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進 呂紅芳 朱婭莉
以語文要素為線索,加強橫向聯(lián)系,整合單元內容,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教學,談談如何基于語文要素實施單元整體教學。
一、立足學情,研讀比較,精準選“點”
每個單元需要落實的語文要素很多,但是又各有側重。因此,在單元整體教學前,教師必須深入研讀、橫向比較單元內容,提煉出能統(tǒng)領單元整體的語文要素,再在教學過程中加以落實。
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一個以動物為主題的單元,有《貓》《母雞》和《白鵝》三篇精讀課文。經(jīng)過比較分析,筆者將單篇具體教學目標梳理如下:教學《貓》,教師要指導學生認識6個生字,會寫10個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貓的可愛,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教學《母雞》,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9個生字,會寫10個詞語,了解作者對母雞態(tài)度的前后變化及其原因,感受雞母親的偉大,比較這篇課文與《貓》在寫法上的異同;教學《白鵝》,教師要引領學生認識12個生字,會寫16個詞語,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是如何把白鵝的特點寫清楚的,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生動、風趣幽默的寫作特點。另外,單元導語強調“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對動物的感情的”,文后習作則是“我的動物朋友”,顯然,這兩個單元要素都側重于寫作。
比較以上單元要素,筆者認為,對于本單元的教學,在常規(guī)性學習內容方面,教學需要達到“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體會課文情感”的目標;在單元學習內容方面,“抓住動物特點”“學習段落結構”“體會具體寫法”“感受語言風格”是訓練重點;立足學情來研判,中、高年級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學習常規(guī)性內容的能力,這幾個板塊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對學,而單元學習內容則需要在整組課文的學習中不斷強化,為學生習作夯基固本。經(jīng)過綜合考量,筆者將本單元教學內容統(tǒng)整到“學習如何表達”這一語文要素上,使單元教學目標更明確。
二、要素統(tǒng)領,有的放矢,理中悟“同”
在學生進行單元整體預習、完成對各篇課文生字詞的學習,以及對課文基本內容有了把握后,筆者以“學習如何表達”這一語文要素統(tǒng)領教學,將教學重點引向整組課文的寫法上,即梳理單元內所有課文在表達上的相同之處。
一是從表達形式上領悟總分構段方式。《貓》《母雞》和《白鵝》這三篇課文在構段上都運用了總分形式,結構很清晰。教學伊始,筆者開門見山,以問引讀:三篇課文都有一些關鍵句子,它們或總起下文,或顯示情感變化,或統(tǒng)領全文,它們分別是哪幾句?在學生準確找出相關句子后,筆者引導學生將這些句子與下文對應段落進行比較,說說它們之間分別是什么關系,并細化到各篇課文,不斷深化對這一結構的認識:《貓》中的“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是總起句,緊接著的三個自然段分寫了貓的古怪表現(xiàn),最后一個自然段也是先總寫小貓?zhí)詺猓蠓謱懱詺馑?《母雞》一文以開篇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和結尾句子“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來總寫作者的心理,中間用“可是,現(xiàn)在的我改變了心思”一句過渡,過渡句前后分別對應總起句和結尾句;而《白鵝》通過“鵝的高傲,更表現(xiàn)在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這個過渡句統(tǒng)領全文,隨后,作者運用了幾個分列段落形象地描寫了白鵝高傲的特點。通過對三篇課文總分段落的具體梳理,學生弄清了三篇課文在段落結構上的相同點,也明白了這種寫法可以清晰地展現(xiàn)行文思路,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情感。
