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粵,侯佳寧,呂國慶
北京大學深圳醫(yī)院胃腸外科,廣東 深圳518000
截至2020年全球結直腸癌整體新發(fā)病例位居所有惡性腫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1-3]。國內結直腸癌防控形勢同樣嚴峻,其發(fā)病率不斷上升,有研究指出部分發(fā)達國家借助有效的早期篩查促使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逐漸降低,使數百萬人免受結直腸癌的威脅[4-5];而國內尚缺乏完善的早期篩查策略,因此探尋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指標和技術是當前的工作重心。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MRI等技術在結直腸占位病變的檢測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能更加直觀地觀測病變的部位、形態(tài)、大小等,但是對于確診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6]。有研究發(fā)現腫瘤細胞會促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同時也會高表達合成纖溶酶原激活物,促進血液中纖維蛋白原及纖維蛋白的降解,導致血清纖維蛋白降解復合物(DR-70)水平升高,而該物質與腫瘤的發(fā)生、分期和預后也有一定的關聯[7]。但無論是MRI檢測還是DR-70檢測均存在自身的一些局限性:MRI雖對軟組織分辨率較高,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漏診率,尤其是早期患者病灶組織浸潤不明顯時;而DR-70檢測僅能通過其水平的變化推測機體可能存在腫瘤等病理改變,特異性依然不足,無法具體判斷,需要結合影像學對病灶部位、形態(tài)等進行判定。目前尚未有3.0 T MRI與DR-70聯合檢測早期結直腸癌的報道。為進一步提高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的效能,本研究通過實施3.0 T MRI與DR-70聯合檢測,分析該方案對早期診斷結直腸癌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8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早期結直腸癌患者為觀察組。納入標準:符合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8],經病理檢查確診;年齡18歲以上;能正常溝通交流;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結直腸病變,如炎癥;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血液疾?。唤谑褂每鼓幬锏扔绊懷芯空?;參與其他臨床研究。最終納入觀察組的患者9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35例,年齡49~71(59.65±5.82)歲;疾病分型:結腸癌57例,直腸癌39例;病理分型:腺癌78例,其他18例。同期選擇結直腸良性腫瘤患者4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齡45~72(58.75±6.03)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倫理會批準同意。
1.2.1 MRI檢查 所有患者受檢前12 h禁食禁水,做好腸道準備,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接受3.0 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德國,西門子)掃描,選用體部相控陣線圈,平掃做橫斷面T1WI(參數:TR 549 ms,TE 8 ms,層厚5 mm,層間距1 mm,矩陣330×322;視野300 mm×360 mm)及T2WI(參數:TR 3400 ms,TE 80 ms,層厚5 mm,層間距1 mm,矩陣272×291;視野300 mm×360 mm);冠狀面及矢狀面行T2WI 掃描,參數:TR 3500 ms,TE 80 ms,層厚5 mm,層間距1 mm,矩陣320×260;視野250 mm×250 mm。對患者靜注0.1 mmol/kg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后,采用脂肪抑制快速梯度回波序列進行橫斷面(層厚5 mm,層間距0.5 mm)及冠狀位(層厚7 mm,層間距3.5 mm)動態(tài)增強掃描。軸位擴散加權成像(DWI)掃描,應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TR 2370 ms,TE 74 ms,層厚4 mm,層間距0.4 mm,視野280 mm×280 mm。
完成掃描后將圖像數據上傳至工作站,由2名5年以上經驗的影像學醫(yī)師進行雙盲閱片,勾畫感興趣區(qū)域,盡量避開壞死囊變區(qū)域和血管及偽影,對病變進行定位、定性診斷,DWI選擇b值=1000 s/mm2的圖像進行觀察,記錄表觀擴散系數(ADC)值,所有測量指標測量3 次,取平均值,對于有異議的結果由影像學醫(yī)師協(xié)商確定。
1.2.2 DR-70檢查 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離心機離心(3000 r/min)5 min后取上清液送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患者血清DR-70水平(深圳海思安生技術有限公司)。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患者性別、疾病分型等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卡方檢驗;年齡、ADC、DR-70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數據,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ADC、DR-70與結直腸癌的相關性,將ADC、DR-70納入二元回歸模型,建立聯合診斷新指標,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二者聯合診斷結直腸癌的診斷價值。
本次共檢出結直腸癌94例,漏診2例,檢出率為97.92%。結直腸癌MRI一般表現為腸壁彌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可見腫塊形成,腸壁外緣可見不光滑、凹凸不平或結節(jié)狀突出,病灶穿透腸黏膜肌層累及黏膜下層;T1圖像呈中等偏低信號;T2呈略高信號,動態(tài)增強掃描早期呈不均勻強化,延遲期表現為稍低信號,腫瘤病灶在DW1呈明顯高信號,在ADC圖上呈低信號。某59歲男性患者,病理診斷為直腸中分化腺癌,MRI表現示例:T2WI圖示病變位于直腸乙狀結腸交界處,官腔狹窄,管壁增厚,增強呈明顯強化(圖1A);DWI示病變呈高信號(圖1B);ADC示病變呈低信號(圖1C)。
圖1 59歲男性患者,病理診斷為直腸中分化腺癌Fig.1 A59-year-old male patient,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of rectum.
