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運用探究性學習活動培養(yǎng)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研究

    2022-06-09 01:32:48伍迎春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22年3期
    關鍵詞:探究性人文核心

    伍迎春

    (湘鋼二中,湖南 湘潭 411101)

    地理是中學階段的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包含著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同時也將語數(shù)政史生等有機結合。因此,地理教學生活性和綜合性顯著,特別適合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探究性學習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1]。作為新課程改革倡導的一種學習的理念、方法、模式,探究性學習能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對學習內容的自主探究,獲取并掌握知識,應用并解決現(xiàn)實中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作為主體,圍繞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活動展開教學過程,可以大大促進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與主體能力、獨立思考的人格品質的養(yǎng)成,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2]。探究性學習尤為重視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規(guī)律與語言表達的實踐過程,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與科學研究的精神,培養(yǎng)其勤于思考、理性思維、勇于探究的品質。

    1 探究性學習是培養(yǎng)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

    1.1 素質教育與新課改要求中學地理教學增加探究性學習的內容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3]。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我國中小學開始推進教育理念、教育課程標準、教學方式等教育改革。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之后,全國開始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稱“新課改”),明確提出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隨后,中學地理課程標準發(fā)生變化,提出了包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和“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等六條新的教育理念[4],從三個方面對中學地理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第一、二條強調地理學習的目標,著眼于培養(yǎng)21世紀現(xiàn)代公民必備的地理核心素養(yǎng),如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審美情趣等。第三、四、五條則結合地理的學科特點,突出學生為主體,要求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構建開放式課堂,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同時引入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改變過去被動“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學習、理性思維、勇于探究、批判質疑等方面的素養(yǎng)得到培養(yǎng)。第六條則強調改變以往的教學評價方式,不再強調分數(shù)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而是強調學生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是否提高,并注重在學習中學會珍愛生命、培養(yǎng)健康人格。探究性學習活動正應這些要求,通過改變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方式,要求實施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環(huán)境,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5],使學生的各項地理核心素養(yǎng)得到快速增強。

    1.2 探究性學習活動對培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顯著

    2000年7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隨后《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陸續(xù)頒布,均明確要求改變地理學習方式,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研究方法,努力培養(yǎng)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發(fā)布了《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提出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xiàn)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素養(yǎng),具體細化為人文積淀等18個基本要點[6](見表1)。對照上述六大核心素養(yǎng)及18個基本要點,將其與地理學科結合,形成中學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同時,堅定不移地實施地理教學改革,將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地理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特別是探究性學習活動,提升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培養(yǎng)社會責任與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

    表1 中國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三個方面六大核心要素18個基本要點)

    2 持續(xù)體現(xiàn)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成長的探究性學習探索

    2.1 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學習能力存在巨大差異

    不同年齡和學習層次的學生的知識儲備、觀察力度、思維廣度與深度、探究能力相差較大。小學階段,地理知識僅在科學課中有部分介紹,內容也極其淺顯,主要是對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xiàn)象進行描述,僅要求學生對生活中地理知識的表象有所了解,如“太陽的東升西落”“一年的四季輪回”“家鄉(xiāng)的山水地形”等,學生處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tài)。進入中學階段,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學生心理和智力快速成長,心理上處于由幼稚向成熟轉化的過渡時期,求知欲強,已經不滿足于身邊有限的地理范圍,視野不斷開闊,特別是網絡世界打開了他們了解世界的大門。同時,學生的智力水平也在顯著提高,各項能力提升,對身邊的世界、未知的地理知識有了初步探索的能力和強烈的興趣。大學階段則進入專業(yè)學習,要求所學地理專業(yè)知識更加專業(yè)化、系統(tǒng)化,同時,大學生普遍已經成人,思維更加成熟穩(wěn)重,擔負起了社會責任。教學活動是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它通過從小學科學→初中地理→高中地理→大學地理相關專業(yè)→終生學習,整個學習階段時間的延續(xù),完成了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一貫制,也具體到一節(jié)課,從課前準備→課中執(zhí)行→課后反饋、延展的具體學習活動的開展,使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落到實處。

    2.2 以持續(xù)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累積與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學階段是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最活躍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指導和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對身邊世界、未知知識的興趣,使“興趣成為好老師”,效果才能得到彰顯。

