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婷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電影藝術的空間敘事中,中美青春電影在兩種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熏染下呈現(xiàn)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間,這種文化空間建立在歷史文化的傳習之上,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中美電影對于“窗戶”意象的一致青睞?!按皯簟币庀笤谥忻牢幕薪杂蓙硪丫谩⒂雄E可循。在談論男女愛情的電影中,“窗戶”意象被大量運用,而愛情,正是各國青春電影所著重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窗戶使封閉的個人空間與外部世界相聯(lián)系,形成溝通內(nèi)心與外界世界的橋梁作用。
作為空間意象的“窗”本身可以被賦予很多含義,如對未來的期盼、對自由的向往等等。而出現(xiàn)在中美青春電影當中的“窗”,卻狀似巧合地都作為“青年男女溝通愛情”的通道而存在:男主角通常爬進女主角的窗戶相會。
《悲傷逆流成河》(2018)中,女主角易遙有一扇希望之窗,在易遙簡陋老舊的家里,窗前那片空間是她最喜歡的地方,電影的很多鏡頭中,她都在那扇窗前站著。鄰居男孩齊銘總是在這扇木窗前和她說話,次數(shù)頻繁到媽媽時常責怪他“怎么又扒別人家窗戶”,甚至訓斥他要注意“瓜田李下”。在這條巷子里,沒有誰愿意和易遙母女有什么來往,除了齊銘。對于易遙而言,這扇窗是她在家能和青梅竹馬的齊銘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唯一場所,對她只能稱之為艱難前行的生活有著重大意義。這扇窗是她與外部世界溝通的紐帶,是她“精神世界的進出口”,先后兩次在這扇窗前被齊銘所拯救,第一次是她無辜被確診性病,一直不敢對任何人坦言,在嘗試向母親求救失敗后,恐懼與委屈交織,易遙無處消解的灰暗心情在窗前被齊銘送來的鮮花拯救,齊銘帶著花,將她脆弱緊繃的精神從絕望的邊緣領回安全地帶。第二次是齊銘路過窗前和易遙搭話,交談中易遙突然因病昏倒,家中空無一人,又是齊銘抱起她送去了醫(yī)院。這扇窗于易遙,意味著在顧森西出現(xiàn)之前她生活中的唯一一線陽光,這線陽光就是齊銘,窗不僅僅是窗,更是她的心,是她對齊銘的感情。易遙把齊銘送給她的花一直小心地養(yǎng)在窗臺上,當齊銘與易遙的關系決裂后,易遙把這束花從窗臺直接扔進了垃圾桶,此后的劇情里,這扇屬于易遙與齊銘的窗戶再也沒有打開過。在影片的最后,齊銘一家要搬離巷子,路過易遙家,這扇窗最終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是打開的狀態(tài),臨走前齊銘最后在窗前獻上了一束花。雖然影片中沒有明確說明易遙的死亡,但木窗的狀態(tài)暗示了這一結局——它無須再關上,因為易遙已經(jīng)完全從苦痛的生命中永遠解脫了。導演營造的這一木窗空間暗示了易遙是一個渴望平凡幸福的女孩,雖然生活無比艱難,她卻從未曾喪失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是善良的、頑強的,同時也是非常容易滿足的,一束花,一次關心都足以讓她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但命運不曾為她留下足夠的機會,痛苦的潮水不允許她喘息,她終于還是被悲傷的大河吞沒,去了夢想的遠方。
《左耳》(2014)中,張漾愛著黎吧啦,但因為自己需要錢,需要美好的前程而無法放棄自己根本不愛的富家女蔣皎,在長久的矛盾與煎熬中,張漾終于因為蔣皎的盛氣凌人而爆發(fā),他在沖動之下憤然離去,爬上了黎吧啦家的窗戶,和黎吧啦發(fā)生了關系,最后,“他靠近窗口,輕巧地消失在夜色里?!?/p>