觀察組MRI參數ADC值低于對照組(P<0.05),而DR-70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
表1 兩組ADC、DR-70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ADC and DR-70 between the two groups(Mean±SD)
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ADC值與結直腸癌呈負相關(r=-0.383,P<0.05),而DR-70水平則與結直腸癌呈正相關(r=0.460,P<0.05)。
ROC曲線顯示:ADC、DR-70聯合診斷結直腸癌曲線下面積為0.850,明顯高于各單項指標曲線下面積(P<0.05,表2、圖2)。
圖2 ADC、DR-70對結直腸癌的ROC曲線分析Fig.2 ROC curve analysis of ADC and DR-70 on colorectal cancer.
表2 ADC、DR-70對結直腸癌的ROC曲線分析Tab.2 ROC curve analysis ofADC and DR-70 for colorectal cancer
近年來結直腸癌患者群體規(guī)模越來越龐大,世界各地疾病負擔日漸沉重[9-10]。隨著醫(yī)學設備的研發(fā)與改進,影像學技術在診斷結直腸癌上的地位逐漸提高,對早期檢出腫瘤病灶、評估病灶侵及范圍和與周圍臟器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為臨床開展手術、放療等治療方案提供指導意見[11-13]。在各種影像學技術中,CT是利用X線在人體內的衰減系數而實施的一種檢查方法,患者會受到較大劑量的電離輻射的照射,對人體存在一定的危害,導致其在臨床應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MRI對人體危害小,且能清晰顯示軟組織對比結果,隨著MRI設備的改進和新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其在結直腸癌診斷領域的應用[14-15]。
本研究利用3.0T MRI設備實施掃描診斷能清晰地觀測到腫瘤在腸道的部位和形態(tài),在脂肪間隙和肌層侵犯情況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3.0T MRI具有多方位成像、軟組織分辨率更高的特點,可以較好地區(qū)分腸壁的結構,觀測到腫瘤侵襲腸壁各層的情況,這是鑒別腫瘤良惡性、評估腫瘤分期的關鍵點,既往研究通過對比螺旋CT 和3.0T MRI 在直腸癌中的診斷情況發(fā)現3.0T MRI能更好地區(qū)分直腸腸壁的三層結構和直腸筋膜,實現對直腸癌的準確分期;螺旋CT則可能因直腸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間的密度較小而無法準確分辨腫瘤實際侵犯至哪一層[16]。也有研究中指出鑒別直腸腫瘤T2、T3分期的主要是區(qū)分直腸周圍脂肪是否受到侵犯,T3期T1WI 表現為不規(guī)則的腸壁腫瘤等信號影突入高信號的腸周脂肪,T1WI增強并脂肪抑制表現為腸壁外側強化的結節(jié)狀組織影,同時研究指出直腸系膜筋膜對腫瘤擴散具有一定的阻擋作用,該結構受到侵犯是影響腫瘤轉移的重要因素[17]。本文也發(fā)現有患者腸壁外緣可見不光滑、凹凸不平或結節(jié)狀突出,病灶穿透腸黏膜肌層累及黏膜下層等征象,提示病灶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可能為早期癌腫,以此可對病灶的性質進行區(qū)別,也說明3.0T MRI在鑒別診斷結直腸腫瘤良惡性方面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
3.0T MRI 的應用也推動了MRI 新技術的發(fā)展。DWI技術可以觀察活體組織的水分子擴散運動,通過ADC值量化組織內水分子的擴散程度,能反映腫瘤細胞的組織細胞學特性,從分子水平為疾病診斷提供信息[18-19]。有研究指出3.0T MRI實施DWI技術可以較好的區(qū)分早期和進展期腫瘤,尤其是高b值的DWI可以清楚顯示直腸癌病灶,有利于直腸癌檢出[20-21];而本研究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ADC值明顯降低,提示檢測中在病灶區(qū)水分子擴散受限,說明病灶區(qū)細胞排列更為緊密,提示該病灶可能為惡性病灶;同時本文也將b值=1000 s/mm2的圖像作為分析圖像,這同樣有助于降低誤診和漏診。為了進一步提高診斷效能,本文引入DR-70,以期探索出更合理的診斷方案。既往研究中指出,DR-70檢測是基于多克隆抗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抗體的免疫檢測方法,可以檢測所有與癌癥相關的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產生途徑的主要產物,包括片段D、E和D-二聚體,該研究發(fā)現DR-70 診斷直腸癌的敏感度為85.1%,特異性為94.3%,準確性較高[22]。本文測量的相關數據也發(fā)現ADC值、DR-70與結腸癌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認為這兩個指標對結直腸癌的診斷鑒別具有一定的價值;ROC曲線分析也發(fā)現ADC、DR-70二指標聯合診斷結直腸癌曲線下面積為0.850,明顯高于各單項指標曲線下面積。與前述既往研究相比,本文敏感度和特異性相對較低,可能與選取的樣本(健康人群+良性病變)有差異有關;但本研究依然發(fā)現綜合DWI和DR-70檢測極大地提高了鑒別結直腸癌的診斷效能,因本方案可作為鑒別診斷結直腸癌的一種潛在的方案。
綜上所述,3.0T MRI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更好的檢測出結直腸癌的腫瘤病灶、形態(tài)和侵及范圍等,同時聯合DR-70檢測能提高結直腸癌的診斷鑒別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