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宜興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處,人杰地靈,自古以來就有“陶的古都”“竹的海洋”“洞的世界”和“茶的綠洲”的美譽。在這篇風景秀麗的陶都土地上無數(shù)紫砂藝人一批又一批誕生,將紫砂藝術與紫砂文化一代又一代無私地傳承下去。在竹海欣賞美景時都會觸發(fā)紫砂藝人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把竹的形態(tài)與特征刻畫到紫砂壺中,將竹文化與紫砂文化互相融合,其經(jīng)典器型經(jīng)過幾百年的傳承依舊流傳至今,深受人們的青睞,足以見得竹在千百年來中華文化的影響與魅力。竹子從外形就給人一種清新自然、飄逸高潔的優(yōu)雅感,在中華文化中,梅、蘭、竹、菊一直都是被稱之為“四君子”;松、竹、梅被稱之為“歲寒三友”,在這其中都有竹的身影,足以見得它的品性一直以來都是深受人們崇敬的,并且竹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還代表著吉祥,那將竹與紫砂壺結合,創(chuàng)作的紫砂套壺《湘妃十三竹》就有著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的同時一壺兩杯的竹子造型也有著極高的實用性。
竹子一般都是自然生長在海拔六百米的山丘上,從來都不會畏懼土壤的好壞貧瘠,也不會在意生存的土壤中是否有碎石或石頭摻雜到一起,竹子的繁衍性非常強,竹根可以牢牢地扎在泥土里,竹根擴散編織起來就像一張巨大的網(wǎng)一樣籠罩在一整個山頭。竹子頑強的生命力不怕嚴寒,一年四季都是常青的,尤其是春雨過后生長的速度就非??炝?,每天都按照長幾米的生長速度長成幾十米高的參天秀竹,所以我們常見的竹子都不是一顆、兩顆單獨生長的,而是一片一片的竹林,足以見得它極強的繁殖能力。竹子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惺惺相惜,衣食住行哪一樣都離不開竹,所以將竹子與紫砂文化互相融合,也可以看出竹與人類已經(jīng)成為親密無間的關系?,F(xiàn)代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在閑暇之余,用紫砂套壺《湘妃十三竹》泡上一杯茶,在經(jīng)歷緊張忙碌的奔波后感受這片刻的寧靜,可以擺脫城市的擁擠與喧囂,享受自己獨有的舒心與愜意,這就是紫砂藝人在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時的初衷,可以讓使用和欣賞這件作品的人們能夠身臨其境,仿佛置身于竹林間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感受到竹林微風吹過的美妙。
紫砂套壺《湘妃十三竹》以一壺兩杯的形式來表現(xiàn),創(chuàng)作想法也是來源于竹子的造型,經(jīng)過紫砂藝術的加工和提煉,化繁為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利用紫砂工藝將竹的形態(tài)刻畫得惟妙惟肖,十三根竹子被捆到一起利用紫砂泥極強的可塑性塑造成壺身,竹節(jié)分明,干凈利落,壺把與壺嘴也是竹節(jié)造型,細長流暢的竹枝線條給人一種韌性十足的感覺,兩個杯子也和壺身造型互相呼應,處處都展現(xiàn)出竹子蓬勃向上的生機,將生長的形態(tài)也刻畫得惟妙惟肖,讓人愛不釋手,動靜結合,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把竹子的生長過程和規(guī)律都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讓我們可以感受到竹子的清新與大自然之美。紫砂套壺《湘妃十三竹》是以竹為形態(tài),但又不完全是竹,它是以“一捆竹”來展現(xiàn)出竹子的形象,用一種生命力旺盛、堅韌不拔的氣節(jié)來烘托出竹子的頑強與團結,同時也將虛心向上的高尚氛圍表達出來,營造出吉祥的氣氛。
紫砂藝人在設計與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時也參考了許多經(jīng)典的關于竹的紫砂作品,經(jīng)過研究與學習,將紫砂套壺《湘妃十三竹》的精、氣、形、神、韻都展現(xiàn)了出來,以形來突出整件作品的造型美和藝術美,展現(xiàn)出自然、賞心悅目的造型,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其中濃厚的韻味,讓使用和欣賞到這件作品的人們都可以領略到其中的高雅與魅力,得到心靈的慰藉,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