二是從特點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具體事例描寫動物的方法。本單元三篇課文都是用具體事例來寫動物特點的。教學時,筆者緊扣構段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式閱讀:①找出每一課中總寫句里的關鍵詞,細讀與這些關鍵詞語相對應的具體內容,體會動物的形象;②試著用最簡潔的文字分別概括對應的分寫事例。經(jīng)過精心研讀,學生順著描寫動物特點的關鍵詞找出了具體事例。《貓》在寫貓的“古怪”時列舉了三個事例:①老實(睡大覺);②貪玩(不回家);③盡職(抓老鼠)?!赌鸽u》為了表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通過多個事例表達兩種心情:①討厭(叫聲難聽、欺軟怕硬、下蛋炫耀);②喜愛(保護雞雛、找喂食物、勤教本領、半夜值守)。《白鵝》在寫白鵝的高傲時,也列舉了三個事例:①引吭大叫;②步態(tài)斯文;③吃飯架子十足。通過這樣的整體分析,學生直觀地得出結論:本單元在描寫動物特征時,主要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xiàn),通過具體事例能生動形象地刻畫出動物的鮮明形象。由此,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用具體事例表現(xiàn)動物特點的寫法。
三、分層比讀,各取精妙,辨中找“異”
借助語文要素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具體的寫法,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精準表達,從而為單元習作鋪平道路。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在表達作者對動物的情感時,寫法各有特點,并不完全一致?;诖?,筆者采取“以點帶面,取其精妙”的方式來教學。
1.換詞比較,感受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貓》和《白鵝》都運用了明貶實褒的寫法,如果借助換詞比較的方法來體會其妙處,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筆者首先用課件呈現(xiàn)兩組有加點詞語的句子:①它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連半朵小梅花也不印在稿紙上;②因此鵝吃飯時,非有一個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然后,筆者結合“泡泡語”提問:①句中的“小梅花”能不能換成“臟腳印”?②句中的“架子十足”能不能換成“高傲自大”?在小組比讀、討論后,學生紛紛發(fā)言。對于“小梅花”和“臟腳印”,有學生說“‘小梅花’好看,‘臟腳印’不好看”,有的學生說“我們都喜歡好看的小梅花,而不喜歡臟腳印”,還有的學生說“‘小梅花’暗含了作者對貓的喜愛”。對于“架子十足”和“高傲自大”,學生看法大體一致:“架子十足”顯得詼諧風趣,可見作者并不討厭大白鵝,但“高傲自大”只有貶義,說明作者不喜歡大白鵝。筆者趁機總結:文字表面上好像在說不好,實際上蘊含了作者喜愛的情感,這種寫法叫“明貶實褒”,也稱作反語。這種寫法使句子富有幽默感,能恰當?shù)乇磉_出對事物的喜愛之情,更有親昵的味道。像作者寫貓的“古怪”,寫白鵝的“高傲”,以及其他類似的表達,都是這種寫法。
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入、形象地理解這種寫法,筆者還聯(lián)系生活實際加以強化:爸爸媽媽有時候叫你們“小討厭”“小調皮”“搗蛋鬼”“淘氣包”,是喜歡你,還是討厭你呢?學生在會心一笑中加深了對這種寫法的理解。
2.前后對比,體會細膩親切的情感表達
《母雞》最大的表達特點是運用了前后對比的寫法,課文中有兩句話描寫了作者截然不同的情感:①我一向討厭母雞;②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筆者出示句子后,引導學生品讀:這兩個句子前后矛盾嗎?請在課文中找出具體的段落來說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并結合文中事例重點體會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從中感受雞母親的偉大,由此體會到作者細膩的心思。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還通過圈點勾畫找出了“啄食”“掘地”“洗澡”“半蹲”等動詞,感受到母雞無私的一面。結合這種對比寫法,筆者給學生詳細介紹了“欲揚先抑”的寫法,要求學生在寫動物時,可以先從動物不讓人喜歡的地方入筆,后面再濃墨重彩地描寫自己喜歡的理由,使文章前后形成強烈對比,增強表達效果。
在學生掌握了這些寫法后,筆者又精心選取了周而復的《貓》、夏丏尊的《貓》、葉·諾索夫的《白公鵝》片段,并呈現(xiàn)在白板上,讓學生將它們與所學課文進行整體比較,找“同”辨“異”,進一步強化了“如何表達我對動物朋友的喜愛”的寫法,實現(xiàn)了單元整體教學的目標。
(作者單位:徐進,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樂園中小學;呂紅芳、朱婭莉,鄂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