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輝,宋祖峰,牟祖茂,王德寶(馬鋼股份公司技術中心 安徽馬鞍山 243000)
某廠生產的RM2鍛棒,材料種類/牌號:5CrW5Mo2V,規(guī)格為?450。經初煉爐+精煉爐+VD(67 Pa以上保持20分鐘)→鋼錠緩冷(坑或扣罩26小時以上)→鋼錠清理→出廠→鍛造(始鍛溫度1150 ℃-1250 ℃;終鍛溫度750℃-850 ℃)→正火(930 ℃)→球化退火(860 ℃隨爐冷繼而720 ℃等溫)→粗加工一系列冶煉和鍛造工藝處理,粗加工后發(fā)現(xiàn)工件表面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裂紋,對裂紋的成因進行了分析。
在試樣中心和邊緣附近取樣,試樣中心及邊緣的材料化學分析見表1,表中同時列出5CrW5Mo2V 的成分規(guī)范??梢娫嚇又行募斑吘壍幕瘜W元素成分在5CrW5Mo2V 規(guī)范要求范圍內。取樣對氫含量進行分析,含量小于1.5 ppm,盡管測試的氫含量不高,但考慮到氫含量的測定受取樣部位影響較大,并且鍛棒試樣放置數(shù)月使部分氫擴散出去,該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圖1 試樣宏觀形貌及裂紋產生區(qū)域
表1 材料化學成分分析結果及標準規(guī)定對照(Wt%)
用掃面電鏡對裂紋斷口進行觀察,裂紋源于鍛棒的外側面,如圖2(a)所示。斷裂源區(qū)斷口形貌為典型的沿晶脆性斷裂,從宏觀上我們可以觀察到斷口表面上有許多亮面,每個亮面其實都是一個晶粒,如圖2(b)所示;從微觀上,我們在高倍下清晰的觀察到晶粒的多面體形貌,類似于聚集的冰糖,而且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三個晶界面相遇的三重節(jié)點,如圖2(c)所示。
圖2 斷口微觀形貌
根據(jù)裂紋走向線切割截取垂直于裂紋的縱向試樣,打磨拋光后觀察裂紋周邊的金相組織形態(tài)。如圖3(a)所示,裂紋周圍組織為貝氏體+馬氏體+碳化物;如圖3(b)所示,高倍組織觀察狀態(tài)下,晶界上存在大量的碳化物,碳化物偏析呈網狀分布;如圖3(c)所示,經過苦味酸熱侵蝕法顯示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原先鍛造粗晶內經過后續(xù)熱處理又產生很多細小晶粒,這說明后續(xù)的熱處理工藝無法消除已經粗大的晶粒,并且也無法改變碳化物在晶界偏聚的事實;如圖3(d)所示,通過高倍金相顯現(xiàn),可以發(fā)現(xiàn)晶界上已經萌生了很多的微裂紋。
圖3 金相組織
在鍛棒1/2半徑處截取縱向面積為20×23的試樣,打磨拋光后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夾雜物形態(tài),根據(jù)標準GB/T 10561對非金屬夾雜物進行評級,結果見表2[2]。從實驗數(shù)據(jù)來看,夾雜物狀態(tài)良好,各類夾雜物級別均在合格范圍內,未見異常。
材料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表明,材料的化學成分都在規(guī)定要求范圍內,且心部與邊部成份波動相差較小,材料在冶煉過程中成分偏析不明顯。
夾雜物分析表明,鍛棒夾雜物含量符合產品標準,斷裂原因并不在于夾雜物。
微觀斷口分析表明,微裂紋為沿晶走向,斷口形貌為典型的沿晶脆性斷裂[3];金相分析表明,碳化物沿著晶界呈網狀分布,并且萌生很多細小的微裂紋,原先的鍛造粗晶并未在后續(xù)的熱處理過程中消失。
RM2鍛棒碳化物偏析并且成網狀分布于鍛造粗晶上,致使在外力作用的情況下出現(xiàn)沿晶脆裂,導致裂紋的產生。
根據(jù)以上分析結果,建議將RM2鍛棒終鍛溫度調整為730℃以消除碳化物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