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倫,韋小霞,梁 藝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yī)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201)
小兒乳蛾病是指因外邪侵襲,邪毒積聚喉核,咽喉失養(yǎng),虛火上炎所致的以咽部疼痛,咽干不適,異物感,喉核紅赤,表面有黃白膿點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咽喉部疾病。其多發(fā)生于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年長兒可伴有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表現(xiàn)。小兒乳蛾病在西醫(yī)學指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該病流行于春夏季節(jié),經糞-口途徑、呼吸道飛沫傳播,多因接觸患兒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風熱型小兒乳蛾病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發(fā)病人群多為2~5歲的嬰幼兒,此年齡段患兒口服給藥較困難。壯醫(yī)藥浴是我院特色治療方法之一,本研究應用風熱方藥浴配合基礎治療,干預風熱型乳蛾病患兒,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廣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國際壯醫(yī)醫(yī)院兒科就診的風熱型小兒乳蛾病患兒15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75例。對照組男48例,女27例;年齡(2.65±0.85)歲;病程(18.5±6.4)h。治療組男43例,女32例;年齡(2.75±0.64)歲;病程(19.7±7.4)h。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兒科學》[1]中急性扁桃體炎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及《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小兒乳蛾病的診斷標準擬定。風熱型:咽痛,漸加劇,咳嗽、吞咽加重,咽干灼熱或癢,輕度吞咽困難,伴發(fā)熱微惡寒,頭痛鼻塞,咳嗽咯痰,喉核及周圍黏膜紅腫,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腋溫為37.5~40.2℃;年齡1~5歲;就診時病程不超過48 h;血常規(guī)及C反應蛋白(CR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檢查提示白細胞及CRP、hs-CRP檢查均在正常范圍者;未使用抗生素患兒;患兒家長知情同意且自愿參加研究。
1.4 排除標準 發(fā)熱時間超過24 h;感染嚴重需要住院者;有皮膚破損或其他不宜泡浴者;既往有高熱驚厥病史者。
1.5 退出及剔除標準 家長及患兒依從性差,未能及時進行溫水或者風熱方藥浴,或資料反饋不全者;觀察過程中自行退出者;治療過程中血常規(guī)提示細菌感染,需要抗生素治療者,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如嘔吐、反應變差需要住院治療者。
2.1 治療方法
2.1.1 基礎治療 兩組患兒均予基礎治療。方法:①小兒柴桂退熱口服液(吉林敖東延邊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19990034),用法:<1歲,每次5 ml;1~3歲,每次10 ml;4~6歲,每次15 ml;7~14歲,每次20 ml;每天4次,療程3 d。②重組人干擾素α2b噴霧劑(天津華立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S20030028),用法:噴喉,1~2噴/次,每2 h噴1次,療程3 d。
2.1.2 對照組 予基礎治療及溫水泡浴。按患兒耐受程度取38~41℃溫水5 000~10 000 ml進行浴泡。泡浴過程中如水溫小于38℃時需加入溫水至所需溫度范圍。每日泡浴1次,每次15 min,療程3 d。
2.1.3 治療組 予基礎治療及風熱方藥浴。方藥組成:薄荷10 g(后下),荊芥15 g,連翹20 g,柴胡20 g,紫蘇葉15 g,黃芩20 g,蟬蛻5 g,金銀花30 g,大青葉20 g,川芎10 g。將以上藥物粉碎,裝袋備用,使用時將風熱方藥包放入5 000 ml水中煮沸10 min后兌適量水泡浴。每日泡浴1次,每次15 min,療程3 d。
2.2 療效觀察
2.2.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12 h、24 h、36 h、48 h、72 h的腋下溫度情況。
2.2.2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擬定療效判定標準:腋下溫度降至37.2℃以下,并未再回升為熱退。觀察比較兩組治療后12 h、24 h、36 h、48 h、72 h的退熱療效。
2.2.3 不良反應 觀察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皮疹、嘔吐、抽搐、暈厥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構成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兩組退熱療效比較 比較治療后12 h、24 h、36 h、48 h、72 h兩組患兒退熱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退熱療效比較[例(%)]
