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萍
[摘? 要] 對于觀察能力相對薄弱的小學生,如果教師能很好地指導并教會他們進行二次觀察,可以讓學生練就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有效地生長思維能力。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進行嘗試,探尋如何尋找二次觀察中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生長點”,以期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其思維能力。
[關鍵詞] 二次觀察;數學思維能力;觀察能力
觀察作為融語言、知覺和思維為一體的智力活動,它與注視和消極觀看不同,是“知覺”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因此,觀察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觀察能力不同于其他非智力能力,并非生來就具備的,而是需要通過不斷地磨煉逐步發(fā)展起來的,尤其是對于觀察能力相對薄弱的小學生,如果教師能很好地指導并教會他們進行二次觀察,可以讓學生練就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從而更好地理解知識、發(fā)現規(guī)律和解決問題,為今后長久性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隨著人們對思維能力發(fā)展的追求,引導學生進行二次觀察越來越受到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的青睞,但如何進行常態(tài)化的開發(fā),卻成了困擾教師的一大難題。為了破解“困擾”,筆者開展了相關課題的研究,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進行嘗試,探尋如何尋找二次觀察中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生長點”,以期在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發(fā)展其思維能力。
一、從無序到有序,磨煉有序思維
我們在教學中常常會發(fā)現這樣的現象,即當發(fā)出觀察的指令后,學生的觀察往往是隨意或浮于表面的,給出的觀察結果自然也是五花八門,無法觸及數學本質。事實上,對于小學生而言,識字量少、缺乏一定的基本判斷力,無法獨立提取數學信息中的文字與圖片,這些都是無法進行有序觀察的根源。因此,對于學生在一次觀察中無序、無法的情況,教師需“對癥下藥”,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觀察方法,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進行觀察和思考,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和趣味化,這才是有序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
案例1? 找規(guī)律
師:請大家一起觀察情境圖,并說一說你的發(fā)現。(PPT出示圖1所示的情境圖)
生1:哇,太饞人了!
生2:好多水果啊,有西瓜、蘋果、葡萄……
生3:香蕉是黃色的,西瓜是綠色的,蘋果是紅色的,葡萄是紫色的。
……
(顯然,在一次觀察中,學生得出了隨意的結果,而這些結果都無法指向數學本質。)
師:本題是一道“找規(guī)律”的問題,我們需要找到圖中排列的事物的數學規(guī)律,那么我們的觀察就需要有一定的順序,我們先來進行橫向觀察。
生4:我發(fā)現,將每一行的第一種水果移到最后一個,然后其他水果都前移一個位置,那排列的順序就和下一行一模一樣。
師:觀察得真仔細,生4是從上往下進行觀察的,還有嗎?
生5:自下往上,將每一行的最后一個水果移到最前面,然后其他水果都后移一個位置,那排列順序就和上一行一模一樣。
師:類比“從上往下觀察”的方法進行觀察,真是會動腦筋的孩子!
師:我們再來進行縱向觀察,你有何發(fā)現?
生6:從左往右,將第一種水果移到最下面,然后其他水果依次上移一位,那排列順序就和下一列一模一樣。
生7:從右往左,將最后一種水果移到最上面,然后其他水果依次下移一位,那排列順序就和前一列一模一樣。
師:非常好,接下來該如何觀察,大家猜一猜?
生8:斜線觀察。
師:很好,我們從中心斜線往兩邊觀察,有何發(fā)現?
生9:每一斜行的水果數量依次減少一份。
……
評析:觀察是思維的眼睛,筆者以問題為指引,幫助學生從一個角度到多個角度,從無序到有序地進行觀察,并使他們在觀察的過程中,有思考、有發(fā)現、有表達、有總結,最后讓觀察結果全面而完整,進而使學生獲得規(guī)律、生長知識、形成智慧。更重要的是,筆者在規(guī)律探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了學生有序觀察能力和有序思維能力。
二、從淺顯到深入,磨煉深刻思維
對學生觀察技能的培養(yǎng)固然重要,以觀察發(fā)展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卻更重要。學生在第一次觀察后往往會陷入淺顯化和表面化的誤區(qū),其觀察所得自然也是片面和膚淺的,很難涉及對知識本質的考量。因此,二次觀察十分重要,這是給學生創(chuàng)造仔細、深入觀察的機會,也是創(chuàng)造全面、透徹思考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在深入觀察和深度思考中領悟知識本質,磨煉深刻思維。
案例2? 平行
問題情境1:一起觀察圖2,思考長方體的棱之間共有幾組平行線?
