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磊 朱建華 江 松
1.重慶市第九人民醫(yī)院骨科(重慶 400700)
2.重慶平安醫(yī)學影像診斷中心放射科(重慶 400010)
胸腰椎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病,主要是由于間接或直接外力作用下導致胸腰椎骨質(zhì)連續(xù)性破壞[1]。近年來,隨著我國建筑業(yè)、交通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胸腰椎骨折的發(fā)生率明顯增高[2]。胸腰椎骨折患者普遍伴有不同程度PLC情況,部分患者雖然韌帶沒有撕裂,但極易產(chǎn)生撕脫骨折,如果關節(jié)囊以及后側韌帶破壞,則會降低局部穩(wěn)定性[3]。既往研究表明[4],椎體前柱壓縮在40%~50%以上,則會導致關節(jié)囊以及后側韌帶破壞,引發(fā)畸形等情況。PLC是臨床確定胸腰椎骨折手術方案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術前準確的診斷PLC,對于手術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5]。基于此,本文為進一步探究胸腰椎骨折PLC診斷中MRI的應用價值,隨機選定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PLC患者,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定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PLC患者,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項研究。女性38例、男性47例;年齡在22~78歲,平均年齡(50.06±3.14)歲;受傷時間在1~9h,平均時間(5.06±0.11)h;受傷原因:12例壓砸傷、33例高處墜落傷、40例交通傷;BMI(體質(zhì)量指數(shù))是20~26kg/m2,平均BMI(23.16±1.04)kg/m2。
納入標準:均存在明確外傷史;年齡在18周歲以上;具備正常溝通、交流能力;患者以及家屬均已簽署與本項研究有關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病理性骨折、陳舊性骨折者;合并椎體明顯旋轉、脫位者;兩個以上椎體骨折者;退變性或先天性脊柱側凸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處于哺乳以及妊娠期女性;中途從本項研究退出者;近期存在重大手術史者。
1.2 方法X線:采用X線成像儀(型號:DIognost),常規(guī)拍攝胸椎以及腰椎正位片、側位片,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加拍攝雙側位片。MRI:采用荷蘭飛利浦3.0T多源磁共振掃描儀(型號:Achiera-3.0T-TX;產(chǎn)地;荷蘭),采用自旋回波脈沖系列成像,4mm矢狀面層厚,T1加權TME是500/12,T2加權TME是4000/12,詳見圖1~圖3。所有患者檢查操作均由同2名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影像學醫(yī)師完成并作出診斷,對于存在異議的地方,應及時討論。
圖2 矢狀位T2加權成像。
圖3 T2的矢狀位STIR序列。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均以手術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對比X線以及MRI后部韌帶損傷檢出率,對比X線以及MRI診斷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靈敏度為真陽性除以真陽性與假陰性之和;特異度為真陰性除以假陽性與真陰性之和。陽性預測值為真陽性除以真陽性與假陽性之和。陰性預測值為假陰性除以假陰性與真陰性之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以SPSS 26.0 進行統(tǒng)計學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X線以及MRI后部韌帶損傷檢出率85例患者均經(jīng)手術診斷,其中21例小關節(jié)囊損傷,占24.71%(21/85);19例黃韌帶損傷,占22.35%(19/85);25例棘上韌帶損傷,占29.41%(25/85);20例棘間韌帶損傷,占23.53%(20/85)。X線檢出74例、MRI檢出83例。MRI后部韌帶損傷檢出率(97.65%)明顯高于X線(87.06%),P<0.05,見表1。
表1 對比X線以及MRI后部韌帶損傷檢出率[n(%)]
