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隋唐以前、唐宋元明時期入手,通過分析馬形象的特征和繪畫技巧,探索馬形象的演變歷程,馬形象的演變是對藝術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既堅守了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精神,又融入了當時歷史時期的主流價值觀與審美觀,并被賦予了越來越豐富的社會政治內涵與文化價值,從而為當下馬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提出建議。
馬在我國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繪畫中也是重要主題之一,其與中華民族圖騰“龍”并列稱為“龍馬”,如成語“龍馬精神”也一直是中國人民向往的精神,由此可見,馬形象在我國文化中的地位。從文人墨客的文學作品中的馬到徐悲鴻等畫家筆下的馬,馬形象在中國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在繪畫中也是如此。我國歷史上涌現了許多畫馬名家,他們或者是從寫實的角度出發(fā),注重描繪馬的種種形態(tài),或者是由形及神,力求臨摹出馬蘊含的精神,以達到以馬寄情的目的[1]。從古至今,馬一直是繪畫主題之一,并且不同時代的畫家賦予了馬不同的精神文化意蘊,這種意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深化,最終使得馬這一主題繪畫的內涵不斷擴展。
一、各歷史時期美術中的馬形象
(一)隋唐以前的馬形象
馬最早是為了戰(zhàn)爭而引入中原地區(qū),最早的馬形象見于商代的甲骨文,這一時期的馬形象與后來秦代兵馬俑中的馬形象都是具有典型的頭細頸高、四肢修長、胸部飽滿等馬的基本特征。早期的馬因為具有政治的功用,所以形象比較絢麗,如《穆王八駿圖》,這幅關于馬的繪畫描繪了在周朝,當周穆王游歷西方時,國家遭遇危機,穆王聞訊,旋即跳進八匹良駒所拉的馬車,連夜趕回周朝,并打敗了入侵者的畫面。為了紀念此事,他吩咐畫師畫下了他的八匹戰(zhàn)馬,分別為紅色的赤驥、黑色的盜驪、白色的白義、紫色的逾輪、善于登山的山子、黃色的渠黃、紅身黑鬃尾的驊騮、有綠色耳朵的綠耳。這種做法也被后來的帝王效仿,所以此時的馬形象大多具有雄偉的身姿,環(huán)繞著神圣的光輝。
(二)唐代的馬形象
到了唐代,馬的需求量急劇增多,涌現出了許多關于馬的運動,如狩獵、馬球等。在這一歷史時期,也有了正式的馬畫,一種是紀實性質的場景畫,比如在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就可以看到人們放牧、行獵中的馬。另一種畫馬是馬的肖像畫,忽略了場景,在于描繪馬的主要特征,所以這類馬畫主要用于向帝王進貢,且第二種畫馬方式成為了唐朝以后馬繪畫的主要趨勢。如唐太宗受到了《穆王八駿圖》的啟發(fā),他將自己在軍事方面的成就以六匹戰(zhàn)馬雕像的形式加以保存。從留存的石板畫上來看,唐朝的畫家對于馬的身軀進行了細致的描摹,并且與此前的馬形象相比,此時的馬具有了動感,這展現了唐朝馬畫的進步[2]。唐玄宗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善于畫馬的畫家,韓干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位,他筆下的馬具有現實主義的風采,有別于其他畫家著重于呈現馬在奔馳中的肌肉和骨骼形態(tài),韓干則著眼于怎樣真實描摹出一匹馬所具有的獨特的外貌、姿態(tài)以及性格,所以他筆下的馬具有著粗糙而挺立的鬃毛,也有抬起的前蹄以及緊繃的肌肉。所以,唐朝時期的畫馬技法與唐以前的技法有著質的區(qū)別,技法也更成熟,紛紛被后代效仿、傳承和再創(chuàng)造。
(三)宋朝的馬形象
盛唐之后,以馬形象創(chuàng)作的雕塑等作品不再擁有很高的熱度,但是,韓干等人的畫風、筆法的紙本繪畫馬卻得以流傳并得以發(fā)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宋朝以儒立國,這種右文政策也影響了藝術界,表現在繪畫上是更多的畫家選擇了哲思的繪畫方法。如收藏于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的《人馬圖》為北宋畫家郝澄所作,在這幅畫里,一名馬倌正用手里的干草引誘一匹馬,眼前的馬小心翼翼,雖然很想吃掉馬倌遞過來的草,但是姿態(tài)十分猶疑,此時的馬形象具有了心理活動。
談起宋朝的馬畫,不得不提李公麟,其大力發(fā)展白描技法,賦予了馬形象人文意趣。他畫馬首先從臨摹韓干之的畫作開始,他不限于臨摹,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之后,他開始對傳統(tǒng)技法進行再創(chuàng)造,在畫馬的過程中通過單線的粗細虛實以及曲直濃淡等來取代傳統(tǒng)的色彩和陰影,在其代表作《五馬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特點。所以,宋代時期的馬形象不僅是唐朝的傳承,更是對唐朝馬形象的突破,讓馬形象成為藝術形象中必不可少的形象。
(四)元朝馬形象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其由蒙古族建立,歷時九十八年。在這近百年的歷史里,中國文人經歷了歷朝文人們沒有經歷過的痛楚。由于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此時的漢民族文人失去了政治價值,他們開始選擇逃避現實社會,轉而通過詩詞書畫來抒發(fā)內心的痛楚。在這一時期,漢民族的文人們急于抒發(fā)內心情感,又不敢大膽表述,在這一矛盾的沖突下,善作畫者選擇用馬這一蒙古人所熟悉的主題來傳達政治社會信息,由此也帶來了馬畫的進一步發(fā)展。