問題一拋出,學生便開展有序而仔細的一次觀察,從前、后、上、下、左、右等“共面”中找到了長、寬和高中各有4組平行線,共有12組。通過一次觀察,學生獲得了直觀而具體的結論。
為了讓學生發(fā)現長方體“身上”的平行線,筆者出示了圖3,這是將長方體沿著一個斜面切割后所得的圖形。學生立刻對圖3進行了二次觀察,發(fā)現了長方體還有6個“共面”是隱含其中的,且每個隱含其中的共面有1組平行線,共有6組,所以得出了“這個長方體共有18組平行線”的結論。
問題探究到了此處似乎可以結束了,但是筆者為了深化學生的思維,又提出了以下問題。
問題情境2:長方體“異面”中,哪些直線是不平行的?
筆者有意識地提供圖4讓學生再一次觀察,學生經過觀察后很快發(fā)現,“異面”中的長、寬和高各有2組直線不平行,所以應該有24組直線不平行。
評析:一次觀察中,學生囫圇吞棗地進行了觀察,并得出了片面結論。在二次觀察之前筆者進行了調整,以圖示刺激理解,讓學生的觀察更加深入,使得其對“平行”的意義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其對“同一平面內”的把握更加透徹,使得其對規(guī)律的發(fā)現更加流暢,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具有深刻性。
三、從套用到創(chuàng)造,磨煉創(chuàng)新思維
小學生由于受到慣性思維的束縛,在觀察事物時往往局限于一般性方法,習慣性地進行單一的、局部的觀察和零碎、淺顯的思考。這樣的觀察由于本身缺乏深度,且甚少有思維的參與,所以對思維的“拔節(jié)”十分不利。因此,教師應在學生的一次觀察之后,給予一定的提示或導向,引發(fā)學生的數學思考,讓學生的二次觀察更具有目的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此引領學生的觀察和思維都能在探究中走向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案例3? 計算:
師:本題該如何計算?誰來說一說?
生1:這是異分母分數相加的計算題,應先通分再計算。
師:那就請大家在練習本上完成計算。
(片刻,學生完成計算,并得出結果。)
師:剛才的方法是大家按照慣例得出的方法,我們再來觀察本題的各個分數,它們有何特征?你覺得還可以怎么計算呢?
(這一問題的拋出,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打開了通道,學生展開了火熱探討,很快有了思路。)
生2:我用了分步計算法,因為我發(fā)現算式中的每個分數中,后一個分數的分母都是前一個的2倍,如果按照運算的順序自左向右兩兩相加,盡管步驟上是增加了,但通分過程簡潔了,也不易出錯了。
生3:我用了倒推法,因為我發(fā)現算式中的6個分數中的最后一個是,如果在這個分數之后添上“+”,先保留“……就這樣一步步地倒推計算,很快就能得出結果。
生4:我運用了數形結合。如圖5,將每個分數分別表示出來,進而直觀發(fā)現這里的求和問題可以直接轉化為求1-,最終得出原式=1-。
評析:從教學效果來看,第一次觀察很簡單,僅僅是為了計算而進行觀察,毫無思維的參與;第二次觀察中教師通過恰當設問,啟發(fā)學生在觀察的同時深入思考和大膽創(chuàng)造,這才是數學觀察讓人終身受益的精華所在。
總之,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滲透在每一節(jié)數學課中,落實在學生主體之上,要讓學生在一次觀察之后,有序、深入、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二次觀察,才能使思維從無序步入有序,從淺顯步入深刻,從套用步入創(chuàng)造。因此,教師應探尋二次觀察的“生長點”,不斷改進課堂教學,讓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fā)展,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新課標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