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衛(wèi)平
什么樣的教才是有意義的?如何在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的同時,提升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達成?如何才能在教學中落實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為一名一線教師,這是我在教學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4年3月,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把課程改革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并制定了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把核心素養(yǎng)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2014年9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著手研究開發(fā)“深度學習”教學改進項目,將其作為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落實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及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實踐途徑。
隨著研究的推進、成果的發(fā)布,“深度學習”這一詞語逐漸進入我的視野。什么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yǎng)(理論普及讀本)》一書中,對“深度學習”是這樣描述的: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通過積極的探究實踐,深刻地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并運用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018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出版《中學物理單元教學設計指南》,為推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提出學科單元教學設計?;趩卧慕虒W設計為在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進一步提供了實施的基本框架與模型,并進一步引導教師結構化、整體性地思考課程與教學,落實在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渡虾J兄锌几母锓桨浮泛湍壳耙呀泴嵤┑摹渡虾J谐踔袑W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又對深度學習的評價提供了有效途徑。
通過對深度學習系列文獻學習的不斷深入,我深刻感受到了深度學習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深度學習呢?在實施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高度定位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改進教學過程和轉變教學評價。教師必須能夠清晰地把握本學科對于學生發(fā)展的獨特價值和貢獻,以明確教學的終極目標;必須準確認知本學科的體系結構、學科思想方法、學科大觀念和核心概念,以選擇和確定教學的內容載體;必須熟練掌握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獨特途徑和方法,以確立適宜的教學過程和方法。當然,教師還需要掌握基本的評價方法和手段,以便開展恰當的教學評價,反饋教學效果,進而幫助教師自己解釋和反思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已逐漸開展,深度學習將是教學中的主題,對教師的教育理念及課堂教學有著深刻的影響,價值巨大,意義深遠。教師要真正通過教育幫助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使之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通過以上學習,我在教學中基于課程標準,以發(fā)展學生學科素養(yǎng)為目標,積極開展深度學習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交流。
一、基于學生生活體驗,關注物理概念構建過程
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是物理。把物理的概念教學和生活相結合,學生通過做而學,感悟物理概念的構建過程,真正體會從生活中學習。
以上教版八年級物理第一學期第三章《運動和力》的第三節(jié)《力》第一課時為例。
我在“力的概念”教學中發(fā)現,學生對力的概念學習還停留在死記硬背的低級階段,對于“什么是力”沒有真正理解。我在深入思考后發(fā)現,原因還是在于教師的教法不當。沒有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幫助學生構建力的概念。因此,我在之后的教學中,嘗試從學生感受最深的“人用力”出發(fā),引導學生觀察人對物體用力時,物體發(fā)生的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或形狀的改變,體驗到物體受到力就會有力的作用效果。再通過觀察重物壓海綿、磁鐵吸引鐵球,體會不但人對物體有力的作用,物體對物體也有力的作用,從生活出發(fā)幫助學生感受力,通過大量的實例,逐步形成力的概念(具體教學流程見圖1)。
在概念教學中,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日常生活出發(fā),觀察現象,體驗過程,并逐步轉化為經驗,真正做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二、尊重學生認知事物規(guī)律,關注物理規(guī)律探究過程
學生的學習具有高起點性,即學生無需經歷漫長曲折的事物摸索,就能直接面對人類的認識成果。因此,如果忽視學生認知事物的規(guī)律,直接為學生呈現一個新的概念或規(guī)律,或者僅僅告訴學生他的理解是錯誤的,并不能真正促進其概念發(fā)生轉換。在物理規(guī)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切忌生搬硬套,應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動腦完成物理規(guī)律的探究過程,最終總結歸納出物理規(guī)律。
例如,歐姆定律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電流、電壓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學生研究通過同一個導體的電流與兩端電壓之間的關系。那么,這個規(guī)律的學習的情境如何創(chuàng)設,才能夠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規(guī)律的建立過程中,并能探究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呢?
以上教版九年級物理第一學期第七章《歐姆定律》的第三節(jié)《歐姆定律》第一課時為例。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電流和電壓,大家覺得通過同一個導體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有聯(lián)系嗎?能否談談你們的看法和依據?
(學生討論。)
學生:電流與電壓有聯(lián)系。因為電壓是導體中電荷定向移動的原因。(從電流形成原因角度提出觀點。)
教師:還有其他同學發(fā)表看法嗎?
