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教育要有態(tài)度,更要有溫度,即使是懲戒,也應該是溫暖的。如果本末倒置,不考慮如何通過懲戒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而是試圖通過勸退、打罵、暴露個人隱私等手段帶來威懾,制造大量負面信息,這樣做如何讓學生心服口服?如何讓教育成為“心心相印的活動”?
最近,十歲的兒子和兩位同學課間在教室內(nèi)追逐打鬧,被班主任逮個正著,結(jié)果下午班會上三個孩子都做了檢討。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及時批評教育,是正確的,作為家長,應支持理解。然而,讓家長和孩子感到不舒服的是,老師竟然拍了視頻發(fā)到家長群里。家長群里這條負面信息很傷人自尊,有心想與老師交流一下,但又怕老師誤解,百般糾結(jié)后,還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對自家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一番。孩子很長時間難以走出這個事件帶來的陰影。
負面信息充斥家長群有很多危害。第一,負面暗示過多,且不斷強化,容易壓垮孩子脆弱的自尊。人一旦自尊沒了,就會毫無斗志,破罐子破摔。學生偶爾犯錯了,大多是無心之錯,老師及時提醒,學生能第一時間改正就行了。如果屢教不改,就要來點顏色,如嚴厲批評,讓其寫書面檢討,甚至讓其在班級內(nèi)檢討。但是老師一定要讓學生心服口服,幫他找出問題所在,讓其知曉改正的方法。
第二,對負面信息廣而告之,讓家長臉面盡失,無地自容。性情暴躁的家長會對老師產(chǎn)生反感,甚至導致沖突;隱忍一點的家長也會心生怨言,受到傷害,只是不表露而已。有些家長還會遷怒于孩子,棍棒相加,從而使親子之間、師生之間矛盾加劇。
第三,負面信息多了,會讓老師看問題有失偏頗。如果老師習慣于對學生“挑刺”,滿眼盡是“負面”事情,心情會變?yōu)榛疑?,處理問題就片面。我們都明白種花的人周圍都是鮮花,種刺的人身邊滿是荊棘的道理,老師們更應該心態(tài)陽光,多個角度看孩子。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庇纱藖砜?,把負面信息發(fā)到家長群,盡管本意是教育學生,實則背離了教育的本質(zhì)。這與諸如差別分班、“綠領巾”、“三色作業(yè)本”、“測智商”等類似,都不過是教育歧視之下的種種軟暴力。教育的本質(zhì)是成長人、發(fā)展人,而急功近利只會淘汰人、擠掉人。這樣的做法不僅會刺痛孩子的自尊,還會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孤僻的心理,甚至給孩子留下終生陰影。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今天,教師更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而不是粗暴剝奪部分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如果我們的教育不能從根本上明晰自身培育“人”的價值,特別是缺少對每位學生成長的關注,缺少對每位學生未來幸福人生的關注,那么任何理念、思想、技巧、模式都毫無意義。
教育不是冷冰冰的,要有溫度。教育不是改造,而是喚醒,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不只是“教”,“育”才是核心目標。教育的理念要有溫度,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個性化發(fā)展,快樂學習,幸福成長;教育的情感要有溫度,陽光普照,情感滋潤,使孩子們知道感恩,善待他人,奉獻社會;教育的方式要有溫度,苛責訓斥、冷嘲熱諷會適得其反,而溫暖的南風則育出美麗的花朵;教育的懲戒要有溫度,微笑比嚴酷更有效,賞識鼓勵比批評指責更扣人心弦;教育的主體要有溫度,生命最寶貴,尊重學生個體,引導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教育的管理要有溫度,管理重點在管更在“理”,管人重在管心,以人為本,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
無批評,不教育。然而,懲戒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對犯錯的學生進行教育懲戒,要心中有“愛”,眼中有“人”,手下留“情”。教師要自覺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zhì),依規(guī)履行職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關愛關注每位學生,而不是靠權力把學生制服。只有讓懲戒有尺度,教育有溫度,才能助力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DD83D735-F0D7-4A7A-9DFD-09FD39CA921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