2.2 對比X線以及MRI診斷結果X線診斷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是42.86%、89.47%、95.77%、42.86%。MRI診斷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是100.00%、97.62%、100.00%、33.33%。MRI診斷特異度、靈敏度、陽性預測值均明顯比X線高,P<0.05。MRI陰性預測值與X線比較,P>0.05,詳見表2、表3。
表2 X線診斷結果(例)
表3 MRI診斷結果(例)
在胸腰椎骨折診斷中,早在1963年就有學者提出“PLC”概念,通過多種影像學手段判斷PLC的完整性,確定手術以及治療方案[6]。后方韌帶復合體主要由小關節(jié)囊、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組成,如果脊柱屈曲牽張,最大的抵抗則會集中于椎間盤、相關韌帶的屈曲點,隨著PLC的撕裂,最先從棘上韌帶以及棘間韌帶開始[7-8]。穩(wěn)定型胸腰椎骨折一般經(jīng)過保守治療即可痊愈,但對于不穩(wěn)定型骨折,則需要及早實施手術治療,避免出現(xiàn)繼發(fā)性脊柱畸形或神經(jīng)功能惡化[9]。然而如何判斷胸腰椎骨折患者脊柱穩(wěn)定性成為當前臨床最大的一個爭議,PLC作為一項獨立指標,在評估胸腰椎骨折患者脊柱穩(wěn)定性上逐漸引起臨床的重視與關注,完整的PLC可以準確地反映脊柱、脊髓是否保護良好。
觸診可作為早期PLC損傷的診斷方法,在觸診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棘突間隙顯著增大,可提示PLC遭到嚴重損傷,但觸診僅僅可作為PLC的初步診斷依據(jù),漏診以及誤診的概率較高,例如,對于過度肥胖的患者,由于脊柱骨折的軟組織會發(fā)生腫脹,棘突的觸診難度會增大,故單純觸診診斷PLC的準確性、敏感性以及特異性均較低,且與術中探查結果缺乏相關性。常規(guī)X線以及CT具有方便、便宜、低廉、無創(chuàng)傷等優(yōu)點,雖然可以間接性的評估PLC損傷情況,例如椎板旋轉、骨折、棘突、關節(jié)脫位、棘突間隙增寬、局部后凸畸形等,但與解剖結構的實際情況比較,診斷準確性較低,往往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10-11]。MRI不僅被應用于脊柱疾病診斷中,還可準確地評估脊柱損傷部位、程度等[12]。本研究顯示,MRI后部韌帶損傷檢出率(97.65%)明顯高于X線(87.06%),P<0.05。MRI診斷特異度(100.00%)、靈敏度(97.62%)、陽性預測值(100.00%)均明顯比X線(42.86%、89.47%、95.77%)高,P<0.05。MRI陰性預測值(33.33%)與X線(42.86%)比較,P>0.05。提示MRI在胸腰椎骨折PLC診斷中特異度、靈敏度較高。且MRI檢查價格適中、操作方便、診斷迅速,不會給患者以及家屬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經(jīng)濟負擔,患者接受度相對較高[13]。MRI尤其是在棘間韌帶損傷所致的水腫掃描中,T2以及周圍的脂肪組織均會出現(xiàn)高信號,但T2抑制序列則會減少周圍組織的干擾,進而提高疾病診斷準確性[14-15]。DNA假陽性以及假陰性的結果也存在,例如小關節(jié)囊假陽性,原因是發(fā)生后突骨塊關節(jié)囊時,MRI會表現(xiàn)出高信號,假陰性可能與小關節(jié)切層選擇不合適、無法顯示PLC損傷有關。一般正常的韌帶組織在MRI T2圖像上表現(xiàn)為低信號,一旦出現(xiàn)中斷或持續(xù)性的高信號,則可推斷為韌帶斷裂、損傷。由于韌帶附近的脂肪組織,在MRI T2圖像上也會出現(xiàn)高信號,因此使用T2抑制序列,則可有效避免、解決該類問題,提高了與實際手術探查結果的相關性。對于本研究中假陽性結果的出現(xiàn),考慮與皮下以及棘突雙側的血腫過于嚴重有關,也可能與繼發(fā)性的血腫引發(fā)的相關信號變化有關。出現(xiàn)假陰性的結果,可能與MRI切層不適宜而引起的PLC漏診有關。另外,胸腰椎骨折患者MRI檢查時間如果超過72h,則會導致血腫被充分吸收,進而影響診斷結果。故在MRI檢查過程中,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設置準確的參數(shù),充分認識相關序列信息,才能提高MRI診斷準確性。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研究時限較短、樣本容量較少,對結果的準確性、一般性、普遍性有所影響,故仍舊需要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容量、延長研究時限,為評估MRI在胸腰椎骨折PLC損傷評估中的診斷價值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MRI在診斷胸腰椎骨折PLC中靈敏度以及特異度均較高,采用MRIT2抑制序列可有效的判定PLC損傷情況,進一步提高PLC檢出率,為評估患者病情、治療方案的制定等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作為胸腰椎骨折患者PLC評估、診斷的理想、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