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梁山縣人民醫(yī)院普外二科,山東濟寧 272600
手術修補術作為臨床上唯一治療腹股溝疝效果較好的方法,由于保守治療所需時間較長,一般采用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 目前常用的手術方法為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可一次性治愈疾病,但復發(fā)率較高[1-2]。 對于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復發(fā)疝的修補手術操作較為困難, 不僅要求手術操作者有較強的業(yè)務能力,還需對腹股溝區(qū)的結構非常了解,因此此種手術成為了臨床上關注的重點[3-4]。當前對于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復發(fā)疝常用的術式有腹腔鏡經(jīng)腹腹膜前疝修補術 (Tapp) 與無張力疝修補術(Lichtenstein),但哪種術式效果更為理想,尚未有具體報道[5-6]。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 2017 年 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50 例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復發(fā)疝患者為例, 探討Tapp 與Lichtenstein 兩種術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50 例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復發(fā)疝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 25 例,觀察組 25 例。 對照組男 13 例,女 12例;年齡 58~74 歲,平均(66.34±1.27)歲;復發(fā)時間:半年內 6 例,1~2 年 10 例,2~4 年 9 例。 觀察組男 14 例,女 11 例;年齡 59~75 歲,平均(66.51±1.30)歲;復發(fā)時間:半年內 7 例,1~2 年 10 例,2~4 年 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經(jīng)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能夠接受全麻;②患者凝血功能正常;③患者無精神病史。 排除標準:①患有心功能障礙者;②意識模糊,無法正常溝通者。
對照組采用Lichtenstein 術式,采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剝離疝囊,若疝囊較大,從近端橫斷疝囊,經(jīng)自內環(huán)口推回腹腔,利用荷包縫合的方法,縫合疝囊頸部。游離精索,將補片覆于腹橫筋膜前、精索后方,包繞精索,縫合網(wǎng)片[7-8]。
觀察組采用Tapp 術式,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全麻的麻醉方式,氣腹壓為 9~12 mmHg(1 mmHg=0.133 kPa),臍孔下緣做10 mm trocer 觀察孔,于側臍、髂前上之棘間置入5 mm trocer。 在腹腔鏡下,切開腹膜,分離腹膜前間隙,疝囊拉入腹腔[9-10]。 游離腹膜,解剖腹壁下血管、聯(lián)合腱、腹橫肌弓狀緣等結構。 于10 mm trocer內植入補片,置于腹膜前間隙,采用內鏡下連發(fā)縫合釘,將補片固定于腹橫筋膜,縫合腹膜瓣。
①臨床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評分、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情況、住院費用等, 其中術后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分值0~10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
②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血清腫、尿潴留、肺部感染、暫時性神經(jīng)異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③患者滿意度:采用該院自制量表進行評價,非常滿意:100 分, 基本滿意:80~99 分, 一般:60~79分,不滿意:<60 分。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45.67±2.31)min、術中出血量(12.44±1.54)mL、術后疼痛評分(2.33±0.41)分、術后局部皮膚感覺障礙 1 例(4.00%)、術后復發(fā)率 0 例(0.00%),各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肛門排氣時間(2.08±0.62)d、術后陰囊血清腫或積液 8 例(32.00%)、住院費用(1.25±0.31)萬元,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表 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觀察組(n=25)對照組(n=25)t 值P 值手術時間(min)45.67±2.31 47.56±2.40 2.837 0.007術中出血量(mL) 術后疼痛評分(分)12.44±1.54 14.34±1.46 4.477<0.001 2.33±0.41 2.89±0.55 4.082<0.001術后肛門排氣時間(d) 住院費用(萬元)2.08±0.62 1.67±0.59 2.395 0.021 1.25±0.31 0.89±0.22 4.732<0.001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血清腫、尿潴留、肺部感染、暫時性神經(jīng)異常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n(%)]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腹股溝疝形成原因有腹壁強度降低、 腹內壓力增高及年齡增長等, 多發(fā)于嬰兒、 青年及年老體弱者,男性高于女性,誘發(fā)因素有長期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難、舉重等,典型癥狀有可復性腫塊、絞窄性疝等,部分患者伴有惡心、嘔吐、便秘等癥狀。而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復發(fā)疝發(fā)病原因復雜,除了患者全身、局部因素外,與手術操作程序有很大關系,全身、局部因素有年齡增長、體弱等,另外術后過快參加體力勞動也會引起疾病復發(fā)[11-12]。且復發(fā)疝患者腹股溝區(qū)解剖關系層次感不清晰, 手術易造成周圍組織結構發(fā)生粘連, 再次手術必然會給機體帶來嚴重損傷,增加治療風險[13-14]。 Lichtenstein 術一般采取前入路方式, 對于避開原來的瘢痕粘連效果不理想。 Tapp 術具有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等特點,患者的接受程度較高, 但與Lichtenstein 術的直接比較較少,該研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研究。
該研究中,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臨床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于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復發(fā)疝患者而言,與Lichtenstein 術相比,Tapp 術更具優(yōu)勢。 Tapp 術可以在手術過程中行側疝探查和修補治療,直接修補恥骨肌孔,能夠降低對機體的損傷,增加手術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廣泛應用于臨床上。 Tapp 術臍孔下緣做觀察孔,分離腹膜前間隙,將補片置于腹膜前間隙,內鏡下連發(fā)縫合釘,將補片固定于腹橫筋膜,縫合腹膜瓣,操作簡便,手術價值更高。 Tapp 術在腹腔鏡的輔助下可更清晰地觀察腹股溝區(qū)的病變情況, 在不加大手術切口的同時,減少誤診、漏診情況,也可降低患者術后疼痛評分[15-16]。且由于在腹腔鏡輔助下操作視野變大,可清晰、準確地確定病灶位置,快速切除病灶,減少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觀察組手術時間為(45.67±2.31)min、術中出血量為(12.44±1.54)mL,均低于對照組(P<0.05)。 陸晶晶等[17]的研究中術中出血量為(14.56±3.44)mL,低于常規(guī)手術方法(P<0.05),與該研究相似。 另外由于Tapp 術采取后入路方式, 可降低對原手術造成的組織粘連及瘢痕的損傷,避免了對腹股溝管內組織結構的損傷,從而降低術后局部皮膚感覺障礙及術后復發(fā)率, 觀察組術后局部皮膚感覺障礙及術后復發(fā)率分別為4.00%、0.00%,低于對照組(P<0.05)。 而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陰囊血清腫或積液、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Lichtenstein 術完整剝離疝囊,降低了陰囊血清腫或積液的發(fā)生情況及肛門排氣時間[18]。 當患者疾病恢復速度加快,住院時間減少,讓其可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可提高患者滿意度。另外對照組手術費用低于觀察組,說明Tapp 術會增加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 而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說明兩種手術方式相比,各具優(yōu)勢。
綜上所述, 對于開放性腹股溝疝修補術術后復發(fā)疝患者,Lichtenstein 術、Tapp 術各具優(yōu)勢,但 Tapp術效果更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