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強
摘要:印度尼西亞2021年政局平穩(wěn),佐科內閣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多措并舉促進經濟復蘇,推動結構改革和經濟轉型。全年多項經濟指標表現(xiàn)好于預期。外交上,堅持獨立自主原則,務實維護其現(xiàn)實利益并尋求在地區(qū)和國際事務中提升影響力。
關鍵詞:印度尼西亞;2021—2022年;回顧;展望
[中圖分類號] D734.2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文章編號] 1003-2479(2022)01-074-07
Indonesia: Review of 2021 and Prospect of 2022
YANG Xiaoqiang
Abstract: Indonesia's political situation was stable during 2021. While fight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Jokowi's Cabinet has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promote economic recovery and structural reform as well 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 number of economic indicators throughout the year performed better than expected. In terms of diplomacy, Indonesia adheres to "free and active" principle in order to protect its practical interests and seek to enhance its influence in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Key Words: Indonesia; 2021-2022; Review; Prospect
在COVID-19疫情仍然蔓延全球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亞2021年政治和社會運行穩(wěn)定有序,經濟發(fā)展呈現(xiàn)新的生機。
一、政治與社會形勢
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佐科的支持陣營擴容,施政牽制少。隨著國民使命黨的加入,民主斗爭黨牽頭的執(zhí)政聯(lián)盟再次擴容,國會9個政黨派系中有7個屬執(zhí)政聯(lián)盟之列,占了國會議席的82%。另外兩個小黨——繁榮公正黨和國民民主黨影響力有限:繁榮公正黨自稱立場定位是“不干擾總統(tǒng)施政”;國民民主黨內部則因黨主席之爭陷入分裂、自顧不暇。印度尼西亞多黨政治進入一個執(zhí)政集團的反對力量極弱而多方協(xié)商共治特點突出的時期。在這種權力格局下,平衡聯(lián)盟內部利益、維護黨際關系和諧至關重要。佐科第1個任期內僅設3個副部長,現(xiàn)內閣副部長職位數已增加至15個,盟友利益是這種增長背后的驅動因素之一。來自反對黨的羈絆更少,加之本屆總統(tǒng)任期結束后按規(guī)定不能再參選,佐科施政的后顧之憂進一步減輕。
在疫情的起伏和持續(xù)中,本屆內閣積累了防控疫情經驗。國民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截至2022年1月初,接受疫苗注射人次達1.66億,僅次于中國、印度和美國。印度尼西亞將不同級別的社交限制喻為“踩剎車”,經濟刺激政策則是“踩油門”,二者動態(tài)輪換,避免了“一刀切”措施損害社會經濟發(fā)展活力。COVID-19確診病例數經歷年中的高峰后,從最高每天5萬人減少至年末的日均百余例,這與仍在疫情中苦苦掙扎的一些東南亞鄰國一時形成鮮明對比。盡管奧密克戎變異株病毒給未來增加了不確定性,但印度尼西亞政府官員和智庫學者大多判斷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印度尼西亞政府一手抓抗疫,一手推進各項建設規(guī)劃的落實。全年3次集中調整財政支出安排,包括采取削減政府一般性開支和停發(fā)公務員假日補貼等非常規(guī)舉措,在保障弱勢群體基本權利及提高勞動力素質方面的支出則有較大輻度增長,貧困率得以重回個位數,失業(yè)率亦有所降低。雄心勃勃的遷都進程未因疫情而止步,位于東加里曼丹的新首都核心建筑設計圖已獲批準,中央政府辦公大樓和總統(tǒng)府計劃于2022年開建,新首都建設和搬遷的浩大工程即將邁出實質性步伐。知名民調機構2021年11月數據顯示,72%的民眾表示滿意,且滿意度自下半年以來持續(xù)攀升。但反對的聲音始終存在,一些工會組織不滿《創(chuàng)造就業(yè)綜合法案》的部分條款,以損害勞工利益為由組織了數次示威游行,要求撤銷該法。
