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言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在西方歌劇作品中,歐洲浪漫主義時期杰出作曲家威爾第所創(chuàng)歌劇《茶花女》中薇奧萊塔角色正是對當時所處時代女性形象的最好詮釋。筆者將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展開對女性角色與歌劇文化關(guān)系的初步思考,旨在聯(lián)系女性主義文藝理論,從女性視角出發(fā)展開對《茶花女》歌劇中薇奧萊塔人物角色的形象分析,并結(jié)合此歌劇的創(chuàng)作背景、音樂烘托及劇幕創(chuàng)作來探討女性主義在歌劇《茶花女》中的映射,更好地使抽象的女性主義在音樂歌劇作品中的具體化。
朱塞佩威爾第是19世紀意大利歌劇復興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家,被世人譽為“歌劇之王”。威爾第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不同類型的歌劇作品,如《奧賽羅》《茶花女》《弄臣》等作品,他將意大利歌劇推向了新的歷史高峰,為世界歌劇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歌劇《茶花女》是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劇之一,凄美動人的劇情和威爾第神來之筆的音樂,使得這部歌劇曾享有“世界歌劇史中的最燦爛的寶石”的美譽。威爾第借助《茶花女》這一歌劇告訴世人,妓女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是社會造成了她們的淪落,與此同時有力地鞭撻了上流社會的虛偽道德和人性冷淡。
譯林出版社版小說《茶花女》譯者鄭克魯為該書作序:“《茶花女》從小說到劇本再到歌劇,三者都有不朽的藝術(shù)價值,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藝現(xiàn)象?!痹趯W術(shù)界中一直有學者采用女性主義為視角去探究西方音樂歌劇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形象,試圖將女性主義的思維及心理活動去解析女性角色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以背后大的社會背景及時代,歌劇中的人物形象帶來新的分析視角。
(一)《茶花女》創(chuàng)作背景
威爾第所創(chuàng)歌劇《茶花女》取材于法國小說家、戲劇家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的小說和戲劇,根據(jù)小仲馬親自改編的五幕劇本《茶花女》為基礎(chǔ)進行創(chuàng)作而成。在1852 年5月,威爾第和與他同居關(guān)系的夜塞皮娜在巴黎歌舞劇院一同觀看了戲劇《茶花女》,在觀看之后深受感動,尤其是在當時沒有公開身份的葉塞皮娜,對劇中的主人公產(chǎn)生共鳴并極力慫恿威爾第把《茶花女》寫成歌劇。威爾第立刻請意大利劇作家皮亞韋(1810—1876)在完成《弄臣》的同時寫出《茶花女》。1853 年1 月,皮亞韋寫完《茶花女》劇院本,劇本忠實原作,并沒有做太大改動。歌劇《茶花女》共分為三幕,其中把女主角瑪格麗特改名為薇奧萊塔,青年阿芒改為阿爾弗雷德。原本在原作中瑪格麗特孤寂一人悲慘地死去,而在歌劇中讓薇奧萊塔死在聞訊趕來的阿爾弗雷德的懷抱中。威爾第也正是想借助此部悲劇——《茶花女》來深刻揭示資本主義社會虛偽的道德風尚和依此引發(fā)而來對女性角色的社會偏見,想通過此部歌劇來喚醒世人拋棄陳舊迂腐的道德觀念,來樹立一個正確且高尚的道德風尚。
(二)《茶花女》中角色諦視之藝術(shù)價值
