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昕 汪世存 張依凡倪 明 潘 博 展鳳麟石 琴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PET/CT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1)
皮膚淋巴瘤(cutaneous lymphoma)是皮膚中惡性T或B淋巴細胞增生引起皮膚損害的一種疾病[1]??煞譃槠鸩r只累及皮膚,其他部位均未出現(xiàn)異常的皮膚原發(fā)性淋巴瘤(Primary cutaneous lymphoma,PCL)和淋巴結或其他臟器的原發(fā)淋巴瘤,后病灶進展累及皮膚的繼發(fā)性皮膚淋巴瘤。原發(fā)性皮膚淋巴瘤是結外淋巴瘤最為常見的部位之一,以T細胞為主,占75%~80%[2]。18F-FDG PET/CT應用于淋巴瘤的診斷、分期及療效監(jiān)測已得到廣泛的共識,但對皮膚淋巴瘤的報道及文獻暫時不多,本研究旨在分析皮膚淋巴瘤的18F-FDG PET/CT表現(xiàn)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1 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經(jīng)手術或活檢病理證實,出現(xiàn)皮膚損害,治療前行18F-FDG PET/CT檢查的14例淋巴瘤患者資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年齡15~73歲,中位年齡51.5歲。病理分別類型為:NK/T細胞淋巴瘤5例,外周T細胞淋巴瘤2例,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1例,漸變性大細胞淋巴瘤1例,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3例,套細胞淋巴瘤1例,邊緣B細胞淋巴瘤1例。頭面部、軀干、四肢為皮損主要部位,皮損臨床表現(xiàn):局部腫脹者10例,皮膚表面溫度升高者5例,皮損破潰者4例,皮損伴疼痛者4例,伴瘙癢4例。所有患者資料參見表1。
表1 18F-FDG PET/CT檢查的皮膚淋巴瘤患者資料
續(xù)表1
續(xù)表1
1.2 儀器及方法18F-FDG PET/CT掃描:采用德國Siemens Biography Sensation 16型PET/CT顯像儀。18F-FDG由Siemens Eclipse RD型回旋加速器及正電子放射性藥物合成模塊FDG 1或ALL IN ONE自動合成,放化純度>95%。檢查前患者空腹6h以上,血糖水平達到正常范圍后,靜脈注射18F-FDG 3.7~7.4MBq/kg(0.1~0.2 mCi/kg),安靜休息40min后排空小便,再飲水500mL充盈胃部后行全身顯像,體部掃描范圍從眼眶中部至股骨上段,根據(jù)不同情況雙上肢上舉或下垂放于身體兩側,根據(jù)患者身高一般掃描7~8個床位,2.0min/床位;部分患者行雙下肢掃描,掃描范圍包括整個雙下肢,一般根據(jù)下肢長度掃描6~7床位,1.5min/床位。CT掃描參數(shù)為120kV,100mA,層厚5mm,間隔5mm,螺距1.0。圖像重建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迭代法,重建層厚5mm,PET圖像衰減矯正采用CT掃描數(shù)據(jù)。PET圖像與CT圖像自動生成在Wizard副臺工作站,用Mutislice軟件融合,進行幀對幀圖像對位融合顯示,獲得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的PET、CT圖像及融合圖像。
1.3 圖像分析由2名3年以上主治醫(yī)師分別對圖像分析,意見不一致時由科室討論決定。觀察CT所示皮膚病變的形態(tài)、分布、與鄰近組織的關系以及病灶的FDG代謝情況,同時觀察脾臟、骨骼、淋巴結及其他臟器的受累情況。利用感興趣體積(volumn of interest,VOI)測病變部位的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均以(±s),所有統(tǒng)計學檢驗,均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4例患者皮膚病灶均為多發(fā),主要分布于面部、軀干及四肢皮下,CT上皮損形態(tài)以絮狀、斑片狀、結節(jié)狀、團塊狀為主,其中絮狀者4例,斑片狀11例,結節(jié)狀10例,團塊狀7例。病灶邊界不清者6例,7 例伴有皮膚增厚,所有皮損或皮下結節(jié)均不伴鈣化。所有患者皮損部位均伴有放射性攝取不同程度增高,SUVmax5.47~26.76,平均值 12.72±7.26。(圖1~圖7)
圖1~圖4 男,55歲,NK/T細胞淋巴瘤。圖1~圖2 PET/CT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圖提示全身皮膚多發(fā)斑片狀、結節(jié)狀放射性攝取增高灶,另見鼻咽后壁及上顎結節(jié)狀放射性攝取增高灶。圖3~圖4 橫斷位見全身皮下多發(fā)斑片狀、絮狀軟組織影,部分病灶邊界欠清,部分病灶臨近皮膚明顯增厚,病灶均伴FDG代謝增高,SUVmax12.38。圖5~圖7 男,73歲,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圖5 PET/CT全身最大密度投影圖提示軀干部皮下多發(fā)結節(jié)狀、團塊狀放射性攝取增高灶。圖6~圖7 橫斷位見軀干部皮下多發(fā)結節(jié)狀、團塊狀軟組織影,病灶邊界尚清晰,SUVmax10.10。
