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 何正玲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家天下”倫理觀;血緣羈絆;民族符號
中圖分類號:G122;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2)01 — 0012 — 04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準確把握和全面貫徹我們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充分說明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法寶。
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的第一步就是要從概念上對其釋義,先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什么,再對倫理認同加以理解,最后挖掘從倫理認同這個視角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真正內涵。
為了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可以同歷史上研究過共同體思想的哲學家們進行比較研究,來發(fā)掘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真正含義。在共同體思想發(fā)展史上曾出現(xiàn)過許多璀璨的哲學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柏拉圖、黑格爾和馬克思,下面通過對這三位哲學家的共同體思想與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比較研究。
首先是柏拉圖的城邦共同體思想,柏拉圖在其著作《理想國》中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出了他對于城邦共同體的理解。正義是作為城邦共同體的基石,這種正義的存在是為了讓城邦內的成員各安其職,一起為城邦的和諧與發(fā)展做出貢獻。同時柏拉圖也把城邦中的人分成三個階級,分別是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家、受哲學家指揮的管理階級的軍人以及被哲學家所統(tǒng)治的社會大眾,哲學家擁有著高尚的道德且有統(tǒng)治城邦的能力,軍人則是維護城邦的安全問題,社會大眾則是負責主要的勞動生產,這三個階級各司其職共同構成了整個城邦共同體。這種社會模式是柏拉圖所構想出來的而且并未經過實踐的檢驗,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但在另一方面他對城邦建構時出現(xiàn)了違背社會倫理方面的問題,柏拉圖在思考公有制的過程中,將婦女和兒童的歸于社會公有,間接剝奪了婦女和兒童的自由意志。而中華民族共同體顯然是不同于柏拉圖共同體的社會主張的,其構建過程不會出現(xiàn)有違社會倫理方面的問題,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以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為出發(fā)點,而不是以個人的烏托邦式的構想進行建構。
其次是黑格爾的共同體思想,他是德國古典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關于共同體方面的思想十分豐富。黑格爾對共同體闡述主要是三個方面,即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這三個部分也是黑格爾“倫理實體”范疇運動的場所,黑格爾認為倫理一開始產生于家庭、到了市民社會這個階段,倫理就被分化,而國家則是倫理再次回歸的地方。在黑格爾的家庭中,倫理精神是最為強盛的,因為黑格爾認為家庭是以愛為聯(lián)結的個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天然的倫理性。隨后黑格爾又提出了市民社會,市民社會在黑格爾那里是私人利益的戰(zhàn)場,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地方,而個體之間的聯(lián)系則是以“需求的體系”為出發(fā)點,他人在個體面前則是一種獲得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在介于天然的倫理家庭和政治國家之間的市民社會,黑格爾認為從家庭中的倫理精神已經被分化,最后又統(tǒng)一于政治國家。因為政治國家是以“普遍性”為目標,將抽象的普遍性借助于國家這一機器而得到實現(xiàn),但在以資本主義為背景的政治國家下尋求普遍利益是具有虛幻性的特征,而黑格爾借助于政治國家是為了調和“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二元對立。很明顯中華民族共同體并不同于黑格爾的政治國家借以虛幻的共同體來保障特殊利益,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多的是為了各民族的利益,從各民族利益出發(fā)實現(xiàn)共同利益,顯然不是黑格爾市民社會下的以需要為目的,以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共同體,而是以各民族之間的共同發(fā)展為出發(fā)點。而在黑格爾的家庭倫理實體中卻有其可取之處,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保留了類似于黑格爾家庭里的倫理性,各民族相親相愛,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和諧相處。
最后是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把共同體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自然共同體階段、虛幻共同體階段和真正的共同體階段。自然共同體階段是以血緣和土地為紐帶所建立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從一開始就是由于人類因為自身生產工具的薄弱對抗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人就以群居的形式來一起對抗外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虛幻的共同體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人與人之間關系以抽象的貨幣維系,政治國家以法的契約的形式來保證“普遍利益”的實現(xiàn),然而這種普遍利益具有虛幻性,但是從本質上來看,法的作用則是用來保護少數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到了真正的共同體階段,消滅了私有制和舊式分工的社會下,共同體是以自由人的聯(lián)合而組成,這種共同體使得人能夠得到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因此真正的共同體亦被稱作自由人聯(lián)合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正是邁向馬克思真正共同體的階段性一步,只有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慢慢推進,才會有可能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最終的目標,即真正的共同體。
在倫理認同的倫理方面的釋義,中西方對于倫理的含義有著不同的解釋。在中國,《尚書》《易經》中就對“倫”有所記載,在這些著作中給予了“倫”以普遍的定義,表示類、順序、秩序等,理則表示道理、條理等意思。最先出現(xiàn)倫理二字同用的是在秦漢之際的《禮記 樂記》中:“樂者,通倫理者也。”這里的倫則表示人倫的關系,帶有血緣的關系,倫理就表示人倫關系所遵循的規(guī)矩。在中國的倫理學發(fā)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則是孔子的儒家倫理思想,孔子把仁愛作為他的倫理思想核心,這種仁愛思想被后繼者子夏、韓愈、張載所發(fā)展,擴展到了超階級和跨民族之愛。除此之外,儒家倫理思想還強調道德情操的修養(yǎng),認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理應具備著艱苦磨煉的意志,并且應當浩氣長存。
