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清喬
【摘要】筆者立足所任教年級的學生實際,提出以“隨堂練點”作為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實踐機會鞏固當堂課所學習內容的載體。在課初、課中、課末三個不同的教學時間里,鏈接“隨堂練點”。結合樣例淺談小學中年級語文隨堂練點設計的有效策略,以期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隨堂練點;有效策略;整體感知;體悟文思
我們通過課堂觀察、知識檢測等途徑了解到我校中年級目前存在以下閱讀教學問題:其一,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表層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停留文字表面,對文本本身及背后的深層含義無法充分體會,缺少對文本的感悟。其二,課堂交流虛假化。目前的課堂多為圍繞幾個問題開展“問答式”教學,學生往往說得頭頭是道,真正寫下來時卻語句不通。教師口頭問,講得很清楚,但學生缺乏“析題”鍛煉,到了紙筆考試時就出現(xiàn)審題不清的情況。我們覺得,在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寫并重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一節(jié)語文課只有 40 分鐘,如何切實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來鞏固當堂課所學習的內容是我們目前所需解決的重點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找到一個實踐與訓練鞏固的載體。經過考慮與篩選,“隨堂練點”成為我們目前最為合適的載體。我們要根據(jù)課文教學的目標及重難點,把練點鏈接在不同的教學時間里,讓其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一、課初練點,搭起整體感知之橋
(一)提供框架,助力提煉
新課標要求中年段的學生,能“復述讀過的故事,概括文本的內容”。初讀課文時,我們往往安排了“用自己的話來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這一教學任務。筆者所執(zhí)教的四年級學生通常會將簡單概括課文內容與復述混淆,表達時出現(xiàn)大量的過程細節(jié)或者干脆摘讀文中句子。因而,在初步接觸這一類的問題時,筆者通常會用隨堂練點作為學習支架。
執(zhí)教《小英雄雨來》時,在第一課時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概括框架,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講述了在_________時期,晉察冀邊區(qū)的少年____掩護___________,機智地同________作斗爭的故事。
這樣的設計有效地降低了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難度,也留給了學生一定的表達空間。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明確了主要內容就是回答誰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之后,逐步減少框架也能用自己的話簡潔地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智取標題,梳清脈絡
《小英雄雨來》一課,課文較長,用序號的方式分為六個部分。基于文章這樣的編排特點,筆者先示范引路,引導學生以雨來為主體,概括六個部分的小標題——游泳本領高、上夜校讀書、掩護交通員李大叔、智勇斗鬼子、懷念雨來、機智脫險;再讓學生用串聯(lián)小標題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落實了“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的課時目標。
(三)巧借表格,理順文脈
表格整理,有直觀、明了的特點。列表也是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寫作順序,檢測學生提煉信息能力的有效手段。筆者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時就以一張?zhí)栕兓碡灤┙虒W的始終:
教師用書對這一課的教學建議是在理解和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著重引導學生了解日出時的景象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體會按景物變化順序寫景的寫法。師生通過共同完成這一表格,便可落實這一教學任務,帶領學生領略日出時的景象。
學一篇課文,如果沒有著眼全文的目光,沒有立足整體的思路,很難更好地落實局部閱讀任務。針對課文的特點,設計有效的隨堂練點,能更好地為學生搭起一座整體感知的橋梁。
二、課中練點,搭起體悟文思之橋
在“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小學語文的課程內容多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及兒童生活等主題。所選擇的課文多有文質優(yōu)美,結構精巧,內涵深遠的佳作。然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多還停留在具象階段,較難體會作家們抽象的情感及文章主旨,這時就可以用恰當?shù)碾S堂練點進行輔助。
(一)創(chuàng)編故事,豐滿形象
《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一文中,奶奶講的故事充滿了奇幻色彩,張三、李四、王五、趙六等人物神奇地得到寶葫蘆,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奇妙的變化,文中關于寶葫蘆的故事情節(jié)比較簡單,給學生的創(chuàng)編留有很大的空間。教學時,筆者讓學生挑選其中最感興趣的部分展開想象:誰?在什么地方得到寶葫蘆?寶葫蘆給他帶來怎樣的變化?在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奶奶”講故事,教師以“王葆”的角色提出一些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將故事編得更好,使創(chuàng)編活動和課文情境能夠有機融為一體,進一步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王葆淘氣、愛幻想的童真形象。
