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貝怡
(福建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25)
目前,學術界關于互聯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有學者分析了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優(yōu)勢,提出有關實施原則與路徑[1]。有學者認為,運用新媒體技術能幫助構建全方位育人平臺,在形式上、方法上更契合新時代的學習特征[2],例如網絡直播具有更強的互動性、適應性與創(chuàng)意性,可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可看性和現場感,拓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廣度和深度[3]。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為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不少機遇,但也帶來了不少挑戰(zhàn)。有學者認為,雖然網絡新技術的應用豐富了教學形式與手段,推動了教學觀念轉變,課堂參與形式也更加靈活,但是對教師的素質、硬件要求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4]。還有學者發(fā)現目前高校仍然將育人陣地集中于“兩微一端”,并且仍以“文字+圖片”為主要表達方式,“視頻”元素的應用與融合未得到足夠的重視[5]。從已有研究來看,不少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以學生為主,關于運用新媒體技術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研究不多,對其有效性與優(yōu)化路徑的探討較少。
作為創(chuàng)新師德師風建設的途徑之一,師德大講堂基于新時代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發(fā)展需求,采取“線下大講堂+線上直播”方式,面向福建省各級各類教師開展。大講堂共涵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師德師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實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學習踐行新時代師德規(guī)范、學習宣傳師德優(yōu)秀典型、開展師德警示教育等五個專題模塊,聘請省內外專家、名師、優(yōu)秀教師現場(主會場)講授,同時通過在線視頻直播方式向分會場人員實況播出。截至目前,師德大講堂已在全省開展了20 多場,共計24000多名教師參加學習,涵蓋院校1600 多所,受到當地教育行政部門、進修院校、中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廣泛好評。
本研究以福建省建寧縣師德大講堂活動為例,調查活動在當地的開展情況,探索優(yōu)化師德大講堂活動的途徑,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推進師德師風建設提供一些思路。
本研究采用自主設計的問卷調查建寧區(qū)師德大講堂的開展情況,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調查參訓教師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教齡或工齡、工作單位等;第二部分調查參訓教師對本次師德大講堂活動的評價,包括對講師的評價、對活動內容及形式的評價等;第三部分調查參訓教師對師德大講堂活動的意見建議。問卷主要采用單選和多選的形式,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每個選項進行選擇。為保證問卷的效度,在正式研究前開展適應性測試,選取問卷樣本量50 人,測量問卷整體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數為0.735,顯示問卷信度較好。正式調查采用網絡發(fā)放的方式,利用問卷星平臺,面向參加本次活動的全體參訓教師發(fā)放,共收集有效問卷479 份。
1.參訓教師基本情況
如表1,通過調查發(fā)現,參加本次活動的教師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齡主要集中在41-60 歲之間(65.14%),工作年限主要在16 年以上(68.89%),其次為0-2 年(15.03%)。職稱方面,中級職稱占比最高(53.86%);其次為初級職稱(20.04%)。學歷方面主要以本科學歷為主(65.34%);其次為??茖W歷(31.52%)。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2.參訓教師對本次活動的評價
如表2、表3,從整體情況看,調查對象對本次活動的滿意度較高,對整體環(huán)境設施感到滿意。大部分調查對象對講師的專業(yè)知識與備課情況滿意度高(96.25%),認為講師能夠清楚地表達思想、觀念和信息,重點突出,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供有實際意義的案例,能及時調節(jié)課堂氣氛,對學員的提問能夠給予較好的反饋。