在西方,倫理學表示風俗、習慣、性格等意義,最先定義倫理概念的是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他將倫理先以形容詞的形式定義即ετηκσδζ,在他的語境中表示“倫理的”“德行的”的意思,后來又構造出新的倫理詞匯ετηκε,來表示倫理學的意思。西方倫理學發(fā)展史中最著名的倫理學就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思想,是古希臘的最高成就,他認為善是驅使人類活動的最終目的,在他那里善是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最崇高的手段,同時為善的另一方面就是愛善,愛一個有德性的朋友就是實現(xiàn)了另一個自我。
綜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是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倫理認同的統(tǒng)一,中華民族共同體就其本身而言,就含有倫理的內涵,一開始的中華民族就以部落聚居的形式融合在了一起,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同時擁有著歷史血緣上面的羈絆,也有著地域方面的互相往來,而在這種部落里蘊含的倫理精神伴隨著五千多年的中華民族一直延續(xù)至今,倫理認同經過歷史的見證使其充分與歷史因素相融合。倫理認同作為一種現(xiàn)實的力量借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實現(xiàn),自古以來這種力量就存在于中華大地所孕育的各民族之中。
倫理認同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機制的一個方面,它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之所以成為可能,主要是因為它符合了歷史發(fā)展趨勢,適應了歷史發(fā)展潮流。在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即使在這種危難時期中華民族內在的倫理并未失去。正是因為有這種倫理精神的支撐,使得中華民族面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的壓迫沒有選擇放棄,而是努力尋求救國之道。到了抗戰(zhàn)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性表現(xiàn)得最為突出,因為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生活了千年甚至更長時間,都同樣認可著五千多年前共同的先祖,各民族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互相往來甚至融為一體,他們不僅有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之情,而且也擁有著歷史血緣關系上的羈絆力量,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華民族再次團結起來,形成了偉大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離不開中華民族對于自身倫理的認同,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個體對于中華民族深深的歸屬感在面對外部強有力壓迫的時候凝聚了起來。通過以深層次的倫理而結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強大的力量,這是跨越了階級的力量,在面臨共同的侵略勢力時,中華民族共同的利益成為了各階級的聯(lián)合在一起的紐帶,中華民族所生存的地方就是倫理的誕生地,通過趕走侵略自己民族的敵人,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共同的土地之上。到了改革開放以后,處在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里,各民族并沒有因為安逸的生活而忘記了這種歷史血緣的羈絆,他們無論何時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時時刻刻都做好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準備。在世界市場和全球化的大勢下,更要強調倫理認同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性,因為只有這樣各民族在面臨困難和危險時,才能聚成一團守護好大家共同的利益。
中國自古代開始就是家、國、天下同構,從“家天下”上就可以看出,在家為孝子,出門則為忠誠,這時候家庭的原始倫理精神被延伸到了以政治架構起來的國家方面以及以人際關系的社會方面。但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出現(xiàn),人們開始了現(xiàn)代化的生活模式,工作占據了個體的絕大部分時間,那么個體在家里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接觸家庭的倫理感覺也變得越來越淡薄,“家天下”的倫理觀念被逐漸淡化。而當下如果以倫理認同來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態(tài),使得每個人心中都認同并且都處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之下時,那么“家天下”的倫理精神在社會層面和國家層面都得到了復歸,這種復歸使得倫理精神不同于家庭的倫理性,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主要紐帶所建立起來的倫理精神。在國家和社會層面的倫理性則擺脫了血緣的紐帶,而以超越家庭中原始倫理性關系即新的倫理精神所替代,這便是復歸的倫理精神——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亦是“家天下”倫理觀念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相較于西歐來看,因土壤不同所蘊育的倫理精神其發(fā)展走向也各不相同,西歐的國家倫理性具有虛幻的一面,黑格爾把國家當成了倫理實體想借此實現(xiàn)大眾利益的普遍性,黑格爾的這種方法是不可行的,他忽視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為西歐的倫理精神在市民社會中就已經失去了存活的空間,再想借助于國家這個倫理實體來實現(xiàn)倫理精神那是絕不可能的。中國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自始至終都存在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倫理實體之中,因此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是有其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的。