除了皮膚病灶外,淋巴結受累的13例,累及順序依次為:腮腺區(qū)、頸部、鎖骨上、腋窩、縱隔及雙肺門、內乳、心膈腳、腹腔、腹膜后、盆腔、腹股溝區(qū)、四肢皮下淋巴結(SUVmax3.36~28.06);脾臟受累的6例,脾臟腫大但放射性攝取未見異常增高的3例,脾腫大伴放射性攝取均勻或不均勻增高的3例(SUVmax5.9~12.4);骨骼受累的7例,全身多發(fā)骨骼結節(jié)狀、團塊狀代謝增高的4例,全身骨骼彌漫性代謝增高的3例(SUVmax6.42~23.92);副鼻竇、口鼻腔受累的5例(SUVmax8.89~21.67);甲狀腺受累2例(SUVmax19.99~24.02);肺部受累5例(SUVmax5.24~21.95);乳腺受累2例(SUV max 3.94~21.48);心包受累2例(SUVmax12.68~14.10);肝臟受累2例(SUVmax4.64~11.84);胰腺受累2例(SUVmax11.30~22.49);胃腸道受累2例(SUVmax11.30~13.15),腎臟受累2例(SUVmax6.17~11.51);腎上腺受累2例(SUVmax5.28~8.39),附件受累1例(SUVmax17.79),睪丸受累1例(SUVmax16.02),胸、腹膜受累6例(SUVmax4.19~25.34)。
皮膚淋巴瘤是以皮膚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惡性淋巴瘤,對于皮膚淋巴瘤的治療,若病灶較局限,則以局部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激素治療等為主,而對于病變分布較廣泛的皮膚淋巴瘤而言,化學藥物治療仍然是首選方法[3-4]。因此準確分期,對確定病變程度、制定治療方案、評估預后至關重要。常規(guī)影像手段對皮膚淋巴瘤的顯示存在一定缺陷,PET/CT實現(xiàn)了CT形態(tài)學及PET功能代謝的融合,將兩種成像技術優(yōu)勢互補,大大提高了診斷的準確度。18F-FDG PET/CT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腫瘤、炎癥、風濕免疫疾病及不明原因發(fā)熱等的臨床實踐[5-7],在淋巴瘤的診斷、分期、療效評價等方面更是獲得了廣泛的共識。
Henninger等[8]的研究顯示,F(xiàn)DG PET對惡性淋巴瘤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4%、91%,而CT為90%和76%。在皮膚淋巴瘤方面,Liu Chang等[9]對39例出現(xiàn)皮膚損害的NK/T細胞淋巴瘤(鼻型)患者的18F-FDG PET/CT顯像結果及傳統(tǒng)分期方法進行了對比,得出18F-FDG PET/CT檢查結果最終的陽性率為96.0%,且18F-FDG PET/CT掃描在檢測皮膚和皮膚外惡性病變方面比傳統(tǒng)分期方法更成功。本組患者無論是皮膚病灶還是除皮膚以外受累淋巴結、臟器病灶檢出率均為100%,與文獻報道體現(xiàn)出了很好的一致性。
戴娜等[10]分析了17例皮膚淋巴瘤患者的PET/CT顯像資料,皮損在CT上表現(xiàn)為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膚或皮下絮狀、片狀或結節(jié)狀軟組織影,部分伴皮膚增厚,皮損邊界多不清晰,均無鈣化。除1例伴漿細胞分化的邊緣區(qū)淋巴瘤表現(xiàn)為部分皮膚結節(jié)FDG代謝增高外,其余患者皮膚病灶均有不同程度FDG代謝增高;華逢春等[11]報道了12例皮膚淋巴瘤患者,未經(jīng)治療組6例患者PET均有陽性病變,但2例患者皮損或皮下結節(jié)無FDG攝取。 本組患者皮膚病灶均為多發(fā),主要為斑片狀、絮狀、結節(jié)狀、團塊狀,邊界欠清晰的病灶形態(tài),以斑片狀及絮狀為主,且此類病灶易造成相鄰皮膚的增厚。所有皮膚病灶均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FDG代謝增高,并未出現(xiàn)FDG代謝不高的皮損,考慮可能與皮膚病變的嚴重程度、皮損深度及范圍、淋巴瘤的病理類型相關。
文獻報道18F-FDG PET/CT對于霍奇金淋巴瘤和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高級別濾泡性淋巴瘤和套細胞淋巴瘤)的檢出率高達98%~100%,而低級別濾泡性淋巴瘤和邊緣區(qū)淋巴瘤檢出率為只有40%~67%[12],Hana Feuerman等[13]研究指出PET/CT檢測大細胞、侵襲性、原發(fā)性皮膚B細胞淋巴瘤皮膚病變的敏感性高,如原發(fā)性皮膚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腿型;但對于惰性、小細胞性,如原發(fā)性皮膚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和原發(fā)性皮膚濾泡中心淋巴瘤,其敏感性較低。本組14例患者中,此種檢出率差異體現(xiàn)得不夠明顯,唯一一例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的患者,皮損及其他淋巴結、臟器病變的SUV值均較高。反倒是一例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多個腫大淋巴結病灶中,僅有部分病灶FDG代謝輕度增高??紤]可能與樣本含量較少,多數(shù)患者均為高級別、侵襲性、大細胞性淋巴瘤,另外低級別及邊緣區(qū)淋巴瘤患者的PET/CT表現(xiàn)可能具有個體差異及少數(shù)特例相關。
因此,對于一些PET/CT敏感性較低的淋巴瘤類型,需要更加具有優(yōu)勢的顯像手段。Sauter等和Hakozaki等[14-15]報道了18F-FDG PET/MRI在皮膚疾病中的應用,18F-FDG PET/MRI顯示了這些皮膚疾病的組織學特征。由此可推斷,在皮膚淋巴瘤患者的檢查中,應用18F-FDG PET/MRI全身檢查對皮膚淋巴瘤應該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其在皮膚淋巴瘤患者中的價值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評估。
總的來說,18F-FDG PET/CT顯像有助于評估皮膚淋巴瘤患者的皮膚、淋巴結、臟器受累及放射性分布情況,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和一定的鑒別診斷價值。本研究亦有不足之處,一是樣本量小,在淋巴瘤各種類型的分布不均衡,二是屬于回顧性研究,今后期待更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