表2 參訓教師對活動的評價
表3 參訓教師對講師的評價
內容方面,96.45%的調查對象認為講座的主題清晰,內容豐富,安排合理,所學知識大部分能夠運用到實際工作中(82.26%),僅有5.85%的調查對象認為實用性一般。78.08%的調查對象認為講座內容難度適中,20.46%認為講座內容雖然難,但經過授課講解后能夠理解。形式方面,不少調查對象認為邀請專家或優(yōu)秀教師做現場專題講座是很有效的師德教育方式,這種“現場講座+線上直播”的講座形式受到他們的認可與歡迎。此外,分別有65.76%和46.56%的調查對象認為網絡學習平臺和實地參觀考察也是較為有效的師德教育形式。
3.參訓教師對活動的建議
本次師德大講堂活動受到參訓教師的歡迎。他們希望能夠經常舉辦師德大講堂,可以定期(如每學期)邀請有關專家、名師走進基層院校特別是農村學校進行培訓指導,讓基層一線教師都有機會學習提升。形式方面,有教師認為可以增加交流研討的環(huán)節(jié),方便參訓教師與專家、名師互動,答疑解惑;還可采用現場觀摩的形式,開展沉浸式學習。內容方面,部分教師認為案例還不夠接地氣,實用性還有待提升,可多提供不同類型特別是農村教育的實例,適當增加家長工作等家校聯系方面的內容。還有教師建議可以進一步完善線上平臺學習資源,參訓學員可以根據個人所需自主選擇觀看學習,提升靈活度。
通過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發(fā)現參訓教師對本次師德大講堂活動的總體評價較高,但在內容、形式和資源等方面還有改進的空間。對此,本研究嘗試提出以下優(yōu)化建議,為后續(xù)活動更好地開展提供思路。
實用性是檢驗活動成果的一項重要指標。調查發(fā)現,參與本次活動的教師在選擇參加培訓活動時,最重視培訓內容的價值與實用性,其次是培訓的整體氛圍與時間的靈活性。他們認為,培訓內容是否具有操作性是決定活動是否有效的首要條件。專家團隊在實際講授時,可以提前了解參訓教師的背景與學習需求,特別是案例或典范分析時,要避免“完美化”“神化”傾向,最好能夠結合當地教育特色,結合學校教師的日常實際,縮小與參訓教師之間的距離感,提升案例的真實性與鮮活度[6]。根據新形勢、新理念不斷更新、補充、完善講授內容,與時俱進。此外,師德貫穿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僅與教師有關,還需要學校、家長乃至社會的共同支持,促進良好的師德氛圍形成[7]。因此,除了面向教師開展講座,還可以考慮面向學校管理層、社會人士開展相應的師德教育或宣傳講座,增加師德建設熱點與難點探析、教師評價、師德監(jiān)督、家校合作、學術道德等內容,拓寬內容的覆蓋面。
互聯網時代,網絡學習平臺已成為教師能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媒介。搭建大講堂活動平臺,能夠有效提升活動的宣傳力度,為教師提供反饋渠道,有助于進一步擴大師德大講堂活動的覆蓋面與影響力。例如,可通過平臺及時更新每場活動的舉辦情況,開放直播鏈接方便參訓教師觀看回放,提升活動宣傳效果與靈活性;增加學習資源,將案例分析、政策解讀、警示教育等作為補充學習材料,幫助教師更加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拓展知識面;設置互動頻道,方便專家和教師分享交流;設置反饋渠道,了解參訓教師對活動的看法與建議。
互動有助于知識深入、活躍活動氛圍。調查發(fā)現,有55.53%的調查對象希望與專家研討互動。目前大講堂主要以專家講授為主,參訓教師與專家的互動還不夠,可以進一步增加交流互動的比例。例如案例分析時,可邀請參訓教師分享自己的案例或感悟;或者事先收集參訓教師針對該問題的疑問與看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案例加以評析。此外可以利用當地或學校師德教育資源,運用現場觀摩等形式開展沉浸式師德教育,突出師德教育的“區(qū)域化”與“校本化”[6],提升活動效果的針對性與活力。
為推動活動的常態(tài)化與長效性,資源建設不容忽視。為進一步擴大大講堂的影響力,在技術方面可進一步提升軟硬件設施質量,提升線下與線上的學習體驗,完善課程錄制效果,充分發(fā)揮視頻學習的優(yōu)勢;管理、技術、平臺等有關部門之間需加強溝通,共同完善平臺功能,實現智能化服務。學習方面,要拓寬渠道,加強資源共享,引進優(yōu)質多元的線上學習資源;用好專家團隊資源,針對師德熱點、難點、重點,緊跟形勢與需求,豐富師德教育內容。人力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團隊建設,加強支持力度,促進資源可持續(xù)利用。
師德教育是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關系著教師素養(yǎng)的提升。師德大講堂作為師德教育的一種形式,獲得參訓教師的好評。為進一步提升活動效果與影響力,要加強培訓內容的實用性,結合教師或地方特點針對性地進行專題講授;要積極探索搭建師德大講堂平臺,提升宣傳效果、日常交流與反饋,實現更加智能化的服務;要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完善活動資源建設,為活動的高質量開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