《茶花女》在歌劇舞臺上的出現(xiàn),是威爾第對“藝術(shù)的社會價值的疑問”思考的結(jié)果,也“是19世紀意大利歌劇舞臺上出現(xiàn)的最革命性的作品之一?!边@是一部讓人感到親切且同時細膩地刻畫人物心理的歌劇,它凸顯出來了一種犧牲于資產(chǎn)階級對女性的偏見和所處時代婦女的悲慘境地。威爾第歌劇《茶花女》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離不開在作品中薇奧萊塔這一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將所塑造的女主形象巧妙借助歌劇中的音樂與戲劇、音樂與文學、音樂與演唱,使得薇奧萊塔這一角色賦予生命力,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然而歌劇《茶花女》正是通過對女主角薇奧萊塔與所處時代社會的沖突來發(fā)現(xiàn)她身上的美好。威爾第想通過歌劇的形式來告誡世人,薇奧萊塔妓女的悲劇是社會造成的,是所處時代對女性的不公造就了她們的淪落,借此機會來嘲諷及鞭打當時上流社會的虛偽道德。
(一)序曲
歌劇《茶花女》中序曲部分共分為兩個主題,一個主題代表著薇奧萊塔悲劇命運的音樂形象,另一個主題代表著薇奧萊塔甜蜜的愛情主題。
1、第一主題。第一主題在剛開始的音樂中開始呈現(xiàn)上揚的旋律,這像是薇奧萊塔對生活的美好和愛情的憧憬,緊接著旋律走向以半音下行的調(diào)式音階展開,給人一種帶有哭腔的音樂感覺,這也預示著薇奧萊塔悲劇命運的到來。第一主題的旋律音程主要是以小二度為主,并結(jié)合大二度音程進行級進,小三度音程進行跳進。同時,這一主題共有十六小節(jié),并劃分為4句不完整的樂句。這四句不完整的樂句旋律基本都呈現(xiàn)回繞型,從b小調(diào)轉(zhuǎn)到b和聲小調(diào),再從D 大調(diào)開始結(jié)束在E 大調(diào)的導音上,這些轉(zhuǎn)調(diào)都預示著薇奧萊塔這一人物形象與自身命運做對抗的無效和她悲劇命運發(fā)生的必然性。
2、第二主題。第二主題的音樂旋律較抒情與舒緩,在薇奧萊塔身上表現(xiàn)出一種渴望愛情的形象,緊接著旋律下行音階,這也預示著薇奧萊塔悲劇的命運即將來臨。第二主題共有34個小節(jié)的旋律,是一個帶有引子、連接和尾聲的三段曲式。在其中第二樂段里,由三個不完整的樂句構(gòu)成,小提琴聲部的旋律走向以花哨浮夸為主,象征著薇奧萊塔追求奢華高貴的物質(zhì)生活,與此同時圓號與單簧管的音樂線條展現(xiàn)出來的是無可奈何的情緒,似乎描述的是薇奧萊塔對愛情的渴望之情。
(二)二重唱
1、《飲酒歌》?!讹嬀聘琛烦霈F(xiàn)在歌劇《茶花女》中的第一幕,是通過薇奧萊塔與阿爾弗雷德二重唱的形式展開的。
(1)故事走向:
男主角阿爾弗雷德在女主角薇奧萊塔舉行的酒宴中舉杯慶祝,并且通過歌聲來表達對薇奧萊塔的愛慕之情。在酒宴進行時,加斯東邀請男爵杜弗爾唱歌助興,男爵拒絕后,加斯東又邀請男主角阿爾弗雷德演唱,于是《飲酒歌》由此而來。《飲酒歌》是一段體現(xiàn)女主角薇奧萊塔情色生活的重唱歌曲,男主角阿爾弗雷德的出現(xiàn)像是她生命中出現(xiàn)的一道曙光,他的愛意使得薇奧萊塔充滿了無比希望之情。
(2)曲式結(jié)構(gòu):
1、《他也許是我渴望見到的人》
《他也許是我渴望見到的人》是歌劇《茶花女》薇奧萊塔第一幕中最后一首詠嘆調(diào)。薇奧萊塔在第一幕中所演唱的這首詠嘆調(diào),其實是對自己內(nèi)心獨白的刻畫,真切的反應出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與人物的性格特征。這首詠嘆調(diào)較好地詮釋了薇奧萊特內(nèi)心最深處的東西,她單純善良、渴望真情但又卻害怕受傷。其中主要描述薇奧萊特內(nèi)心的矛盾,一種是聽到男主角阿爾弗雷德真情表白之后的激動情緒,另一種是想到自身是交際花,怕會因此愛情而受到傷害。這一對比的矛盾情緒,通過詠嘆調(diào)的手段,彰顯出了薇奧萊塔從起初對愛情的懷疑到慢慢接受甚至陶醉其中的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轉(zhuǎn)變。
2、《永別了,過去美麗而愉快的夢》
《永別了,過去美麗而愉快的夢》是歌劇《茶花女》薇奧萊塔第三幕中一首詠嘆調(diào)。這一首詠嘆調(diào)是描述薇奧萊塔對過去美好生活的眷戀之情及向過去的一切告別。旋律走向和音調(diào)較為樸實,沒有特殊的技法及演唱技巧,但從音樂中能體會到薇奧萊塔這一女性的真切情感。
(1)故事走向
薇奧萊塔為了阿爾弗雷德的家族聲譽及以后的前程為此作出了犧牲,忍受著痛苦與世人的誤會悲痛的離開了阿爾弗雷德。但阿爾弗雷德并不知情,卻惱羞成怒地當場羞辱薇奧萊塔,薇奧萊塔為了信守對阿爾弗雷德父親的諾言,在自己深愛人的面前沒有道明事情的原委。很久之后,阿爾弗雷德喬治被薇奧萊塔的真情流露所感動,并寫信告訴了阿爾弗雷德真相,希望他能夠回到巴黎去看望薇奧萊塔。與此同時,薇奧萊塔也讀著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喬治所寫的信,信里告知他的兒子一直深愛著她,可薇奧萊塔甚至自己將在不久后離開人世間,悲痛地唱起了這首詠嘆調(diào)《永別了,過去美麗而愉快的夢》。