人的交往一般可以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人與自然的交往,人無時無刻不與自然發(fā)生交互,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薄?〕因此人是離不開自然的,人從原始時期就與自然開始密切接觸,在自然中獲取生活必需品,這也表現(xiàn)出交往的自然屬性。另一類是人與社會的交往,人無法孤立的存在,必須借助于對象性才能確證自己的存在,所以人的活動是在社會中的對象性活動,這種活動離不開社會和人。馬克思也指出,“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顒雍拖硎埽瑹o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3〕。這便表現(xiàn)出了交往的社會屬性;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到了市民社會階段的交往,則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交往形式,這種交往突出了利益的主導性,人與人的交往變成了以自身需要為目的交往,當把別人作為工具人實現(xiàn)自身目的的同時,自身也在被物化,自身同樣成為了他人的工具。只要存在著私有制的生產方式,那么就會出現(xiàn)市民社會下的交往異化現(xiàn)象。中華民族共同體成為了破解這種現(xiàn)象的有效路徑之一,這時候倫理認同就成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重要方面。在以倫理認同所建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下的交往形式出現(xiàn)了不同于市民社會下的交往,這種交往內部以倫理精神為支撐,各民族的交往不再是以利益為目的,而是以建立在民族符號的認同之上進行互相的交往。民族符號是作為中華民族區(qū)別于其他國家的象征,是表示“我”與“他”的區(qū)別,隨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民族符號出現(xiàn)了多樣性,如存在于飲食、傳統(tǒng)節(jié)日、書法繪畫、圖騰、宗教、傳說等等方面。而最為突出的民族符號則是中國的春節(jié)和龍圖騰,中國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預示著中華民族將要迎接新的一年,這時候是各民族家庭團聚的日子,全國各民族一起度過春節(jié)。而龍圖騰作為中華民族古老圖騰象征著強大和吉祥,同時也寄托于中華民族美的期望,把子孫后代稱之為“龍的子孫”或是“龍的傳人”,這是中華民族在國際上最突出的民族符號。因此用倫理認同喚醒內在的民族符號就顯得格外關鍵,這樣交往就出現(xiàn)了不同于市民社會的新的交往形式,既促進了各民族的團結友愛,同時也推動了各民族的共同發(fā)展。
要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的實現(xiàn),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際環(huán)境所帶來的的負面思潮,因為只有在正確的思潮環(huán)境下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霸诋斍八枷胍庾R多元多樣多變、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封建落后的官本位等各種錯誤價值觀粉墨登場,造成了人們精神世界的困惑與混亂?!薄?〕享樂主義作為一種扭曲的價值觀是不利于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機制,擁有著享樂主義的人,大部分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顧及其他人的真實感受,更不用談尊重其他人的權益了,他們把自身快樂作為人的行動指南,一切以快樂為出發(fā)點,凡是給他們帶來痛苦的事,讓他們感到艱難的事,一概都不會去做。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的,其中的困難必定是有的,因此對于享樂主義者們來說,完成如此艱巨的任務更是不可能的。拜金主義同樣也是這個時代特有的負面思潮之一,拜金主義把金錢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其作為衡量是非標準的原則,他們的眼中同樣沒有共同利益可言,自私成為了他們的主要特征。而民族主義則是一把雙刃劍,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積極的地方在于民族主義有利于加深民族認同感,使得中華民族面臨列強侵略時候,激發(fā)民族獨立意識,聚集民族力量共同抗擊侵略者。消極的方面在于如果民族主義被過度發(fā)揮就會造成民族分裂和民族擴張甚至衍變成民粹主義,當民族主義打著以利為導向去侵犯他國的時候必然就會造成民族的內部分裂,不利于各民族的緊密團結。因此民族情緒的理性化應該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不能被過度夸大和發(fā)揮。只有謹防這些負面社會思潮的影響,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國際環(huán)境才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落到實處。
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的實現(xiàn)有著巨大的意義,它是朝著共產主義目標運動的一個過程,絕不能以虛幻和抽象的倫理思想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更不能讓負面的社會思潮滯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而應該由現(xiàn)實的和真正可行的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來作為行動指南。馬克思倫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同于康德的“道德二律背反”也不是黑格爾的理念辯證法,而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是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的,深刻反映了社會道德現(xiàn)象的本質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是廣大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武器,同時追求美好生活也是推動中華民族倫理認同的出發(fā)點。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突出特點就是實踐性,是知行合一的體現(xiàn),這就要求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同樣需要這種科學的實踐精神,深入到各民族內部通過與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的歷史斗爭,不斷論證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的正確性。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價值目標是為人民謀取利益,這樣就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只有得到人民認可的思想才能真正能夠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武器。中華民族的共同體倫理認同也應如此,把各族人民的價值利益作為推動中華民族倫理認同前行的價值目標,這樣各族人民才能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
總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學界也需要重視對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不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倫理認同添磚加瓦,早日形成成熟的體系。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8-2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6.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3.
〔4〕黃明理.深刻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J〕.群眾,2014,(05):8-9.
〔責任編輯:侯慶?!?/p>
收稿日期:2022 — 01 — 06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2021年度科學研究經費項目(編號LJKR0226);遼寧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專項(編號M21sz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