印度尼西亞國會出臺數部重要法案。國會的立法效率仍受社會詬病, 2021年原計劃重點審結37部法律,最終只完成7部。其中,《巴布亞特別自治法》修正案增加中央政府向巴布亞撥付建設資金的義務,并顯著提升巴布亞人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方面的自治權,旨在進一步調適中央政府與這個特別自治區(qū)的關系,避免分裂傾向擴延?!抖悇辗ㄒ?guī)調整法案》一方面提高個人所得稅免稅額,另一方面規(guī)定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企業(yè)所得稅和增值稅稅率,預計將有助于改善營商環(huán)境,對吸引外資將產生正向影響。
2021年還是下屆大選競爭的起步之年,各派政治勢力紛紛開始瞄準2024年的“大洗牌”布局,政壇溫度隨下屆大選的逐步臨近而升高。形勢熱點之一是選舉門檻問題。根據2017年《大選法》,占國會席位20%以上或在上一屆大選中得票率超過25%的政黨方有資格推舉總統(tǒng)候選人。國民使命黨、繁榮公正黨和國民民主黨等出于獨立推舉參選人的目的,要求降低甚至取消選舉門檻。印度尼西亞國會最終放棄修訂《大選法》,但2024年選舉門檻高度仍有變數。熱點之二是對下一屆總統(tǒng)候選人及其支持率的預測?,F(xiàn)任國防部部長普拉博沃已經連續(xù)參加數屆總統(tǒng)選舉,幾乎可以肯定仍將參選且勝選可能性最大。中爪哇省省長甘賈爾、雅加達特區(qū)省長阿尼斯和西爪哇省省長里德宛等也是下一屆總統(tǒng)的熱門人選。在即將到來的激烈的選舉競爭中,派系競合將充滿變數,各黨內部團結也面臨考驗。
社會層面,伊斯蘭強硬派轉入低調,恐怖組織仍構成一定威脅。激進組織“伊斯蘭捍衛(wèi)者陣線”(FPI)被取締后,領導人齊耶克因散布謠言、煽動騷亂被判處4年有期徒刑,前任秘書長穆納爾曼卷入恐怖主義活動被捕。其余骨干成員或匯聚于新團體“伊斯蘭兄弟陣線”(縮寫同為FPI),或轉投其他伊斯蘭社會組織,言行總體比較低調。疫情下印度尼西亞政府對集會活動的嚴厲管控也是“212兄弟會”等強硬組織難以“有所作為”的重要原因??植婪肿悠髨D利用疫情作亂,2021年共有370名涉恐分子在警方的“預防性抓捕行動”中落網,相較于2020年的232人人數增加明顯;實際發(fā)生的恐怖主義案件為6起,少于2020年的13起①。反恐怖斗爭的標志性事件之一是印度尼西亞軍警擊斃了“東印度尼西亞圣戰(zhàn)士”頭目及數名隨從,使這個臭名昭著的恐怖主義武裝團伙基本癱瘓??植乐髁x勢力順勢而變,出現(xiàn)“伊斯蘭祈禱團”向國家機關和社會組織滲透,恐怖分子通過加密貨幣獲取資助、放棄網絡渠道轉而注重線下勾聯(lián)等新的傾向。
二、經濟發(fā)展①
2021年,全球多數國家經濟有所好轉但復蘇速度不一,供應鏈危機、通脹危機及能源危機在不同程度上對各國形成考驗。印度尼西亞設法擺脫疫情制約,激發(fā)經濟內生修復動能,宏觀經濟得以承接2020年年末的復蘇勢頭,加速走出衰退泥潭。
(一)財政與貨幣政策
印度尼西亞政府2021年財政政策的兩個關鍵詞是“經濟恢復”和“結構改革”?!皣医洕鷱吞K計劃”年度預算同比增長且在年中追加,達到744.77萬億印尼盾。預算資金主要聚焦衛(wèi)生、社會保障及產業(yè)激勵三大領域。促進產業(yè)發(fā)展的措施一是減稅降費。衛(wèi)生、教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宿等多個行業(yè)得到重點扶持,相關企業(yè)和員工獲所得稅減免及增值稅退稅。二是給予中小微企業(yè)針對性的補助。結構改革涉及面廣,包括投資法規(guī)、財稅體制、互聯(lián)互通、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能源利用等,目的是夯實基礎、增強后勁,提高印度尼西亞經濟的競爭力。為確保財政收入下滑預期下的防疫和經濟建設支出,早在2020年年初,印度尼西亞便通過立法,允許此后3年內財政赤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