(五)明朝的馬畫
元朝沒落之后,明朝政權建立了,在新的歷史時期,畫院重新建立了起來,唐宋繪畫傳統(tǒng)也得到了復興。明朝復興了唐宋諸多傳統(tǒng)主題和繪畫技法,用于傳達社會政治思想。這一時期的帝王也十分喜愛馬畫,喜歡通過記錄戰(zhàn)馬的形象來張揚英勇的精神。如永樂皇帝首推“龍馬”形象,其后宣德皇帝延續(xù)了永樂皇帝的做法,并親手畫了數張馬畫。這一時期也涌現了許多畫家,如商喜的《明宣宗行樂圖》,在這幅畫里,明宣宗朱瞻基騎著白色駿馬,這匹馬細節(jié)一絲不茍,馬匹樣貌和姿態(tài)千般變幻,展現出了他畫馬的非凡技藝。
整體上看,明朝的馬形象都是對明朝官方的頌揚,有的是對皇帝的頌揚,有的是對監(jiān)察官員、太守等的頌揚。為了區(qū)分馬畫不同的功用,這一時期的馬畫中的符號性語匯變得更加的復雜,而且不約而同地認為不同的主題專門對應不同官員的履任。這一時期的馬形象不再是表面的多彩變化的馬,而是通過畫家的藝術技巧具有了社會內涵。
二、馬形象傳播演變給藝術形象再創(chuàng)造的啟示
(一)馬形象再創(chuàng)造所堅守的美術精神
中華繪畫歷史上留下的馬形象各有不同,無論是溫順健壯的馬還是瘦弱倔強的馬,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馬的形象表現了畫家們在不同創(chuàng)作時期的思想變遷,表達畫家對時事的意見、對理想的表達和對不向苦難低頭的英雄的歌頌。作為中國繪畫歷史上獨特的主題,對歷史諸多馬形象進行細致分析后,我們可以看出,無論馬形象如何改變,其始終堅守著一種美術精神,其核心藝術觀念是保持著對人的生存、人的命運的高度關注,這正是其形象最可貴的價值,也是不同時代的人們始終喜歡將馬作為繪畫主題的原因所在。
馬形象經過每一個歷史時期畫家的獨特賦予,與每一時代的人們情感需求相吻合,因而,從古至今,馬形象一直活躍于畫家筆下,而其被賦予的精神也一直影響著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今,馬形象依然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畫家們依然在通過馬形象傳遞著積極的正能量,如弘揚公正、法治、奉獻、不服輸等文化精神。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藝術家的任務就是給這些不同的風格的情感賦予不同的形式,每一時代的文化創(chuàng)造是與時代的情感相吻合的[3]。
(二)基于馬形象的再創(chuàng)作方法思考
中國歷代馬形象創(chuàng)作中,無論是線條的運用,還是色彩的搭配,亦或是其中賦予的文化精神,都是歷史時期下人們對當時生活狀態(tài)進行高度提煉和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歷史的記憶與痕跡,其所蘊含的內涵需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去思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借鑒與升華,這才是對馬形象創(chuàng)作藝術的繼承與發(fā)揚。
首先是繼承。中國歷史上馬形象創(chuàng)造或者精美或者深刻或者想象豐富,為探尋馬形象的真諦,我們可以選擇經典的畫作進行臨摹,進行還原,這樣能夠近距離與古代的馬形象親密接觸,這也是當代美術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采用還原的方式,我們可以將古代的馬形象進行廣泛的傳播,這樣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4]。
其次是改進。雖然中國的馬形象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已經形成了積極、正義等審美情趣,在演變的過程中,馬形象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不斷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畫家們不斷求同存異的過程,但今天我們需要找到馬形象與現代繪畫創(chuàng)作形式、內容的最佳契合點,經過不斷的改進,讓馬呈現出符合這個時代的美感。
三、總結
中國馬畫具有悠久歷史,其風格、內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發(fā)生變化。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淀,馬形象在中國美術史中的地位得以確立。無論是頌揚皇家政績還是展現君臣依賴的關系,馬形象始終承擔著社會意義,具有社會政治內涵。在新時期,美術創(chuàng)作者們面對新形勢,要重新認識馬形象,從重視對表象的單純摹寫轉向更深層的精神挖掘,不斷拓展美術語言的表現形式,讓馬這個主題在中國繪畫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張建國.文人畫馬的形象變遷及文化意蘊啟示:以任仁發(fā)的文人精神和繪畫風格為例[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0(7):24-25.
[2]張悅.中國古代鞍馬繪畫的三個高峰[J].美與時代(中),2020(5):103-104.
[3]張堅.德意志“歷史主義”與形式的“藝術史科學”[J].文藝研究,2007(12):127-137.
[4]田道敏.歷代中國畫中馬的形象變遷及文化啟示[J].蘭臺世界,2013(12):107-108.
作者簡介:程俊杰(1996-),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研究生,現就讀于北京語言大學,研究方向:中國畫、當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