    2.2.1 利用“地理小博士”活動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

    初中地理教學中,筆者組織備課組老師對任教的七、八年級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地理小博士”探究性學習活動。首先將各班分為7~8個地理小博士組(每組6~7人),每組設立1名組長。各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根據每個學期的教學內容,自行確定展示主題(不允許選擇教材上的內容),在網上收集資料,制作PPT或視頻課件,進行5~8分鐘的課前展示,要求每一位學生都必須發(fā)言。學生對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興趣極高,但活動開展初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如面對海量的地理知識不懂取舍,導致展示內容過偏;課件制作過程中不會選取適合的背景與字體,使得課件略顯簡單幼稚;展示內容多但僅做簡單堆砌,缺乏重點和閃光點;展示的地理知識沒有體現(xiàn)邏輯性與層次性,顯得雜亂無章;展示與講解時較為拘謹,照本宣科等。經過老師一個月左右悉心指導,學生的作品越來越制作精美。表現(xiàn)在:(1)學生通過自學和互學,能熟練使用電腦軟件制作課件作品。(2)課件信息的來源豐富,圖文并茂,不局限于文字信息,還有視頻、動畫穿插其中。如在八年級“中國地理”各區(qū)域特點為主的活動中,學生在網上搜集到了“××一分鐘”(如“上海一分鐘”),在短短的一分鐘時間里,隨著音樂、文字、畫面的變換,把某個地區(qū)的物產風貌、人文情懷、日新月異的建設發(fā)展都形象生動地展示在了同學們面前。(3)能根據內容選擇適宜的背景圖,如“故宮印象”,選用背景古香古色,紅墻碧瓦,一支紅梅,再配上經典的古詩詞,古風古韻撲面而來。(4)作品內容已不僅僅是地理事物的簡單陳述,還能將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特點相結合,能用自然特點解釋人文現(xiàn)象,這也說明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有了提升。

    同時,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們的展示活動更加自然流暢,有時他們還會像小老師一樣與同學們互動,提出問題,限時搶答,答對的同學還會有小獎品,使得5~8分鐘的展示氣氛輕松活躍,課堂學習效果非常好,對地理的興趣大幅上升,學習主動性與學業(yè)成績也大幅提升。同學們還在“地理小博士”活動中提升了人文積淀、人文情懷與審美情趣,培養(yǎng)了理性思維、勇于探究、批判質疑的精神,也鍛煉了動手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自我展示能力與團結協(xié)作能力。在這一年半的時間里,學生的樂學善學、勤于反思、信息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明顯提高,初步具備了繼續(xù)深造與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能夠運用前期積累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去思考和解決生活中、工作中的地理問題。

    2.2.2 利用拓展與研學活動進行地理野外知識教學

    開展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活動,就是利用周邊環(huán)境,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將所學地理知識與大自然相結合,既可以學以致用,也可以豐富課余生活。目前,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因為受到諸多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很難做到帶領學生進行大規(guī)模地理野外實習。但是,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得到上級主管部門批準的不同學期的諸多拓展與研學活動,巧妙地設計地理教學內容與知識,適時開展“野外實習與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地理核心素養(yǎng)(詳見表2)。具體做法如下:每次確定拓展與研學目的地后,教師先在課堂上對其自然環(huán)境、經濟文化特點等相關知識進行講解,結合坐車途中與研學過程中見到的豐富多彩的地理物象,進行野外觀察與現(xiàn)場解說。這種教學形式活潑生動,寓教于游學、寓教于野外、寓教于現(xiàn)場,學生也非常易于接受。

    表2 利用拓展與研學目的地確定探究性學習活動主題

    3 不斷完善學生地理知識結構的探究性學習實踐

    3.1 中學階段地理知識及其結構的橫向關聯(lián)性強

    湖南省初中階段地理教材版本主要分為人教版與湘教版,它們都是依據國家頒布的地理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編寫而成。雖然版本各異,但脈絡相同,均包括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xiāng)土地理的內容。其中,世界地理與中國地理都是先總論再區(qū)域,即先學習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湖、人口、交通、經濟等地理要素,而在學習具體區(qū)域時,無論是世界地理中的區(qū)域(如東亞、北美等),還是中國地理的區(qū)域(如南方地區(qū)、西北地區(qū)等),都會將這些地理要素匯集,共同形成該區(qū)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區(qū)域的經濟、城市、交通、人文等特點,進而展示出了各區(qū)域總體上的獨特特征。并且,各地理要素之間彼此關系密切,如青藏地區(qū),由于地勢高,形成“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冰川廣布,成為大江大河源頭,導致河湖眾多;高原草原環(huán)境孕育了藏族同胞的畜牧業(yè)風情;高寒環(huán)境還導致人口稀少,經濟落后而城市少等。教師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時,應根據不同地區(qū)不同的地理要素特征,指導學生對各區(qū)域的特點進行辨識與匯總,從而完善其地理知識結構體系,形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3.2 利用探究性學習活動不斷構建與完善學生地理知識結構

