而另一項研究發(fā)現,MICT和HIIT均降低全身脂肪量和腰圍,對任何身體成分的測量兩組運動模式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但由于HIIT所需的訓練時間縮短了40%,所以HIIT訓練對減肥來說效率更高。
四、結語
肥胖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而導致肥胖發(fā)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肥胖會引發(fā)一系列并發(fā)癥,因此肥胖的防治顯得尤為重要。對于肥胖的防治需要采取綜合的措施,要從飲食干預、運動鍛煉和行為方式的改變等多方面來考慮肥胖的防治。
參考文獻:
[1]常鑫淼,郭立新.“代謝健康型肥胖“存在嗎?[J].藥品評價,2018,15(03): 6-9+53.
[2]Sims, E.A., Are there persons who are obese, but metabolically healthy?[J]Metabolism,2001,50(12):1499-504.
[3]Karelis, A.D., et al., The metabolically healthy but obese individual presents a favorable inflammation profil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5. 90(7): 4145-50.
[4]Kantartzis, K., et al., Effects of a lifestyle intervention in metabolically benign and malign obesity[J]. Diabetologia, 2011,54(04):864-8.
[5]Bobbioni-Harsch, E., et al., From metabolic normality to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subjects with obesity. Obesity (Silver Spring),2012,20(10):2063-9.
[6]Mu?oz-Garach, A., I. Cornejo-Pareja, and F.J[J]. Tinahones, Does Metabolically Healthy Obesity Exist? Nutrients, 2016,8(06).
[7]鐘志遠.湖南地區(qū)中青年人群正常體質代謝異常和代謝正常肥胖表型的流行病學及生活方式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21,29(05):433-439.
[8]Blüher, M., Adipose tissue dysfunction contributes to obesity related metabolic diseases[J]. Best Pract Res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3,27(02):163-77.
[9]左迪迪.長春地區(qū)正常體重代謝性肥胖相關問題的臨床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
[10]謝文清.少肌性肥胖發(fā)病機制和診斷標準的研究進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0(03):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