(2)曲式結(jié)構(gòu):
歌劇《茶花女》女主角薇奧萊塔在劇本當中藝術(shù)形象的體現(xiàn)是在人物性格伴隨著不斷的矛盾與沖突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發(fā)展而來的。
(一)第一幕。薇奧萊塔在第一幕中首次登場的形象是一位魅力四射、風華正茂的年輕女子。穿梭于上流社會的人群之中,迷人的笑容與婀娜的身材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波伏娃曾認為:男性是社會中的主導,他們是用以界定女性、區(qū)分女性的重要唯一參照。然而女性卻不能夠成為定義男性、區(qū)分男性的參照,女性是附屬的人。波伏娃這一觀點也折射出了薇奧萊塔所處時代必將面臨的悲慘命運。
(二)第二幕。在第二幕中薇奧萊塔的藝術(shù)形象,給予我們的是一位善良且高尚的人物形象。她與阿爾弗雷德的父親喬治在二人的對決當中,步步退讓且緘默不言,她的內(nèi)心是極度恐懼、憤怒并且失望的。薇奧萊塔通過與喬治的沖突中意識到她的愛情終究得不到世人的祝福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在當時所處時代背景之下,女性和男性沒有公平的選擇愛情的權(quán)利,而女性的愛情在其中更是受到了社會的牽制與限制,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服從,在愛情面前的無能為力。權(quán)利始終保護的只有社會頂層特權(quán)的階級,由于權(quán)利結(jié)構(gòu)劃分的不平等,導致女性話語出現(xiàn)“失語”現(xiàn)象,女性主義在所處時代嚴重缺失。
在這一幕中的唱段與第一幕唱段相比而言,沒有了過多的花腔裝飾音,音樂的調(diào)性采用了c小調(diào)的音階,這使得薇奧萊塔表達內(nèi)心急促的人物形象在歌劇的張力之中充分顯現(xiàn)出來。
如:“啊!
我的阿爾弗萊德,我愛你,這樣愛著你!
啊,愿你愛我,請你不要忘記我。”
(三)第三幕。在第三幕劇目開場時薇奧萊塔這一角色的人物形象就呈現(xiàn)出一個受盡病痛折磨安然接受死亡的面貌。薇奧萊塔終于在將近臨死前收到了阿爾弗雷德父親喬治的信,不禁潸然淚下感嘆道:“太晚了,太晚了……”薇奧萊塔終于盼到了能夠和阿爾弗萊雷德團聚的機會,而且喬治也真正地諒解了她,阿爾弗雷德也明白了薇奧萊塔所作出的犧牲和自己對她極大的誤會,但是薇奧萊塔卻又面臨著有機會獲得愛情卻沒能力繼續(xù)擁有愛情的矛盾沖突,只是因為她的生命已坐上了“末班車”。
如:“多么輕松,病已經(jīng)過去,一切的悲傷結(jié)束了。
忽然向有一種力量在召喚我走向生活。
啊,又重新把生命交還給我。
啊!我很快樂!”
雖然薇奧萊塔最后離開了人世間,但是她的內(nèi)心是滿足的,沒有帶著遺憾離開,正如最后她在寫給阿爾弗雷德的信中就寫道:“這些日記使我每天都能夠重溫我一生當中僅有的幾天快樂日子,我認為這將是對我有好處的?!睆哪撤N意義上來說,薇奧萊塔的女性意識正是她做出一步步退讓的根源所在,與此同時在這種悲劇中所彰顯的正是其女性意識的獨立性與頑強性。
威爾第曾經(jīng)說過:“音樂是屬于群眾的,這是人人有份的?!彼麑⒆约旱挠H身感受代入到歌劇創(chuàng)作中,將那種壓抑人性、璀璨愛情的殘酷道德觀念進行批判與鞭策。通過對薇奧萊塔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好地突出威爾第發(fā)自內(nèi)心的吶喊與對薇奧萊塔的深切同情之情。威爾第所創(chuàng)三幕歌劇的音樂,賦予了薇奧萊塔新的使命與定義,使得這一“放蕩不羈、純潔善良、勇敢犧牲”角色形象在女性主義的烘托之下更加崇高,并注入了鮮活的藝術(shù)靈魂。歌劇《茶花女》也正是所處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所交融的千萬個悲劇中的一個,也是對所處時代現(xiàn)狀的映射。
①葉松榮:《歐洲音樂文化史論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8月,第333頁。
②劉鳳英;曹宏偉:《權(quán)利與命運:〈茶花女〉中的存在女性主義解析》,《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