    3.2.1 圍繞某個地理主題探究以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要善于圍繞某一個知識點,通過指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活動不斷拓展延伸,從單一思維模式向綜合性思維模式轉化,知識體系由分章節(jié)學習進入到教材前后內容的融會貫通,運用能力上從片面分析演化到全面分析,從而構建較為完善的地理知識體系。在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時,可以突出其層次性、趣味性、生活性、應用性,綜合應用于教學中。

    (1)層次性。突出教學內容由淺入深的挖掘,如“地圖上方向的判讀”,探究過程為“生活中方向判讀→地圖上方向判讀→生活中使用地圖”,即“生活→教材→生活”。學生學習了“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隨著學習活動的層次遞進,一步步培養(yǎng)了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逐步梳理信息意識,學會學習、技術運用,能將課堂和日常生活有機融合進行學習,并最終實現(xiàn)問題解決。

    (2)趣味性。增加課題教學的趣味性,能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里獲取地理知識,進而不斷培養(yǎng)其人文情懷與理性思考,充分利用趣味性的講解和演示,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提升能力。例如講授“地球的形狀”時,教師可帶上一個沒充滿氣的籃球,讓學生用手輕輕擠壓籃球的兩端,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

    (3)生活性。要求學生能將挖掘的地理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把家鄉(xiāng)認同、國家認同、社會責任感加入其中,對活動的內容形式等有效選擇。例如,筆者在湘西永順縣支教期間講解“我們身邊的地理”時,就從永順縣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講解,學習地理與農業(yè)的關系時,聯(lián)系永順特色農產品莓茶、臘肉等進行分析;學習地理與風土人情時,結合當?shù)赝良易迕缱逄赜械呐M豕?jié)、蘆笙舞進行闡述。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巧妙地將當?shù)厣钊谌氲乩碚n堂學習當中,使他們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在身邊,培育同學們?yōu)榧亦l(xiāng)自豪的人文積淀與人文情懷,逐步建立以建設家鄉(xiāng)為己任的社會責任、國家認同感。

    (4)應用性。指在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時,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切實體現(xiàn)地理新課改要求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永順縣原為國家級貧困縣,地形以山區(qū)為主,交通不便,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土家族。在設計探究性學習活動時,筆者以“貧困”為主題,給出永順縣的自然條件(如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和人文條件(如人口分布、耕地面積、自然資源、交通狀況),帶領學生一起討論交流“貧困”原因、分析當?shù)匕l(fā)展的優(yōu)勢條件,探討揚長避短解決貧困問題的主要措施。同學們的答案多種多樣,就連平常較為沉默的學生也興致勃勃地參與討論,這充分體現(xiàn)了地理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與理性思維,樹立社會責任、國家(家鄉(xiāng))認同等方面的重大意義。

    3.2.2 利用學科思維導圖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空間思維和推導能力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簡單、高效、實用性強[7]。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地理思維導圖活動,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形象化、條理化,對于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有明顯提高,并且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學生對地理自然環(huán)境要素和人文現(xiàn)象的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會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繪制地理思維導圖之前,應該找準切入的主題,圍繞中心主題選擇知識節(jié)點,圍繞知識節(jié)點,對教材上的知識點有理、有序地選擇,建立自上而下層級聯(lián)系,同時注意同一層級要素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以七年級下冊“日本”為例,我們可以選取的探究學習的主題是日本人的“危機感”,即“危機的表現(xiàn)——危機的原因——如何解決危機”。