印度尼西亞“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委員會”和中央銀行推出偏寬松的貨幣政策。經過2020年以來的6次下調,印度尼西亞中央銀行7天逆回購利率已達歷史低點。印度尼西亞中央銀行還通過三重干預措施,即現(xiàn)貨市場、外匯衍生品對沖交易及在二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以穩(wěn)定印尼盾匯率,同時,動用量化寬松這一非常規(guī)政策工具以減輕政府融資壓力并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二)主要經濟指標
印度尼西亞經濟2021年第1季度增長率為負值,第2季度回正且增速同比達到7.07%。隨后德爾塔變種毒株不期而至,疫情復燃,迫使印度尼西亞以爪哇島和巴厘島等地為重點實施最高級別的社交管制措施,包括將超市、餐館和電影院等人流限制在正常時期的50%以內,規(guī)定群體聚集不得超過50人等,實體經濟增長勢頭在第2季度受到抑制。第4季度疫情顯著緩和,印度尼西亞政府甚至取消了圣誕節(jié)和元旦假期的社交管制計劃,經濟重新回升。2021年,印度尼西亞全年經濟增長率為3.69%。區(qū)域橫向比較來看,蘇拉威西、馬魯古和巴布亞地區(qū)經濟增速居前列;爪哇、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次之;倚重旅游業(yè)的巴厘最低。從行業(yè)看,制造、建筑、批發(fā)零售和通信業(yè)等出現(xiàn)較快增長;賓館和餐飲服務、運輸和倉儲業(yè)大幅回升。
通貨膨脹維持在低位,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上漲1.87%, 充分反映出印度尼西亞市場供應充足及政府確保物價平穩(wěn)的措施有效,另一方面則表明消費仍受一定抑制。印度尼西亞民間消費增長率明顯低于疫情之前年均5%以上的增幅水平, 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有所下降。但是, 消費者信心指數已強勁復蘇, 部分商品的銷售增幅亮眼, 如機動車銷售在年中迎來拐點, 全年銷量同比增長了67%。
印度尼西亞全年資本形成總額為901萬億印尼盾,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2020年大致相同(詳見表1),內外資比重相當。外資較多流入住房、工業(yè)區(qū)、寫字樓開發(fā),以及交通、倉儲、電信、五金和采礦等行業(yè)。投資額總體增長的同時有兩個明顯特點:其一,爪哇島因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優(yōu)勢,一直以來最受資本青睞,但經政府多年以項目和政策引導,向外島流動的資本不斷增加;其二,服務業(yè)對資本的吸引力仍超過工業(yè)。自2016年以來,服務業(yè)就是資本集中匯聚的行業(yè),2021年,實際投資在總額中占比49%。印度尼西亞一些學者擔心,這或將推動工業(yè)基礎尚不牢固的國民經濟倉促轉型,并不利于長遠發(fā)展。
對外貿易方面,全球特別是主要經濟體對棕櫚油、煤炭、咖啡、可可、錫、鎳和鋁的需求回彈,帶動大宗商品價格同比、環(huán)比均有所上升,印度尼西亞作為上述大宗商品的重要來源國交出亮眼的出口成績單。全年出口額為2315億美元,同比增長41.88%;進口額為1962億美元,同比增長38.59%,原料和輔料進口額在產能復蘇背景下激增。印度尼西亞對巴基斯坦、埃及和美國出口額增幅最大,從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進口額增加最多。截至2021年12月,印度尼西亞已連續(xù)20個月實現(xiàn)貿易順差,全年順差總額為353億美元,創(chuàng)近5年來新高。
印度尼西亞中央財政預算收入“水漲船高”,同比猛增21.6%,達2003萬億印尼盾,這個數字已經高于沒有疫情沖擊的2019年①。國庫充盈源于稅收、關稅及非稅收收入的增加,且以前者為主。除了個人所得稅,所有稅種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幫助印度尼西亞12年來首次實現(xiàn)稅收目標。印度尼西亞財政部趁勢出招化解征稅難的問題,于2022年年初啟動第2期“稅務特赦計劃”以吸引納稅主體申報資產和主動繳稅。隨著一般公共收支預算執(zhí)行情況趨好,財政赤字向預期方向發(fā)展,全年赤字比例為4.65%。