美國方面,《小意大利》(2018)中,女主角尼基和男主角利昂是從小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兩人的父親原本是一起做披薩的好朋友,也是生意伙伴,尼基家的醬料搭配上利昂家的餅胚在小鎮(zhèn)上是最受歡迎的美食,兩人一起奪得了鎮(zhèn)上舉辦的最佳披薩大賽的冠軍,然而在為二人的冠軍瑪格麗特披薩命名的問題上,二人產(chǎn)生了分歧,尼基父親認為披薩應該以自己母親的名字“弗蘭卡”為名,因為披薩的醬料是母親的秘方;利昂父親則認為披薩應該用自己父親的名字“卡洛”,因為父親的薄脆餅底才是二人披薩成功的秘訣,“沒有餅底,你的醬料只不過是一份番茄湯”。在披薩大賽的爭吵之后,二人徹底決裂,兩家再不來往,尼基一家把披薩店開在利昂家隔壁,開始了長期的對峙,尼基因此逃離小意大利城,前往倫敦學廚。當尼基因為工作原因不得不再次回到家鄉(xiāng)小意大利,她發(fā)現(xiàn)自己仍然深愛著利昂,但是由于兩家關系的僵化,二人的關系一直停滯不前。尼基鼓勵利昂開展自己的披薩事業(yè),因為利昂父親是一個極固執(zhí)的人,對于披薩有自己的堅持,“只有圓形的,上面覆蓋著醬汁和奶酪的才能算作是披薩?!痹诟赣H的執(zhí)念之下,利昂不敢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無論是自己想重新開店的想法,還是自己對尼基的好感。當尼基問他:“為什么你不在披薩店做這些(方形披薩)呢?這樣你的店門口會排滿人的。”利昂有些無奈地回答:“你明白,我只做讓他(父親)開心的事?!蹦峄謫枺骸澳悄隳?,利昂?什么才能讓你開心?”利昂說:“家庭。家庭是最重要的。”尼基明白利昂話中的意思,不免心灰意冷,二人關系的發(fā)展也逐漸停滯。但最終,利昂還是無法隱藏自己的心意,在一天傍晚搭起高高的木梯,敲響了尼基的窗子,為她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披薩。二人的關系在夜爬窗戶這一情節(jié)之后有了質的突進,在此之后,尼基和利昂開始了真正的約會,并馬上突破了朋友的界限,發(fā)展了男女肉體上的關系。也是在夜爬窗戶的情節(jié)之后,利昂開始正視自己對披薩的追求,他不再因為擔心父親不高興而隱藏自己的理想,他勇敢地在披薩店里做出了自己的新品披薩,送給父親品嘗。
《歌舞青春》(2006)也有相關空間場景,當蓋比瑞拉因為誤會而拒絕了與特洛伊的見面時,特洛伊沒有放棄,而是翻過蓋比瑞拉家花園的墻壁,爬上她房間外的大樹,到達她的窗前,與她合唱音樂劇的劇本,兩人重歸于好,冰釋前嫌。
對于中美電影中的青春男女而言,窗戶不約而同地構成了其溝通愛情的一種空間元素,在這一現(xiàn)象背后,是中美文化部分相似的文化傳習。
首先,窗意象與女性有著緊密的聯(lián)想關系,這是中西文化中一種奇妙的共識。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詩歌當中,窗的意象總是關聯(lián)著美人女子,譬如透過窗戶,得以窺見女子的倩影——“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古詩十九首》),再如詩人懷念亡妻的回憶畫面中,窗也是重要的關聯(lián)對象——“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蘇軾《江城子》)。窗牖對于中國文學而言既是一種審美符號,又是一種陶冶人情的文化境界,同時它更是愛情、美的一種標識。西方文化中,窗戶意象同樣與女性形象產(chǎn)生了諸多聯(lián)系,并對其文學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格林童話》中萵苣姑娘的故事中,擁有著世界上最美麗容顏的女孩被困在無門進出的高塔之上,唯有塔頂一扇小窗是她與外界的所有連結,所有的敘述即通過窗戶這一空間意象得以展開。該故事在當代被改編成迪士尼動畫《長發(fā)公主》,2010年一經(jīng)上映即榮登票房榜首,可見文學傳統(tǒng)對當代藝術仍保有巨大影響力。對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女子而言,在相對封閉的生活環(huán)境中以及單一的生活方式下,窗的空透功能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它不可多得地成為了女性觀察、了解外界的重要媒介,這是窗意象與女性聯(lián)系緊密的重要原因。
