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波 馬 俊 蘭小惠
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醫(yī)院放射科(四川 涼山彝族自治州 615000)
胃腸道間質瘤(GISTa)是消化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既往對其起源、分化、命名、分類等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1]。近年來,隨著細胞免疫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對這一類腫瘤研究的深入,發(fā)現(xiàn)GISTs在組織學上是由梭形細胞、上皮樣細胞、偶或多形性細胞,排列成束狀或彌漫狀圖像[2-3]。故將GISTs定義為具有潛在惡性的間葉源性腫瘤,而術前準確判斷GISTs的良惡性是臨床手術治療方案選擇與制定的關鍵,對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4]。CT檢查是臨床術前鑒別診斷良惡性GISTs的常用影像學方法。但目前有關其CT診斷與病理腫瘤惡性潛能相關性的報道較少見[5]。因此本研究選取了53例GIST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就胃腸道間質瘤CT診斷及與病理腫瘤惡性潛能相關性進行了分析,旨在提高GISTs的診斷水平?,F(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且經(jīng)免疫組織化學或手術病理證實的53例GIST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5.29±7.16)歲。惡性潛能程度:極低11例,低度惡性15例,中度惡性14例,高度惡性13例。
納入標準:年齡18~70歲;臨床資料完整;無CT檢查禁忌證;所有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心力衰竭等嚴重內(nèi)科疾病者;CT圖像質量不佳,影響診斷;過敏體質者;不配合檢查,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檢查儀器:美國CE64層螺旋CT機。檢查前禁食6h,適當充盈腸道,先行CT平掃,確定灌注掃描的靶平面。平掃后進行雙期增強掃描。掃描參數(shù):電壓120kV,管電流200mAs,掃描層厚5mm,層距5mm,重建層厚0.625mm,螺距1.0。增強掃描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靜脈以3.5mL/s 流率注射碘海醇80mL。
1.3 觀察指標CT掃描圖像由2名副主任醫(yī)師或以上職稱的放射科診斷組醫(yī)師在不知病理結果的情況下采用雙盲法進行閱片,詳細觀察分析腫瘤位置、大小、密度、強化方式、有無壞死及淋巴結轉移等影像學特征,獲取統(tǒng)一意見,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通過協(xié)商得出最后結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GISTa的CT征象腫瘤位置:胃28例(52.83%),小腸10例(18.87%),腸系膜或腹膜后各4例(7.55%),結腸6例(11.32%),食管1例(1.89%)。CT平掃可見與胃腸道關系密切的軟組織密度腫塊(見圖1~圖2)。密度均勻或不均勻,38例可見低密度壞死區(qū),密度不均勻,4例可見氣液平面,2例可見點狀鈣化。增強掃描可見腫瘤血供豐富,靜脈期強化高于動脈期(見圖3~圖4)。內(nèi)部囊變壞死區(qū)無明顯強化,呈低密度。本組病例無淋巴結轉移,僅4例可見肝轉移灶。
圖1~圖2 CT平掃示胃體大彎側見一稍低密度腫塊,長徑3.7cm×3.8cm。
圖3~圖4 CT增強掃描示動脈期、靜脈期呈不均勻強化。
2.2 GISTa臨床及CT特征與病理惡性潛能分級相關性極低與低度惡性潛能GISTa病灶直徑多≤5cm,邊緣形態(tài)多不規(guī)則,瘤周脂肪間隙多清晰,潰瘍與壞死較少見,多呈腔內(nèi)生長。增強掃描強化方式以均勻為主,瘤周及瘤內(nèi)血管較多見。GISTa惡性程度與腫瘤大小、瘤周脂肪間隙、增強掃描強化方式及瘤周及瘤內(nèi)有無血管具有一定相關性(P<0.05),與患者年齡、腫瘤形態(tài)、有無潰瘍及壞死及腫瘤生長方式無明顯相關性(P>0.05),詳情見表1。
表1 GISTa臨床及CT特征與病理惡性潛能分級相關性[n (%)]
GISTs為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質卡哈爾(Cajal)細胞的腫瘤,為胃腸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神經(jīng)源性及非淋巴性腫瘤,由梭形及上皮樣細胞組成,具有多向分化潛能[6-7]。好發(fā)于中老年,平均年齡為50~60歲。最常見的癥狀是腹脹和黑便。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常因腫瘤出現(xiàn)壞死、潰破、出血或因為腫塊壓迫產(chǎn)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時才發(fā)現(xiàn)[8]。發(fā)生于消化道外的間質瘤因起病隱匿,臨床癥狀出現(xiàn)晚而一般呈現(xiàn)瘤體較大??砂l(fā)生在從食管至直腸的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胃部最常見,本研究53例患者,52.83%發(fā)生在胃部,其次為小腸,占18.87%,發(fā)生在食管的間質瘤較為少見,腫瘤的發(fā)病位置與李明柳等[9]研究報道一致。根據(jù)腫瘤與胃腸道壁的關系分為腔內(nèi)型、腔外型及胃腸道外型,多以腔外生長為主[10]。
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GISTs常用的輔助方法,其中CT因掃描時間快、具有高空間和密度分辨率及擁有多平面重建技術等優(yōu)勢在臨床上應用廣泛[11]。GISTs經(jīng)CT掃描,平掃可見軟組織密度腫塊,其密度因腫瘤內(nèi)囊變、壞死、出血表現(xiàn)為不均勻,本研究中有38例患者可見低密度壞死區(qū),密度不均勻。增強掃描顯示動脈期呈輕中度不均勻強化,強化程度不等,靜脈期強化高于動脈期。GISTs鈣化相對少見,一般呈散在斑點狀,本研究53例患者僅2例可見點狀鈣化。CT檢查的三維重建技術可從多角度、多方位觀察病變生長方式、周圍結構受侵情況[12]。GISTs最常見的轉移方式為血性轉移,轉移常見部位為肝臟和腹膜,本研究53例患者均未見淋巴結轉移,其中4例發(fā)生肝臟轉移,無腹膜轉移者。
目前患者和臨床醫(yī)生重點關注的問題為腫瘤的良惡性,但由于GISTs生物學特征較為復雜,腫瘤細胞呈多向分化,因此,認為GISTs具有潛在惡性行為,其生物學行為可分為四類,分別為極低、低度、中度、重度惡性潛能,故術前準確評估其惡性程度及生物學行為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價值[13-14]。
蔡伶伶等[15]研究結果顯示,腫瘤大小、囊壁、壞死及增強掃描特點等無法判斷GISTs良惡性,本研究結果顯示GISTa惡性程度與患者年齡、腫瘤形態(tài)、有無潰瘍及壞死及腫瘤生長方式無明顯相關性(P>0.05)。而與腫瘤大小、瘤周脂肪間隙、增強掃描強化方式及瘤周及瘤內(nèi)有無血管具有一定相關性(P<0.05),提示當腫瘤內(nèi)部血管豐富、增強掃描不均勻強化、瘤周脂肪間隙模糊等可提示為GISTa為高度危險性病變。
綜上所述,CT檢查可清晰顯示GISTs的影像學特征,綜合患者臨床資料可對GISTa惡性分級進行準確評判,為臨床治療與評估患者預后提供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