(三)經濟轉型措施與進展
1. 發(fā)展綠色經濟
繼2016年簽署氣候變化《巴黎協(xié)定》后,印度尼西亞的低碳發(fā)展計劃被列入《2020—2024國家中期發(fā)展目標》并已付諸實施。印度尼西亞國家發(fā)展規(guī)劃部與聯(lián)合國相關機構合作完成“綠色經濟學習評估研究”(GELA),下一步擬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培訓,培養(yǎng)包容、可持續(xù)經濟發(fā)展人才。綠色經濟的財政資金投入增長,2021年達到112.74萬億印尼盾②。作為綠色經濟的標桿項目,位于北加里曼丹的綠色工業(yè)園區(qū)即將開建。然而,綠色能源、科技以及工業(yè)發(fā)展每年所需資金高達745萬億印尼盾,遠超印度尼西亞的財政能力③。自2018年以來,每年發(fā)行的“伊斯蘭綠色債券”起到了一定的補充作用,印度尼西亞政府將所得的數億美元資金用于支持雙軌鐵路和節(jié)能船舶等低能耗交通建設,以及防止自然災害、垃圾處理等工作。
2. 做大數字經濟
根據谷歌(Google)、淡馬錫公司(Temasek)和貝恩咨詢公司(Bain Capital)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21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印度尼西亞數字經濟規(guī)模達700億美元,同比增長49%,到2025年可望翻番④。電商產業(yè)是印度尼西亞數字經濟成長的主引擎,占比最高且增長最快,交通、外賣服務和在線媒體則有望成為開啟下一波增長的領域。疫情導致的出行不便客觀上有利于數字經濟發(fā)展,從疫情初期到2021年年中,印度尼西亞數字消費用戶增加了2100萬人。印度尼西亞政府以數字經濟為政策發(fā)力點,加快培育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數字產業(yè)化和產業(yè)數字化方面均取得積極成效。2021年年底頒布的“數字印度尼西亞路線圖”提出了2024年轉型成為“數字國家”的設想。印度尼西亞數字經濟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是亟需加強數據監(jiān)管、完善基礎設施、促進公平發(fā)展,并解決技術人才緊缺的問題。
3. 推進自然資源下游產業(yè)鏈建設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特別是鎳、銅等礦產資源產量和出口量長期居于全球前列。出于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等考慮,印度尼西亞從2014年起逐步收緊原礦出口,試圖吸引資本流向加工領域,使產業(yè)鏈向下游延伸,改變出口產品結構。現(xiàn)鎳礦出口已全面停止,歐盟為此上訴至世界貿易組織。印度尼西亞政府態(tài)度堅決,擬進一步推動礦產、油氣與煤炭、農林產品三大領域的下游產業(yè)化,鋁土礦、銅礦、錫礦甚至棕櫚油等大宗商品原材料出口將陸續(xù)終止或受限。外資在相關領域產業(yè)鏈的投資相應擴張。富士康科技集團已簽約在印度尼西亞建設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生態(tài)鏈,美資“自由港”公司的銅冶煉廠破土動工。據印度尼西亞投資與海洋事務統(tǒng)籌部數據顯示,現(xiàn)投產的各類金屬冶煉廠數量從2020年的19個增加到23個,2024年有望達到53個①。
三、外交
印度尼西亞政府2021年年初列出了外交5大重點領域,后調整為聚焦抗疫、護僑、參與地區(qū)和全球事務3個方面。全年外交風格務實穩(wěn)健,兼顧服務現(xiàn)實利益和發(fā)揮國際影響力,在獨立自主原則下與大國關系有不同程度的進展。
(一)開展衛(wèi)生外交
