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玲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99)
重型肝炎是指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嚴重肝損害,導致肝臟的解毒、排泄、生物轉(zhuǎn)化等功能出現(xiàn)嚴重障礙或失代償,進而引起以凝血功能障礙、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肝臟疾病[1]。此病患者的病情危重,預后較差,死亡的風險較高。重型肝炎患者的肝臟細胞會出現(xiàn)大量壞死,進而可引發(fā)肝功能衰竭。研究指出,重型肝炎的發(fā)生多與患者存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所致肝損傷及藥物性肝中毒等有關,其發(fā)病機制復雜,治療的難度較大[2]。臨床上對重型肝炎患者進行常規(guī)抗病毒治療的效果不佳。近年來,人工肝血漿置換術在重型肝炎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且治療效果得到了普遍認可。該療法是一種替代肝臟行使解毒功能的方法,可通過儀器將患者的血液引流出體外,采用血液凈化裝置分離出血漿并將其中的各種代謝廢物及毒素清除,同時為機體補充所需的水分[3-4]。本文主要是探討用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重型肝炎的效果。
選取我院2020 年6 月至12 月期間收治的60例重型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重型肝炎的診斷標準;病歷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對進行人工肝血漿置換術存在禁忌證;合并有其他嚴重的器質(zhì)性疾病。按照隨機排列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有患者30 例。在參照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18 例、12 例;其年齡為35 ~65 歲,平均年齡為(45.23±5.26)歲;其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有20 例,亞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有10 例。在研究組患者中,男、女分別有19 例、11 例;其年齡為36 ~65 歲,平均年齡為(45.26±5.28)歲;其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有21 例,亞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有9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對癥治療,方法是:靜脈滴注注射用促肝細胞生長素(生產(chǎn)廠家:安徽城市藥業(yè)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2026703 ;規(guī)格:20 mg/ 支),每次用藥80 ~100 mg(用10% 的葡萄糖溶液250 mL 稀釋),1 次/d??诜头礁什菟彳掌ㄉa(chǎn)廠家: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001 ;規(guī)格:25 mg/ 片),每次服2 ~3片,3 次/d。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組患者進行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方法是:用由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生產(chǎn)的床旁血液凈化機(型號:ACH-10)和配套的血漿分離器(型號:OP-80)、血液濾過器對患者進行治療。為避免患者治療時出現(xiàn)過敏的情況,在治療前需讓其口服25 mg 的異丙嗪和5 mg 的地塞米松。對患者的鎖骨下靜脈進行穿刺置管,將導管與血液凈化儀連接,將血流量設為120 ~140 mL/min,將置換速度設為15 ~20 mL/min,將血漿處理量設為2500 ~3000 mL/min。采用新鮮的冰凍血漿實施置換,每次血漿置換的時間為2 ~3 h。治療結束后為患者輸注人血白蛋白20 ~30 g。治療期間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根據(jù)其病情決定治療的次數(shù),每兩次治療需至少間隔2 d。
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肝功能指標包括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谷丙轉(zhuǎn)氨酶(ALT)和總膽紅素(TBiL),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的外周靜脈血5 mL,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清,采用溴甲酚綠法測定血清中AST、ALT、TBiL 的水平。凝血功能指標為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檢測方法是: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的外周靜脈血5 mL,在血液標本中加入抗凝劑,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分離出血漿,采用速率法測定PT。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
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 表示,用χ2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 療 前, 兩 組 患 者PT、 血 清AST、ALT、TBiL 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PT 短于參照組患者,其血清AST、ALT、TBiL 的水平均低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的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及凝血功能指標的對比(±s)
組別 PT(s) 血清AST(U/L) 血清ALT(U/L) 血清TBiL(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n=30) 17.78±1.86 15.65±1.52 102.16±23.45 81.79±17.35 93.16±20.21 78.49±17.46 66.13±10.49 45.26±8.79研究組(n=30) 17.81±1.88 12.26±1.23 102.21±23.48 64.79±14.31 93.18±20.24 56.49±15.12 66.15±10.51 31.45±7.62 t 值 0.062 9.496 0.008 4.140 0.004 5.217 0.007 6.502 P 值 0.951 0.001 0.993 0.001 0.997 0.001 0.994 0.001
治療期間,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6.67%,參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6.6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危重且進展迅速,常伴有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其死亡的風險極高。研究指出,用核苷類抗病毒藥物治療重型肝炎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病情,但其整體療效欠佳[5-6]。進行肝移植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重型肝炎的重要方式,但受到肝源匱乏及治療費用昂貴等問題的困擾而難以普及。近年來,人工肝血漿置換術在此病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是一種特殊的血液置換方式,可將患者的血液引流出體外,進行血漿與血細胞的分離,有效去除患者體內(nèi)的炎性因子及內(nèi)毒素,為肝細胞創(chuàng)造良好的再生環(huán)境[7]。進行人工肝血漿置換術可代替肝臟的解毒功能,將各種毒性代謝物質(zhì)有效清除體外,并為患者提供人血白蛋白、生物活性物質(zhì)及新鮮的血漿,有效糾正其電解質(zhì)紊亂及酸堿失衡,保持其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為下一步治療贏得更多的時間。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PT 短于參照組患者,其血清AST、ALT、TBiL 的水平均低于參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期間,研究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6.67%,參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6.6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這與彭歡等[8]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在對重型肝炎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對其實施人工肝血漿置換術能顯著改善其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