學生:電流與電壓有聯(lián)系。我之前做測電電流實驗時,電路里連的干電池多,電流就大。
教師:大家都認為電流與電壓有聯(lián)系的,還有同學根據做過的實驗進行了猜想。那么,你們的猜想是否合理呢?你們有辦法進行探究嗎?
…………
學生通過思考,交流,完成實驗設計,并利用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最終利用實驗測得的數據歸納實驗結論。
…………
“學生認識的直接對象并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聯(lián)系進行描述的符號及其符號系統(tǒng)。準確地說是通過符號及符號系統(tǒng)去認識客觀事物。同時,在符號及符號表達的客觀世界之外,人類認識成果的發(fā)現與發(fā)明過程本身,也是學生的認識對象,是學生思考與質疑、批判與評判、分析與推理的對象?!币虼?,在歐姆定律的學習過程中,首先要讓學生在建立規(guī)律的過程中去明了相關概念之間的關系,再經歷探究規(guī)律的形成過程。學生經歷了“猜想——設計實驗——動手實驗——分析數據——歸納結論”這一探究活動,真正動手動腦經歷了這一電學規(guī)律的得出過程,符合學生認識事物規(guī)律的特征,把文字規(guī)律及其蘊含的意義內化為自身的認知,轉化為成長的過程。
三、落實學生綜合知識應用,關注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問題,學習物理知識從而解決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是我們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如果把自己的角色僅僅定位為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一個知識的接收者,學生的深度學習是無法達成的。在信息技術時代,很多知識通過網絡就可以及時獲取,知識獲取的途徑已經有了很多的選擇。如果教師仍然大量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傳授的教學方式,那么他將會被時代所淘汰。
現代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中的合作者、參與者、引導者。在教學中基于問題、基于探究等活動積極開展深度學習,重視學生深層次概念的理解、高階思維的培養(yǎng)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
以九年級電學綜合問題——串聯(lián)電路故障為例。
電學故障題一直是學生解題的難點,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如果反復操練,機械性地重復,只能達成知識的傳授,學生的深層次概念的理解、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高階思維的提升并不能真正有效落實。我反復思考,改進教學設計,最終確定以實驗教學作為深度學習的途徑,突破學生學習的難點。在課堂中引入“用電流表、電壓表檢查串聯(lián)電路中用電器的故障”的實驗,通過實驗,學生既練習了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又掌握了實際生活中的常見故障的判斷。實驗結束后,學生相互交流他們所用的方法。通過交流討論,學生之間撞擊出思想的火花,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調動。
通過“用電流表、電壓表檢查串聯(lián)電路中用電器的故障”這一深層次概念理解的學習,學生圍繞電流、電壓的核心概念、解決故障這一主題,通過實驗組織學生學習,幫助學習提升在真實復雜情境中應用知識的能力。
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中,教師基于學生學習水平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的思考和體驗。在這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先教會學生對問題進行合理簡化,建立起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找出這個物理問題與哪些物理概念、規(guī)律有聯(lián)系,用相應的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有了較好的發(fā)展,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均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四、重視三維目標融合,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達成
初中物理教學的對象是一群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在這個年齡階段他們的個人意識逐漸覺醒,興趣廣泛,愛表現,喜歡標新立異,追求個性,同時渴望同齡人的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融入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的期許,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出不斷的努力。在物理教學中,我積極探索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層面目標有機融合,重視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以上教版九年級物理第一學期《阿基米德原理應用》為例。
《阿基米德原理應用》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以往教學中教師完成教學后,作業(yè)設計過多關注記識類知識,忽視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導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普遍較弱。因此,為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我制定了如圖2所示的教學目標,并設計了與之相匹配的作業(yè)(見圖3)及評價(見圖4)。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重新制定、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融合以及對教學內容的篩選,基于學生學習水平的作業(yè)設計和評價,學生可以在用阿基米德原理計算浮力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升,初步建立構建物理模型的思想,感悟物理知識與生產、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教師關注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從而成達教學目標的落實。學生經歷有指導、有挑戰(zhàn)、高投入、高認知的學習過程,并獲得有意義的學習結果,以任務驅動學生的深度學習促進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
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陪伴者。在實踐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動力有了長足的提升;學生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通過積極的探究實踐,解釋信息、創(chuàng)建模型、解決問題能力不斷提高。教師角色的轉變?yōu)閷W生的深度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成為學生深度學習的促進者。
當然,通過對“深度學習”這一教育理論的不斷學習和實踐的深入,我深深感受到我學習到的僅僅是滄海一粟,仍然有許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秉承“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努力踐行深度學習,落實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教真知,做真人,為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