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衡
(惠東縣人民醫(yī)院,廣東 惠東 516300)
上頜骨囊腫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頜骨內良性囊腫性疾病。此病主要分為牙源性囊腫和非牙源性囊腫兩種類型,頜骨含牙囊腫和根尖囊腫均屬于牙源性囊腫,鼻腭囊腫和正中囊腫均屬于非牙源性囊腫。上頜骨囊腫患者在發(fā)病的早期一般無任何癥狀,僅通過影像學檢查能看到病變部位出現低密度影,多數患者均是在進行牙科檢查或治療時才發(fā)現上頜骨囊腫的存在。此病患者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可出現患牙顏色變暗、神經壞死等臨床表現,但此類表現仍無特異性。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上頜骨囊腫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其術后易出現瘺口和病情復發(fā)的情況,尤其是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較高,給其術后恢復造成了極大影響[1]。因此,選擇一種合適的手術方式對2 型糖尿病合并上頜骨囊腫患者進行治療尤為重要。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近年來備受臨床醫(yī)生的關注[2]。本研究旨在探討用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治療2 型糖尿病合并上頜骨囊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近年來我院收治的82 例2型糖尿病合并上頜骨囊腫患者。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2 型糖尿病、上頜骨囊腫的診斷標準;年齡介于18 ~60 歲之間;經系統(tǒng)藥物治療2 個月以上但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不明顯;病例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年齡<18 歲或>60 歲;存在其他嚴重的器質性病變;無法耐受手術;存在凝血功能障礙。將2020 年4 月至9 月期間在我院進行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的32 例患者設為內鏡組,將近3年來在我院進行傳統(tǒng)開放手術的50 例患者設為常模組。在內鏡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18 例(占56.25%)、14 例(占43.75%);其年齡最小為21歲,最大為58 歲,平均(39.46±3.98)歲;其病程為1 個月~6 年,平均病程為(2.84±0.39)年。在常模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28 例(占56.00%)、22 例(占44.00%);其年齡最小為22歲,最大為59 歲,平均(39.51±3.95)歲;其病程為1 個月~5 年,平均病程為(2.87±0.3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常模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完成常規(guī)的消毒鋪巾后用1%的利多卡因對其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麻醉成功后在近上唇系帶囊腫一側的邊緣做一個弧形切口,切口邊緣與齦緣的距離在0.5 cm 左右。沿梨狀孔方向分離軟組織,將囊壁充分暴露后對囊腫進行剝離,最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電凝止血。對內鏡組患者進行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方法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鼻部和面頰部皮膚進行消毒,用30 mL 濃度為1%的丁卡因與2 mL 濃度為0.1%的腎上腺素對其進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收縮術區(qū)鼻腔黏膜。用2 mL 濃度為2% 的利多卡因對鼻前庭區(qū)皮膚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在鼻內鏡下檢查患者的下鼻道與鼻腔底,并在下鼻道外側壁或鼻腔底隆起最高處實施穿刺,抽取少量囊液以明確診斷患者的病情。完成上述操作后,用直鉗將下鼻甲骨質向上翻起,對下鼻甲前緣1 cm 處的下鼻道外側鼻黏膜及骨質進行剝離,用咬骨鉗進行骨孔擴張?zhí)幚怼H艋颊呦卤堑劳鈧缺趦H存在軟組織,可用切割吸引器對軟組織進行切除,將窗口盡可能擴大至囊腫邊緣,使囊腫袋狀化。進行上述操作時盡量保持動作輕柔,避免損傷鼻淚管開口。將囊液吸除,去除囊腫內的牙齒,對于囊腫侵犯的牙齒無需做特殊處理,也可于術前在門診進行一次性根管治療。用0.9% 的生理鹽水對術區(qū)進行沖洗,用膨脹海綿或凡士林填塞術側鼻腔,術后2 ~3 d 將鼻腔填塞物取出。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2 個月的隨訪。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傷口愈合的時間、術后并發(fā)癥(如傷口感染、鼻塞、鼻腔溢液、鼻翼塌陷等)的發(fā)生率及病情的復發(fā)率。術前及術后3 d,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炎性因子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8(IL-8)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用SPSS 23.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 表示,用χ2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內鏡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常模組患者,其手術的時間和術后傷口愈合的時間均短于常模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傷口愈合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及術后傷口愈合時間的比較(±s)
術后傷口愈合的時間(d)內鏡組(n=32)10.56±1.42 9.85±0.67 5.36±0.74常模組(n=50)32.13±3.58 39.76±8.42 7.29±0.85 t 值 32.431 20.009 10.536 P 值 <0.001 <0.001 <0.001組別 手術的時間(min)術中的出血量(mL)
內鏡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病情的復發(fā)率均低于常模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病情復發(fā)率的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3 d,內鏡組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均低于常模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3。
表3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較
上頜骨囊腫患者主要表現為上頜骨內出現液體性囊性腫物,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患者可出現上頜骨膨脹破裂的情況,其發(fā)病部位主要在鼻腔外側壁和下鼻甲前端前下方[3]。由于上頜骨囊腫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加之其發(fā)病位置特殊,因此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確診時其頜骨破壞已較為嚴重,需進行手術治療[4-7]。近年來我國2 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與單純患有上頜骨囊腫的患者相比,2 型糖尿病合并上頜骨囊腫患者的治療難度更大[8-10]。采用傳統(tǒng)的開放手術治療上頜骨囊腫時,需要在囊腫一側的邊緣做一個唇齦切口,將囊腫完整切除。這種治療方式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其術后易出現瘺口,且病情的復發(fā)率較高。尤其是合并有2 型糖尿病的患者,術后極易出現切口感染,不利于其術后恢復[11]。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12]。臨床實踐證實,進行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操作較為簡單,主要步驟在數分鐘內即可完成,患者術中出血較少,術后恢復的速度較快,且手術適應證較寬,一些原本不能進行外科手術的患者能通過該手術得到有效治療[13]。雖然當前國內外對頜骨囊腫口內開窗術的研究較多[14-18],但對于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的研究相對缺乏,特別是針對合并有2 型糖尿病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尚未見報道。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2 型糖尿病合并上頜骨囊腫患者進行鼻內鏡下上頜骨囊腫開放術的效果顯著,能將囊腫徹底切除,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且具有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和術后傷口愈合時間短、術后患者并發(fā)癥少及病情的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