這一練點的設計,構建了一個開放且具有活力的課堂,充分調動自身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想象力,并勇于將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分享給身邊人,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作自信心,落實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了解奶奶給王葆講的故事,并根據(jù)已有的內容創(chuàng)編服飾,講給同學聽?!?/p>
(二)想象補白,豐盈情感
作者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會在很多地方留下空白,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空間,語文教材也不例外。我們教學時,可以借助隨堂練點,讓學生在文本空白處展開想象,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黃繼光》一文講述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戰(zhàn)爭“特級英雄”黃繼光的事跡。課文通過語言、動作描寫充分展示了黃繼光視死如歸的影響氣概。筆者在“一個戰(zhàn)士犧牲了,另一個戰(zhàn)士也負傷了。”這一句后面,讓學生補充黃繼光和負傷戰(zhàn)友的對話。從對話中感受不只是黃繼光,所有志愿軍戰(zhàn)士都將生死置之度外,感受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勇品質。
(三)拓展擴寫,豐富情節(jié)
語文課本當中有很多地方為了避免重復,詳略得當,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通過對這些略寫的部分進行擴寫,來豐富故事情節(jié),提高讀寫能力。
《女媧補天》一文中,女媧從各地揀來五種顏色石頭的過程,課文只寫了一句話“女媧先從各地揀來赤、青、黃、白、黑五種顏色的石頭”,但卻是后面情節(jié)發(fā)展的鋪墊,也是表現(xiàn)女媧形象的重要內容,同時可以借此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筆者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把這個過程說清楚、說生動。緊緊依托這個句子推進故事的創(chuàng)編過程,同時在創(chuàng)編故事中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女媧先從各地揀來赤、青、黃、白、黑五種顏色的石頭,燃起神火熔煉……”想象一下,女媧從哪里、怎樣揀來這些石頭,經歷了哪些困難。請你試著把尋找五彩石的過程寫具體。
三、課末練點,搭起內外勾連之“橋”
一篇小學語文課文最多不過千余字,要想在這方寸“螺螄殼”中做“道場”,并且要做出水平,做出別樣的情趣來,就少不了課外文本材料的拓展。巧設練點,讓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巧妙結合,實現(xiàn)課內外知識交融共通,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一)及時鋪墊,降低理解難度
當課文內容對于學生來說陌生難知時,教師需要用課外文本材料給予一定的鋪墊,讓學生“軟著陸”,從而順利接受新知。這時的“課內外勾連”是“緩沖帶”,是“潤滑劑”,是舊知與新知間的“橋梁”。
《琥珀》一文的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及其推測依據(jù),體會語言的生動。教學時,學生提出“為什么陸地會沉下去,海水會漫上來,樹根腐爛,為什么松脂球不會腐爛”等問題。筆者知道學生閱讀課后的“閱讀鏈接”,了解琥珀的形成需要地下深處的高溫和高壓。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對課文中“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等句子會有更深切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鏈接”中的表達與課文相關段落的表達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體會課文表達的生動、形象。
(二)隨堂檢測,反饋學習深度
課文解讀之后,我們往往忽略了檢測學生在本節(jié)課的收獲??傄詾榻處熤v了,學生就了解了。借助課末練點,檢測學生所學,很有必要。
教學《白鵝》一文時,結合課后練習,筆者設計了這樣的練點:作者把鵝稱作“鵝老爺”,你從中體會到什么?請你寫一寫。
謝絕口述,改用紙筆。真切地反饋學生的思考和書面表達能力。又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白鵝高傲有趣的形象,這樣用反語來寫,洋溢著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
(三)內外對讀,提升閱讀厚度
“課內外勾連”是信息的擴充,是資料的再生,是語言的積累,是閱讀厚度的保證。
《白鵝》一文的教學中,在感受白鵝的“高傲”,體會作者的喜愛之情之后,筆者出示了“閱讀鏈接”中的《白公鵝》,結合課后習題,設計了練點:同樣是寫鵝,兩位作家筆下的鵝有什么共同點,兩篇文章在表達上又有什么相似之處?完成下表:
通過這樣比較相似的寫法,帶領學生領略語言的趣味,加深對“明貶實褒”這一表達方式的了解。
隨堂練點設計之路,有喜有憂、有笑有淚。但我們堅信,一路探索,一步一腳印,每一腳都能“踩出水花”,“練點之花”在課堂余暉的映照下更耀眼、絢爛。
參考文獻:
[1]王建文.小學語文隨堂作業(yè)與教學有效鏈接的策略研究[J].絲路視野,2017(6):111-113.
[2]劉婷.如何利用作業(yè)隨堂化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8(1):102.
[3]邵躍茹.淺談隨堂作業(yè)設計在學生文本閱讀中的作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20):408-409.
[4]秦玲.課內課外相輔助,熟讀精思子自知——小學語文名師閱讀教學中“課內外勾連”藝術賞析[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6(9):65-66,67.
[5]許秀麗.借文本勾連,拓展語文閱讀新思路[J].課外語文(上),2016(4):117.
責任編輯? 李?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