衛(wèi)生外交目標從第一階段的爭取外部醫(yī)療設施、護具資源轉向確保COVID-19疫苗足額供應。經由雙邊和多邊渠道的購買、捐贈,截至2021年年底印度尼西亞共獲各類疫苗約4億劑,為年內實現(xiàn)世衛(wèi)組織要求的40%COVID-19疫苗接種率目標提供了支撐。上述疫苗總數中的20%是通過全球“COVID-19疫苗實施計劃”(COVAX)獲取的。作為該計劃的聯(lián)合主持方,印度尼西亞呼吁各國合作彌合“免疫鴻溝”,以使全球疫苗公平可及。對印度和南非牽頭提出的去除COVID-19疫苗專利保護的提議,印度尼西亞明確表態(tài)支持。從長遠來看,印度尼西亞希望實現(xiàn)疫苗和相關藥品自給以構筑國家公共衛(wèi)生安全屏障,為此已與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開展協(xié)商,擬引進相關投資和技術。印度尼西亞還向世衛(wèi)組織自薦打造亞洲疫苗生產中心,理由之一是作為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有生產“清真疫苗”的優(yōu)勢,但同時面臨韓國、泰國等國的競爭。
(二)促進東盟內部團結合作
東盟是印度尼西亞發(fā)揮國際影響力的主要場域,后者始終致力于維護該地區(qū)穩(wěn)定、團結及促進共同發(fā)展,其外長在2021年10月的東盟外長會議再次強調“希望東盟更團結和強大”②。
聯(lián)合抗疫是近兩年東盟合作的核心議題。印度尼西亞以2020—2021年東盟衛(wèi)生合作機構主席國身份,連續(xù)兩年舉辦東盟國家衛(wèi)生部門高官會議。在2021年7月舉行的東盟衛(wèi)生部部長會議上,各國達成疫苗是撲滅疫情關鍵的共識,并一致同意推進成立東盟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新發(fā)疾病中心、東盟公共衛(wèi)生應急協(xié)調系統(tǒng)、東盟應對COVID-19基金、東盟區(qū)域藥品儲備機制等相關倡議的落實。這些舉措完善了東盟應對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協(xié)同機制,凸顯相關國家作為共同體的緊密關系。
緬甸政治危機使東盟團結面臨考驗,印度尼西亞努力尋求化解。緬甸軍方接管國家政權后僅3天,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佐科便與到訪的馬來西亞時任首相慕希丁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呼吁緬甸各方在法律構架內解決紛爭。印度尼西亞外長隨后在東盟多國開展“穿梭外交”,“成功地促使(作為東盟輪值主席國的)文萊采取更積極的態(tài)度”①。4月24日,印度尼西亞在雅加達主持東盟成員國領導人與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主席敏昂萊參加的特別峰會,就化解緬甸政治危機達成“五點共識”。由于認為緬甸未能就落實共識取得任何進展,印度尼西亞反對邀請敏昂萊參加當年東盟領導人峰會、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以及巴厘民主論壇。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分兩批次經由東盟災害管理人道主義援助協(xié)調中心(AHA Center)向緬甸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三)積極參與全球事務
在維護全球和平穩(wěn)定方面,印度尼西亞顯示出作為穆斯林人口大國、中等收入國家的影響力。對阿富汗政權更迭后的問題,印度尼西亞要求塔利班當局遵守人道主義承諾,包括尊重和保護婦女權利。經印度尼西亞推動,落實上述承諾的路線圖列入了伊斯蘭合作組織外交部部長特別會議決議。印度尼西亞還長期活躍于聯(lián)合國維和行動,目前有2800多名相關人員參與維和任務,是全球派出維和人員較多的國家之一。
從2021年12月起,印度尼西亞歷史上首次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在國際舞臺上將受到為期一年的“高光”投射??偨y(tǒng)幕僚長穆爾多科認為,這代表世界大國對印度尼西亞地位的承認與作用的肯定②。印度尼西亞將2022年二十國集團會議主題設定為“更快復蘇,更強勁復蘇”,將以完善全球衛(wèi)生架構、能源轉型、數字化轉型等領域為重點,以巴厘島為主場和以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辦150余場次國際會議。
(四)平衡發(fā)展與大國關系
