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芳,張金英,卓識途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神經內科,福建 泉州 362000)
卒中又稱急性腦血管病,包括出急性血性卒中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比較大,急性出血轉化性卒中相對較少。卒中的致殘率高、病死率高,是我國人口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也是世界第二位死亡原因[1]。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是指睡前無急性缺血卒中,醒時發(fā)現(xiàn)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其發(fā)病時間不確定,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約占1/4[2]。對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是目前公認的靜脈溶栓治療發(fā)病4.5 h內最安全且有效的藥物[3]。然而,rt-PA治療最常見、最危險的并發(fā)癥是出血轉化[4]。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應用多模式核磁共振成像(MRI)指導rt-PA治療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且安全,能提高靜脈溶栓率,在臨床上應用越來越廣[5]。對于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由于時間不明確且較長,應用多模式MRI指導rt-PA治療的出血轉化發(fā)生率如何,以及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有哪些,目前國內外相關報道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將對本院的多模式MRI指導rt-PA治療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進而探討該治療的出血轉化危險因素。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均應用多模式MRI指導rt-PA治療。根據(jù)2018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標準,確定急性缺血性卒中、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診斷標準及rt-PA治療的禁忌證及適應證[6]。入選標準:起病時間大于4.5 h,小于10 h的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小于或等于8分;年齡18~80歲;頭顱MRI彌散加權成像(DWI)/液體衰減反轉恢復(FLAIR)不匹配;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起病時間小于或等于4.5 h的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既往有遺留“偏癱”等神經功能缺損的腦血管病后遺癥患者。該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采用rt-PA(德國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公司)治療,給予rt-PA 0.9 mg/kg(最大劑量為90 mg)。其中10%在最初1 min內靜脈推注,其余持續(xù)微泵滴入60 min治療。治療后24 h復查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CT),若排除出血轉化,給予缺血性腦卒中二級預防。每例患者由專人收集。收集患者年齡、性別、腦血管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心房顫動(房顫)等]、Toast分型、頭顱影像學指標等詳細的臨床資料。出血轉化評定:根據(jù)復查頭顱CT檢查結果,明確是否有出血轉化評定。根據(jù)有無出血轉化,將研究對象分為出血轉化組和無出血轉化組。
2.1臨床資料比較 36例患者中,出血轉化3例(出血轉化組),無出血轉化33例(無出血轉化組)。2組間性別、高血壓、糖尿病、房顫、溶栓前NIHSS評分、溶栓前血壓、溶栓后2 h血壓、溶栓前國際標準化比值(INR)、溶栓前血糖、溶栓前低密度脂蛋白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在年齡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2.2出血轉化危險因素多因素分析 出血轉化組患者更多為老年患者,2組患者臨床特征的不平衡,可能會混淆年齡和出血轉化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年齡是否是出血轉化的獨立因素,將靜脈溶栓后出血轉化作為因變量(無出血轉化賦值0,有出血轉化賦值1),年齡、性別、溶栓前NIHSS評分、高血壓、糖尿病、房顫作為自變量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為出血轉化的獨立危險因素(B=71.022,SE=73.94,χ2(Wald)=5.637,P=0.04,OR=1.23,95%置信區(qū)間為0.169~8.96)。
缺血性卒中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多項研究顯示,缺血性卒中發(fā)生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且隨著時間延長,壞死范圍越來越大。因此,早期開通堵塞血管是治療缺血性卒中的關鍵[7-9]。rt-PA治療缺血性卒中為臨床上首選的治療方案,可有效開通堵塞血管,但靜脈溶栓可能增加出血轉化的風險。出血轉化風險不僅阻礙了臨床上靜脈溶栓的開展,且危及患者生命。通過多模式MRI指導rt-PA治療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但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出血轉化風險如何,有哪些因素可能導致出血轉化風險增加,尚有待明確。開展rt-PA治療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中,多模式MRI指導rt-PA治療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6例,共3例發(fā)生出血轉化,發(fā)生率約為8.33%,高于歐洲急性卒中協(xié)作研究Ⅲ等大型臨床研究的2.4%[10],但后者的靜脈溶栓時間窗為4.5 h內,而本研究的靜脈溶栓時間窗為4.5~10 h。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是多模式MRI指導rt-PA治療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這也得到國內外許多研究的支持。FAN等[11]研究了發(fā)作4.5 h內接受rt-PA藥物治療的3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結果顯示,年齡大于或等于68歲會增加rt-PA給藥后出血轉化的風險。這可能是因為患者年齡越大,血管動脈硬化加劇,血管壁的脆性增大,通透性增加,當血栓被rt-PA治療溶解后容易出現(xiàn)再灌注損傷,更容易發(fā)生出血轉化。
本研究中,不論是單因素分析還是多因素分析,溶栓前NIHSS評分均與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靜脈溶栓治療出血轉化無關,這與YANG等[12]的報道結果類似。后者對超過6 h窗口且入院時有嚴重神經功能障礙(NIHSS評分為大于或等于11分),給予rt-PA局部溶栓治療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復查CT未見出血轉化,2周后均恢復良好。也有學者認為,基線NIHSS評分大于17.5分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出血轉化的獨立危險因素,這與本研究結論不一致,可能是因為本研究入組患者溶栓前NIHSS評分小于或等于8分。
魏衡等[13]收集143例發(fā)病4.5 h內、行rt-PA靜脈溶栓且臨床資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單因素和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靜脈溶栓后發(fā)生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結果顯示,房顫為靜脈溶栓后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P<0.05)。張鳳英等[14]報道,糖尿病是rt-PA靜脈溶栓治療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其選取86例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其中14例靜脈溶栓后發(fā)生腦出血轉化。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后發(fā)生出血轉化的獨立危險因素。鄭偉等[15]分析120例靜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發(fā)現(xiàn)出血轉化性患者28例。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合并高血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療后出血轉化性轉化發(fā)生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不論是單因素分析還是多因素分析,房顫、糖尿病、高血壓均與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靜脈溶栓治療出血轉化無關,這可能是因為本研究病存在單中心、取材區(qū)域少、病例數(shù)較少等局限,今后將繼續(xù)收集病例開展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年齡是多模式MRI指導rt-PA治療醒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轉化的危險因素,臨床上應多加重視,提前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