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盛柏,陳雪凝,林 展,陳大球,楊文岸,張秀瓊
(1海南省平山醫(yī)院精神科,海南 五指山 572200;2海南省安寧醫(yī)院精神科,???570206)
精神分裂癥患者表現(xiàn)為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diào),出現(xiàn)無意識和智能障礙等精神殘疾和社會功能缺失[1]。精神分裂癥患者一般病程遷延,自身身體健康和生活交往均受到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明顯降低[2]。生命質量又稱為生活質量或生存質量,是指社會政策與計劃發(fā)展的一種結果,這種評價以生活水平為基礎,側重于對人精神文化等高級需求的滿足和對環(huán)境狀況的評價[3]。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模式的不斷變化,如何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命質量,不僅成為了家屬和患者的關注點,也成為了臨床治療的重要目標[4]。本研究分析了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以期能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命質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海南省平山醫(yī)院精神科收治的106 例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觀察組)的臨床資料,并納入同期來海南省平山醫(yī)院進行健康檢查的健康志愿者106 名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依據(j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診斷為穩(wěn)定期的精神分裂癥者,攻擊、激越等嚴重臨床癥狀明顯緩解,面部表情相對自然,對自身疾病有所認知,能夠完成基本日常生活[5];(2)年齡≥18 周歲者;(3)語言溝通無障礙者;(4)臨床資料和隨訪資料均完整者;(5)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酒精或藥物依賴者;(2)智力障礙者;(3)有嚴重軀體主訴或重度高血壓、糖尿病等器質性疾病,且存在與之相符的實驗室證據(jù)者;(4)患有語言或認知功能障礙者;(5)合并癡呆、精神發(fā)育遲滯或其他腦器質性疾病者;⑥生活能力不能自理者。觀察組男性、女性各53 例,年齡19~71 歲,平均年齡(40.79±10.75)歲。對照組中男性57例、女性49 例,年齡為21~69 歲,平均年齡(40.26±5.06)歲。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L18724)。
1.2 方法(1)資料收集:查閱患者的病歷資料,統(tǒng)計、記錄并回顧性分析各項臨床資料,家庭低、中、高收入劃分標準為人均月收入<1000 元、1000~2000元、>2000 元[6]。服藥知識的掌握情況、藥物副反應、復診情況、服藥依從性、家庭支持情況、服藥情況均由接受培訓的護士采用電話隨訪的方式進行問詢和記錄,并由同一位高年資醫(yī)師在無對應患者信息的前提下進行判斷。(2)健康狀況調(diào)查問卷(SF-36)評分: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共8 個項目,各項均采用百分制。分數(shù)越低說明生命質量越差。(3)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分類:根據(jù)文獻SF-36評分<45 分定義為生命質量不佳[7],分為不良患者(SF-36評分<45分)和優(yōu)良患者(SF-36評分≥45分)。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2.0 軟件包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為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檢驗,采用例(%)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進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SF-36 量表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患者的SF-36 量表各項評分及量表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SF-36量表評分比較/(分,±s)
分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總分觀察組(n=106)66.81±12.8642.62±26.6062.66±15.5548.31±11.0056.67±8.5755.77±16.3953.33±26.1760.31±8.8256.17±7.73對照組(n=106)88.03±16.0280.13±25.7477.78±10.7378.93±8.4876.34±9.1288.89±16.8081.34±23.0879.00±7.4980.41±17.28 t 2.4892.5492.7932.2921.9962.4563.3762.4122.492 P 0.0250.0160.0070.0360.0470.0280.0010.0300.024
2.2 優(yōu)良患者與不良患者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優(yōu)良患者與不良患者的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服藥知識的掌握情況、藥物副反應、復診情況、服藥依從性、家庭支持情況、服藥情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的相關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例%
2.3 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相關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根據(jù)Logistic多因素分析要求對自變量進行賦值,見表3。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服藥知識的掌握情況差、存在藥物副反應、不定期復診、服藥不依從、家庭支持情況差是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的變量賦值/分
表4 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相關因素的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精神分裂癥作為容易反復發(fā)作且遷延不愈的慢性精神疾病,其致殘率高,對于患者自身、患者家庭及社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7-8]。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命質量的好壞是臨床評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SF-36 量表是目前國際范圍內(nèi)最常使用的生活質量標準化測量工具之一,其能夠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進行全面評價[9]。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雖然經(jīng)過治療已經(jīng)達到出院標準,但是由于社會偏見、就業(yè)困難等常導致患者產(chǎn)生自卑情緒,不愿出門,甚至影響成家立業(yè)[10]。因此分析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并積極給予有效干預,是改善患者預后,促進其盡快融入社會,恢復正常生活的關鍵。有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的生理職能較正常人群有明顯差異[11],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兒的精神健康評分及自我管理能力明顯下降[12]。本研究采用SF-36 量表對研究對象的生活質量進行了綜合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SF-36量表各項評分及量表總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所納入的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雖然均住院治療且達出院標準,但因該病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患者回歸社會后對正常生活的適應力較差,加之出院后無法得到與住院期間相同程度的社會支持,患者負性情緒無處釋放,自我管理能力較低,無法有效遵醫(yī)囑進行出院后治療和康復,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生活質量出現(xiàn)整體下降。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其中患者的家庭收入和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重要指標[13-14]。本研究通過對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的相關因素進行單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家庭收入和家庭支持與患者生活質量密切相關。低收入家庭患者受到經(jīng)濟水平的限制,對治療的積極性較低,相對于經(jīng)濟水平較高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短,且出院后服藥依從性較差,導致出院后復發(fā)率較高,影響了生命質量。家庭支持指患者家屬配合醫(yī)生監(jiān)督患者遵醫(yī)囑服藥,隨時監(jiān)測其相關癥狀,提供同伴支持,并將患者的變化及時反饋給醫(yī)師,以及時改善治療方案,預防病情進展和復發(fā),促使患者較快恢復[15]。因此家庭支持較差的患者無法及時有效的將出院后變化情況反饋給醫(yī)師,影響了臨床療效,進而造成病情復發(fā)率較高,影響生命質量。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除了外部支持,患者的自身狀況同樣是影響其生命質量的重要因素,包括服藥知識的掌握情況差、服藥不依從等。對服藥知識掌握較差的患者,面對突發(fā)藥物副反應往往無法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患者服藥不依從,極易造成病情復發(fā)或進展。穩(wěn)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通過電話、門診等方式進行定期復診,以便醫(yī)務人員及時觀察病情變化,對治療方案進行及時調(diào)整,獲得較佳的臨床療效,且通過定期復診也能夠幫助醫(yī)務人員及時了解患者近期的生活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給予積極指導,緩解其負性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用藥依從性,促使其恢復正常,融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獲得較佳的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穩(wěn)定期患者生命質量仍然顯著降低,需要根據(jù)不同患者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服藥知識的掌握情況、藥物副反應、復診情況、服藥依從性、家庭支持情況等外部支持及自身狀況相關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措施,積極干預,從而降低疾病不良影響,改善其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