    學生首先通過閱讀教材,找出日本危機感嚴重的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自然災害等)和人文原因(人口、教育、科技、市場、交通等),這是第一層級。第二層級為以上原因的細化:如國土狹小、資源匱乏、水旱災害較為頻繁、多火山、地震等自然原因;人口自然增長率低、勞動力不足,國內市場狹小、經濟對外依賴性大等人文原因。第三層級為日本的優(yōu)勢條件和緩解危機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利用思維導圖(見圖1)指導學生對日本國民“危機感”進行分析,各知識點層層細化,重點突出,融會貫通;知識獲取形式畫面化,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綜合歸納能力、應用能力等均得到顯著提升,人文情懷、理性思維、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加強,同時,社會責任、國際理解等社會參與意識得到提升,并實現(xiàn)技術運用與問題解決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圖1 探究日本國民“危機感”的思維導圖學習過程

    3.2.3 通過“地理小論文”撰寫活動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與邏輯寫作能力

    組織學生撰寫地理論文,從“小”入手,從身邊事、生活事等小問題進行探究?!靶∈虏恍 薄耙孕∫姶蟆?,是地理小論文撰寫的初衷。初中學生還沒有“大能力”去解決大事件,但可以通過一件件“小事”的積累,引導他們逐步關注“大事件”,學會用“大視野”更全面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暑假期間,安排學生進行地理小論文的撰寫活動。如要求學生收看央視拍攝的許多大型紀錄片(如《航拍中國》《遠方的家》等),并且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寫一篇五六百字的感想。學生交上來的小論文不乏精彩之作。如看了《航拍湖南》之后學生寫下的《湖南印象》,語言優(yōu)美,韶山沖、張家界、矮寨、橘子洲頭、中車集團、湘潭鋼鐵集團紛紛出現(xiàn)在學生的筆下,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和感嘆??戳恕渡嗉馍系闹袊?,有學生通過《一碗面(粉)》寫出了我國南方和北方飲食的差異,甚至自己探究出了雙方的自然條件差異對農業(yè)及當?shù)鼐用裆盍晳T的影響。學生的寒假也安排了相應的活動,布置了四項專題。(1)物產、產地與交通運輸專題。要求學生到超市選取四種商品,通過產品說明,查詢生產地區(qū),搜集網上和教材等資料,分析生產基地分布的原因,商品運輸?shù)奖镜氐姆绞胶吐肪€,為什么采取這種方式。通過咨詢營業(yè)員了解該商品的銷售情況,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原因,撰寫成文。(2)地名傳承專題。湘潭市是歷史較為悠久的小城,有許多古老的地名,如“下攝司”“砂子嶺”“泗神廟”“八仙橋”等,布置學生深入當?shù)夭稍L老街坊,參觀老建筑,到圖書館查詢地方志等,撰寫地名的由來。(3)民族風俗與風情專題。要求學生至少收集四種以上的各民族或家鄉(xiāng)的過年習俗,如漢族的貼春聯(lián)守歲、苗族的苗年、滿族的吃團圓餃子接神祭祖等,自行搜集與整理資料,分析不同民族風俗差異的原因。(4)外出旅行游記專題。布置出外旅行的學生撰寫游記,不是簡單地記錄流水賬,而是選擇所見所聞中比較特殊的幾種地理現(xiàn)象進行描述。例如:坐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時,觀察來往車輛,分析哪個省的車牌最多及其原因;分析高速公路兩側山體上的巖層變化及原因;思考山頂上可見到的風力發(fā)電設備的位置及風力發(fā)電的優(yōu)勢和劣勢等。很明顯,教學過程及寒暑假中適當?shù)摹暗乩硇≌撐摹被顒?,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樂學善學、信息意識、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素養(yǎng),同時,這些考察活動本身也能帶給學生人文積淀、健全人格、社會責任與國家認同感,在探究與寫作中培養(yǎng)學生技術運用與問題解決等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yǎng)。

    猜你喜歡
    探究性人文核心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軍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觀天和核心艙
    軍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軍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淺析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教學
    甘肅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0
    高中英語探究性學習的初步實踐
    如何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梅州市| 镇江市| 平昌县| 新竹县| 台东县| 铁岭县| 奈曼旗| 乐安县| 古蔺县| 甘泉县| 浮山县| 铁力市| 宜黄县| 锡林浩特市| 随州市| 崇左市| 蒙山县| 古丈县| 荥阳市| 姜堰市| 高邑县| 紫阳县| 拉萨市| 汉阴县| 天全县| 土默特左旗| 江安县| 宜丰县| 上思县| 泸西县| 丹棱县| 五台县| 漯河市| 彩票| 义马市| 玛纳斯县| 韶关市| 和田市| 定南县| 祥云县| 台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