治療后12 h、24 h,兩組患兒熱退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 h、48 h,治療組熱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2 h,兩組患兒熱退率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2 兩組體溫變化比較 治療后12 h、24 h,兩組患兒體溫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6 h、48 h,治療組體溫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72 h,兩組患兒體溫接近正常,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體溫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體溫變化比較(℃,±s)
注:與對照組同時段比較,①P>0.05;②P<0.05
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n 75 75治療后12 h 39.51±0.89①39.68±0.84治療后24 h 38.42±0.67①38.98±0.72治療后36 h 37.58±0.42②38.62±0.67治療后48 h 37.42±0.46②38.23±0.39治療后72 h 37.26±0.35①37.98±0.47
3.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均未見皮疹、嘔吐、抽搐、暈厥等不良反應情況發(fā)生。
小兒乳蛾病是兒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因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表衛(wèi)不固,腠理疏薄,且寒溫不知自調,最易受邪。春夏之際,風挾熱邪侵襲肺系之門戶咽喉,邪熱蘊結咽喉,可引發(fā)本病,見發(fā)熱、喉核紅腫、惡風、鼻塞、流涕、咳嗽、口干渴等癥狀,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指紋浮紫為風熱之象。屬西醫(yī)學的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該病病原體多樣,較多由病毒感染導致,部分患兒可同時或繼發(fā)細菌性感染,病原菌較多為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等。
4.1 小兒乳蛾病的治療現(xiàn)狀 風熱型小兒乳蛾病的病機關鍵在于風熱外襲、肺衛(wèi)不利,治療宜以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為主。而發(fā)熱是小兒乳蛾病最明顯且家長最希望能盡快解決的問題。一般采用補充水分、降溫等對癥支持治療;體溫>38.5℃者,臨床常選用解熱鎮(zhèn)痛藥退熱。目前西醫(yī)臨床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合并細菌感染者則選用抗菌藥物[1,5]。中醫(yī)治療小兒乳蛾病,常予內服藥如魚腥草顆粒、蒲地藍消炎顆粒、膽木浸膏糖漿、雙黃連口服液、小兒柴桂退熱口服液等中成藥制劑,主要功效為清熱利咽、消腫止痛。但因部分中成藥的口感欠佳,小兒口服給藥困難,治療依從性差,且患兒發(fā)熱時家長往往較為焦慮,因此尋找一種快速退熱且安全、簡便的治療方法,已成為目前兒科門診和急診亟待解決的焦點。
4.2 藥浴療法在發(fā)熱中的應用 藥浴療法即辨證選用中草藥熬制后洗浴全身以預防或治療疾病,古稱“水療”,屬于中醫(yī)外治法中的一種。吳師機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為中醫(yī)外治法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人體臟腑腠理,內外相通,藥浴可通過肌膚、腠理、經絡調節(jié)氣血臟腑功能,以祛邪扶正、調整陰陽而發(fā)揮作用。研究表明[6],中草藥藥浴具有增加全身血流量、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和加快新陳代謝等作用,同時草藥中部分藥物含有一定量的揮發(fā)油,其成分揮發(fā)時可帶走機體及皮膚的熱量,有利于發(fā)熱時體溫下降。國內對采用藥浴療法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何慧珍等[7]運用疏風清熱劑外洗輔助治療風熱型小兒乳蛾病取得明顯療效。李可[8]對藥浴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也進行了研究,認為藥浴對小兒的外感發(fā)熱治療效果好,可縮短患兒退熱時間,改善伴隨癥狀,且有較高的安全性。
4.3 風熱方藥浴退熱效果分析 因地域不同,廣西大部分區(qū)域春夏季屬于濕熱氣候,因此結合地域氣候、相關文獻及臨床經驗,本研究將風熱方藥浴用于治療風熱型小兒乳蛾病。該方主要由金銀花、紫蘇葉、薄荷、荊芥、連翹、大青葉、黃芩、柴胡、川芎、蟬蛻組成,起到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的作用。方中金銀花、連翹既能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又可辟穢化濁,在透散衛(wèi)分表邪的同時,兼顧了溫熱病邪易蘊而成毒及多夾穢濁之氣的特點,故為君藥。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荊芥、紫蘇葉性辛微溫,不燥不烈,配入辛涼解表方中,可增強透發(fā)表邪之用;柴胡、黃芩開郁泄熱,為退熱常用藥對;大青葉清熱解毒,共為臣藥。蟬蛻疏風清熱、定驚解痙,川芎上行頭目,袪風活血止頭痛。諸藥合用,達到辛涼透表、清熱解毒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6 h、48 h,治療組熱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這說明風熱方藥浴用于風熱型小兒乳蛾病的治療,能較快控制體溫,有效縮短患兒的發(fā)熱天數(shù),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臨床療效較好,患兒及家長較易接受,值得進一步臨床推廣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