除意象關聯(lián)一致,都聯(lián)系著美人女子之外,圍繞著窗戶這一空間要素所展開的男女戀愛情節(jié)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憑窗通情”與“爬窗幽會”情節(jié)?!皯{窗通情”即男女以窗為溝通渠道互表心意、互訴衷腸,在這樣的交流中兩情相悅,產(chǎn)生男女間愛情的聯(lián)系。“爬窗幽會”則一般是男青年或女青年通過窗口,由外界空間進入愛人相對封閉的生存空間,反之亦可通由窗口從自身封閉環(huán)境出逃至外界與愛人相會。該類情節(jié)在中美青春電影中大量存在,實際上它并非現(xiàn)代產(chǎn)物,而是流傳已久的經(jīng)典橋段。類似場景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早已廣泛出現(xiàn),《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幕,羅密歐于黑暗中仰視朱麗葉窗口的明光,“那邊窗子里亮起來的是東方,朱麗葉就是太陽!……瞧!她用纖手托住了臉,那姿態(tài)是多么美妙!”二人隔著窗口對話,借此對話互明心意,“羅密歐,拋棄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意把我整個的心靈,賠償你這一個身外的空名?!薄澳敲次揖吐犇愕脑?,只要你叫我做愛,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從今以后,永遠不再叫羅密歐了?!蔽覈s劇《西廂記》中同樣有“憑窗通情”的情節(jié),《西廂記》琴心一折,崔鶯鶯作為養(yǎng)在深閨的小姐,本有諸多顧忌,對張生不過是些許好奇和注意,但因為隔窗一番聽琴酬和,知心知音,最終傾醉于張生的才華,拋卻小姐矜持,直表愛慕之意,“若由得我呵,祈求得鸞效鳳”,正因這一場由窗而通的交流,才有了此后“待月西廂下”的邀請,成就了一段千古姻緣。在《羅密歐與朱麗葉》和《西廂記》中,有情人的戀愛同樣是遭遇重重阻隔,而窗戶就是他們最終互相確定心意的渠道,他們在窗前的交流終于使他們決定掙脫一切束縛,勇敢追求愛情。
“爬窗幽會”的劇情同樣由來已久,《終成眷屬》第二場第十五景,狄安娜幫助海麗娜誘騙勃特拉姆前來約會時說:“待到午夜時分,您來敲一下我屋子的窗門。我會事先安排好一切,不讓我的母親聽到響聲”;《威尼斯商人》第二幕,羅蘭佐和杰西卡越窗私奔,杰西卡裝扮成男孩爬出窗戶與情人幽會;《維洛那二紳士》第三幕中,雖然只是遐想而未付諸行動,凡倫丁給公爵出主意時也道“只要找一副輕便的繩梯,用一對鐵鉤把它拋到窗沿上就成了;若是你有膽量冒這個險,就可以像古詩里的少年那樣攀上高樓去和情人幽會”。足可見“爬窗幽會”的戀愛傳統(tǒng)甚至更早于莎翁戲劇以前。中國古代小說戲曲中亦不乏此類情節(jié),元代作品《嬌紅記》中,嬌娘邀申純夜半前來私會:“日間人眾,無可為計。今夜兄可逾窗到妾寢室,妾與君謀之。等得那晚妝樓外月兒昏,和你雙雙細數(shù)春前恨”;《聊齋志異》中《馮木匠》的故事寫道:“夜方就寢,忽見紋窗半開,月明如晝……俄一少女露半身來相窺……少間,女果越窗過,徑如己懷?!痹隈T木匠的期盼中,少女越窗與其歡好,且每夜必至,二人情意日密;宋代沈氏所著《鬼董》一書中亦有記載洛人周浩與水魅私會的故事,“周浩卜居西湖鄰邸……一夕,坐書室,有穴窗者,叱之,隨聲自隙入,妾也。鉛丹不施,雙鬟紛披……浩亦迷惘不省,留共寢。”女形水魅欲惑男主人周浩,同樣是從窗入室,共度良宵。
在中西古今的愛情故事中,窗戶這一空間意象所代表的往往是一種沖破,愛人們沖破家庭的阻攔、自尊的阻隔、世俗的眼光和內(nèi)心堅固的偽裝,甚至是沖破道德的約束、人鬼之殊途,終于不顧一切,跨越一切障礙相會于愛情的窗前。
而之所以遠隔重洋的兩種文化呈現(xiàn)出如此相似的現(xiàn)象,除了同樣的人類本能對于愛情的向往與追求,通過對比分析,美國電影中此類情節(jié)極有可能是對莎翁經(jīng)典劇作的致敬和文化沿襲;而中國電影中相應橋段的源頭則早見于宋元戲劇及明清小說。二者對各自傳統(tǒng)文化的承襲不約而同地體現(xiàn)在窗戶這一空間元素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