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兵
摘要:建構與強化閱讀遷移能力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策略。當前,在小學三個階段中,學生的閱讀與賞析能力并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有效遷移。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研習,然后從課后反哺課堂,通過積極表達促進閱讀深化,實現(xiàn)閱讀個性化發(fā)展,再輔以個性化評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遷移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遷移能力
“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是個體原有的認知系統(tǒng)和未知領域的矛盾沖突。培養(yǎng)閱讀遷移能力,能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自身的知識儲備、技能與方法來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
人們普遍認為“厚積”與“薄發(fā)”兩者之間是絕對的正比例關系。但是,在小學階段的現(xiàn)實卻是“積聚”易“薄發(fā)”難,主要原因是小學生的知識儲備少,閱讀遷移能力弱。在課堂學習中,即使老師花大力氣引導學生在單個文本上下功夫精研細讀,也注重一定的閱讀方法的指導,但還遠遠不夠。大語文背景下的閱讀,更需要學生具有寬廣的閱讀和思辨視野,因而遷移能力和閱讀方法的儲備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在這個層次上進行布局,使學生在閱讀中的知識積累、技能養(yǎng)成、讀思之法、課內課外等方面形成完美融合,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遷移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以點帶面”,是閱讀廣度的催化劑
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狼牙山五壯士》《七律·長征》等四篇課文組成的單元時,通過研讀備課發(fā)現(xiàn),四篇課文無論是體式還是選材都有所不同,但其中的情感價值核心是相通的。整個單元以民族情懷、家國之愛為核心,展現(xiàn)了一幕幕感人的場景和一位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學生浸潤于這樣的氛圍中,情操必將被熏染和升華。以此為主線,以《七律·長征》為本單元的重要篇章,從緊扣事件特點、突出內容詳略、感知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幫助學生閱讀、分析、研究同類型文章,從而達到學一點知整個面的效果。類似范例還有袁鷹的《井岡翠竹》、林榮之的《井岡翠竹》和林美如的《井岡翠竹》,在剖析中以點帶面閱讀,學生可以在閱讀中不斷嘗試,逐步培養(yǎng)思維架構。
(一)找出課文閱讀練習的重點。通過對散文語言表達、修辭手法和象征意義的研究,把握文章中心“井岡山的竹子”——我們心中的革命竹子。文章對革命歷史時期井岡山竹子特殊作用的回顧,對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中竹子地位的肯定,最后對未來井岡山竹子的獨特貢獻進行的展望,都是全文重點所在誠然,謳歌不同時代的竹子,歸根到底是歌頌樸實的井岡山人民和新中國的締造者們,也是對新中國建設者們的禮贊。
(二)提煉拓展閱讀的焦點,解決問題。提出問題:林榮之的《井岡翠竹》、林美如的《井岡翠竹》與袁鷹的《井岡翠竹》一樣是寫紅色圣地井岡山的翠竹嗎?前兩位作者的《井岡翠竹》與課本《井岡翠竹》有什么不同呢?
通過這種思維建構,學生能夠積極投入,運用自己所學到的借物喻人的散文閱讀剖析和研究方法,逐步深刻地、橫向地分析另外兩篇《井岡翠竹》。以此類推的閱讀探究方法,必將固化于學生更為廣泛的閱讀實踐中。
二、以寫促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維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訴。在閱讀教學中,借助文本這一平臺,讓每個學生都能練就屬于自己的信息提煉能力、結構把握能力、個性化讀寫創(chuàng)造能力,成就屬于自己的閱讀、分析、構思、創(chuàng)造等本領。
《愛之鏈》是一篇真愛流淌的佳作。本文選擇了一個特殊的主人公——喬依,他是一位下崗工人,生活窘迫。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夠主動伸出援手,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由此引導啟發(fā)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應互幫互扶,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主動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文章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娓娓道來:喬依(幫忙)→老婦人(幫助)→女店主(妻子)→喬依(丈夫)。一條完整的愛的鏈條構成,完美地緊扣本文主題。而女店主一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更讓讀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要幫助學生建立對文本的初步認識、理解和把握。然后,指導學生以文本的結尾為開頭,續(xù)寫文本,分析故事,重新架構起個性化的認知和思考:感知文本→理清脈絡→分析人物→體味品質。通過這樣的邏輯思維構造,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能力等。利用這一層鋪墊,學生的思維換位意識便可以輕易獲得。下一步擴展研究文章內容,再讀后思維碰撞,必然能夠讀寫互促,水乳交融。
三、強化評價與指導,促使有效閱讀上臺階
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監(jiān)測普遍采取量化的形式呈現(xiàn),更具主觀性的評價與反饋往往容易被忽視。然而,恰恰就是這個被忽視的主觀環(huán)節(jié)體現(xiàn)了學生閱讀遷移能力的核心,因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遷移能力停滯不前及低階思維成為普遍現(xiàn)象。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最好的方法還是在閱讀中強化評價功能,以讀引評,以評促讀,讀評交融,使學生的閱讀高階思維能力逐步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筆者在教學《珍珠鳥》這一課時就有深刻的感受。在交流探疑環(huán)節(jié),有同學說:“文章的字里行間都深深地透著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惫P者的評價如下:“這位同學似乎和作者處于相同的情感平臺上。作家的確非常喜歡珍珠鳥。人對鳥的感情是情意綿綿的,那么,鳥對人又是什么情況呢?珍珠鳥是一種膽子小的鳥,非常怕人,可是由于什么問題,使它與作者并不像作者那樣‘有情有義’呢?要怎樣評價他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呢?”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會超出你的預期。當“信任”這個詞傳入筆者的耳中時,筆者有些莫名的驚喜。于是,筆者的追問隨即而至:“這個詞用在此處,老師覺得非常貼切。請同學們再來讀讀文中關于‘信賴’的內容,相信同學們還能讀到不一樣的味道?!?/p>
在師生的這段互動探究交流中,老師的智慧引導,學生的頭腦靈動,將對文本的理解推向深層。從讀到思,從思到說,從說到評,閱讀遷移層層推進。歸根結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潛移默化地“進化”,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多樣化的閱讀激勵,為持續(xù)閱讀保駕護航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生閱讀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2022年5月中第14期(總第114期)(一)選擇好書,激發(fā)欲望
要增強圖書對學生的吸引力,關鍵在于讓學生嘗到閱讀的甜頭。為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情節(jié)生動的故事,利用課前、課中、課后,多方位、多層次、生動地浸潤學生。懸念可以成為誘餌,興趣必然有了出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
(二)以身作則,榜樣激勵
口若懸河,不如表率的作用。在日常交流中,老師旁征博引,文化經(jīng)典、名人名著、好詞佳句……信手拈來,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必然能夠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讀書的價值。“親其師,則信其道”。
(三)擴展書源,有書可讀
書源的擴展,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學校這個主陣地。開放學校圖書室,在加強管理的同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場地與氛圍。二是家庭閱讀環(huán)境。家與校的有效溝通,可以讓學校這個主陣地無限放大。
(四)豐富形態(tài),放飛想象
讀書的關鍵在于堅持。經(jīng)常開展各種有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保持閱讀的熱度,如:課前三分鐘、小練筆展示、故事會、朗誦會、手抄報、讀書筆記、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等等。
閱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內涵之一,閱讀遷移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之一。閱讀有深度,閱讀有廣度,表達個性化,評價個性化……這是每個學生不斷積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保證。最后,用竇桂梅老師的一句名言作為結語:“語文學習是讀一本書一本本書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竇桂梅.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2]季羨林.季羨林散文集[M].北京:京華出版社,2011.
[3]嚴先元.學科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