在中美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印度尼西亞實行“大國平衡”的外交戰(zhàn)略,外交部部長蕾特諾稱,“印度尼西亞在中美圍繞印太地區(qū)的競爭中堅持‘獨立自主’。印度尼西亞態(tài)度謹慎,傾向于對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三邊安全伙伴關系‘奧庫斯’(AUKUS)保持中立,對中國同樣持中立立場”③。印度尼西亞一方面力試圖建構基于東盟“印太展望”原則的區(qū)域秩序;另一方面以對沖策略發(fā)展對大國關系,謀求安全和經濟利益。
印度尼西亞與美國關系呈全面提升趨勢。美國對印度尼西亞的重視程度空前,表示“強化與印度尼西亞的戰(zhàn)略關系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優(yōu)先事項”④。8月,印度尼西亞外交部部長蕾特諾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兩國之間的第一次戰(zhàn)略會談,蕾特諾是后者在華盛頓接待的首位東盟國家外交部部長。12月,布林肯的東南亞訪問之旅選擇了從印度尼西亞開始,期間兩國簽訂合作備忘錄以強化海洋安全合作,同意成立由雙方外交部部長和國防部部長組成的“2+2”安全高官會晤機制。雙方衛(wèi)生和經貿合作將顯著加強,美國承諾繼續(xù)給予印度尼西亞疫苗支持,有意加大對印度尼西亞基礎設施投資及擴大貿易往來。
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關系密切。雙方高層溝通頻繁,合作機制升級。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2021年年初訪問印度尼西亞,此后,印度尼西亞總統(tǒng)特使、對華合作牽頭人盧胡特,以及外交部部長、國企部部長等多位重要內閣成員相繼訪華。中國—印度尼西亞高級別對話合作機制成立,雙方一致同意將兩國合作從政治、經濟、人文“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升級為政治、經濟、人文和海上合作“四輪驅動”。兩國緊扣團結防疫和發(fā)展合作兩條主線,合作務實高效。據印度尼西亞媒體報道,中國分多批次向印度尼西亞捐贈了數百萬劑COVID-19疫苗及呼吸機、口罩等醫(yī)用物資。經貿合作扎實推進,作為標志性項目的雅加達—萬隆高鐵建設工程施工已完成近80%,為沿線民眾創(chuàng)造了1300多個就業(yè)機會①。雙邊貿易額創(chuàng)近20年來新高,印度尼西亞對中國出口額為636億美元(同比增長70.02%),從中國進口額為607億美元(同比增長47.87%)②;中國為印度尼西亞第二大投資來源地,僅次于新加坡。此外,中國海軍艦船協(xié)助打撈沉沒的印度尼西亞潛艇,兩國海軍在雅加達附近海域開展聯(lián)合海軍演習。這些成就顯示兩國政治互信加深,戰(zhàn)略伙伴關系正在走向深入。
四、2022年展望
印度尼西亞各派系圍繞下屆大選的互動,以及憲法法院關于《創(chuàng)造就業(yè)綜合法案》爭議的裁決結果,是可能造成2022年印度尼西亞政治和社會形勢波動的兩個主要因素,但總體來看,大局會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盡管奧密克戎變種病毒感染人數于2022年2月中旬突破了6萬例,印度尼西亞也并未出現(xiàn)醫(yī)療系統(tǒng)崩潰問題或嚴重的民生危機。這為佐科政府推行內政外交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無論是印度尼西亞官方、經濟學者還是國際組織都較為看好印度尼西亞2022年的經濟前景。印度尼西亞政府預估經濟增長率將達5.2%以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內需旺盛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可將該增速推高到5.6%,這一增幅略低于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明顯高于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但印度尼西亞政府需謹慎應對通貨膨脹壓力,如果取消兩種廉價成品油供應的計劃按期實施,交通運輸、天然氣、電及基本生活物資的價格上漲將削弱民眾的消費能力。外交上,二十國集團系列會議無疑會是“重頭戲”,同時,印度尼西亞將繼續(xù)開展“疫苗外交”和經濟外交并積極應對地區(qū)秩序的不確定性變化。
(責任編輯: 顏 ?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