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連松
摘要
背景導讀看似高效助讀,使用不當則常常限制思維路徑,弱化解讀能力,久而久之,會成為學生閱讀中扔不掉的拐杖,弊大于利。貼著文本語言是理解作品的王道,順著由表及里的自然解讀步驟,順勢介入寫作背景,才能充分發(fā)揮背景導讀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最大價值。適度的“素讀”更能充分彰顯個性化解讀的魅力。
關(guān)鍵詞
文學作品 寫作背景 導讀
初中文學作品教學中常常需要補充一些寫作背景,以幫助學生準確、深入地理解作品創(chuàng)作意圖。而日常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背景材料的呈現(xiàn)不合時機,效果適得其反。
一、文學作品閱讀中“背景導讀”的呈現(xiàn)現(xiàn)狀
1.兩大基本導讀類別。
一是教材單篇課文的導讀。如統(tǒng)編教材《語文》(以下簡稱《語文》)九年級下冊《海燕》的背景導讀:“本文寫于俄國1905年革命前沙皇統(tǒng)治最黑暗的時期。當時俄國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動搖著沙皇統(tǒng)治的根基。作者敏銳地預(yù)感到時代的風云變幻,創(chuàng)造出廣為傳頌的‘海燕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海燕在俄文里含有‘暴風雨的預(yù)言者之意,閱讀時要注意體會這一形象的象征意義?!?/p>
二是整本名著的導讀。此類導讀比比皆是,甚至成為眾多讀本針對中小學生群體的特有賣點。
2.導讀的主要形式。
導讀的主要形式包括背景介紹,內(nèi)容概括,藝術(shù)特色。不少名著導讀還精心設(shè)計了“圈點批注”的樣式,從內(nèi)容概括到藝術(shù)特色等諸多精彩、有價值之處,或和盤托出,或加以“引導完善”。
二、成因分析
1.“背景導讀”之“利”。
對那些時代較為久遠,形象相對比較“含蓄”的文學作品,若要準確、深入地理解創(chuàng)作意圖,了解作者的寫作動機和時代背景等資料就顯得尤為重要。寫作背景對理解文章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廣泛認可?!爸苏撌馈薄芭娜肭椤钡扔^點,都在強調(diào)著寫作背景對文意理解的重要性。
確實,恰當?shù)谋尘敖榻B不但能夠還原文學作品寫作的現(xiàn)場,再現(xiàn)文本呈現(xiàn)的時代背景,讓學生走進文本內(nèi)核,也常常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
2.“背景導讀”之“弊”。
寫作背景導讀的前置,容易束縛學生的解讀思維。教師過早地把寫作背景資料和盤托出,會給學生閱讀文本造成先入為主的影響,不利于學生獲得閱讀的真實體驗和獨立感悟。如有些學生讀完《海燕》的導讀,再看看作者的名頭,自我體驗已經(jīng)幾乎蕩然無存。畢飛宇說:“好作品的價值在激勵想象,在激勵認知。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說,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p>
導讀,貌似“多快好省”,實則是植入式“快餐”,可以迅速“飽腹”,但長久“服用”必然導致“亞健康”,僵化思維路徑,窄化思維寬度,弱化思維深度。
例如,《語文》八年級下冊《小石潭記》的背景導讀是:“柳宗元被貶謫到湖南永州后,常常探山訪水,流連于自然勝境,以排解心中郁積的苦悶,寫下了備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記,本文為其中之一。”
此段導讀,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前,既知曉了文章的內(nèi)容,又明白了文章的寫作意圖,剩下來要做的就是“對號入座”,進行標簽化解讀。
再如《語文》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的導讀——“本文寫于1941年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作者曾說:‘《白楊禮贊》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時,乃在西北高原走了一趟(即赴新疆,離新疆赴延安,又離延安至重慶)以后在重慶寫的。”
盡管在這段導讀中,寫作意圖尚給讀者留下了揣度的空間,但背景介紹仍然偏早,容易影響學生初步接觸文本后的個性化解讀??梢姡敖虒W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適配問題應(yīng)引發(fā)教師的深入思考和審慎選擇”。
三、順勢介入“背景導讀”的幾個“節(jié)點”
1.在事件或景象展開的關(guān)鍵點介入。
在文本事件或景象逐步展開的緊要處呈現(xiàn)背景,可以“引爆”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點。如充分體會《記承天寺夜游》的文本畫面后,教師此時引導學生結(jié)合背景導讀,讀到的還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閑”字嗎?結(jié)合背景,學生明白,這里的如水之“清”自然指向了世道之“濁”,這里的竹與柏也自然顯現(xiàn)出作者的氣節(jié)。
反之,也經(jīng)常可以見到一類公開課:教師上課伊始便對此文寫作背景作詳細呈現(xiàn),接下來的教學過程只是從文本來“驗證”背景材料,使得學生失去了應(yīng)有的初步解讀的自由與個性,與閱讀教學應(yīng)注重的“對話”原則背道而馳。文學作品閱讀中的“對話”,主要就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以及讀者之間(包括教師)就文本解讀展開的對話”。
2.在對全文內(nèi)容整體了解的基礎(chǔ)上介入。
在學生對全文內(nèi)容了然于胸后,呈現(xiàn)背景可以整體促進閱讀理解由表及里。張抗抗的《地下森林斷想》,描繪的景象蔚為壯觀。讀完全文,可以深入思考:文章僅僅是在描繪贊美一個奇異的地下森林嗎?其創(chuàng)作背景是張抗抗于19歲那年到農(nóng)場當農(nóng)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正值青春好年華的8年??!出于對文學的執(zhí)著,她于1972年10月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燈》。
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張抗抗沐浴過燦爛的陽光,遭遇過“文革”的苦痛。然而張抗抗能成為一個作家,與她的不向命運妥協(xié)的精神密切相關(guān)。了解了這些背景,再讀《地下森林斷想》,就會更加理解作者的字字心聲。同樣,如果將這個背景前置到預(yù)習階段,學生由表及里的思維能力將無法得到提升。
再看《紫藤蘿瀑布》的背景。宗璞一家在“文革”中深受迫害,“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頭。寫此文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見到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寫成此文。
結(jié)合背景,是不是也就很容易讀懂這些“景語”背后的“情語”呢?學生對文意的深入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而如果將背景前置,不但難以水到渠成,反而如“水過地皮濕”一般,只能停留在表象的“知道”層面。D1C0115E-537D-4FAE-BFB4-F85A9E07C641
3.在由淺入深的背景螺旋呈現(xiàn)中介入。
在適時適度的背景呈現(xiàn)中,可以獲得由淺入深的閱讀樂趣??纯葱≌f《呼蘭河傳》的這個片段,讀者讀到的僅僅是一種自由的快樂嗎?
“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從墻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墻頭上飛走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p>
在深受文本觸動的基礎(chǔ)上再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是否會讀出自由背后的更強烈的心聲呢?是否會讀出在看似閑適、自由的語言背后,不幸的作者那份對自由的渴望,對不公命運的感慨?
我們還可以看一些故事性的背景?!冻笮▲啞肥且粋€幾乎伴隨了幾代人的美麗故事。作者安徒生出生于貧窮人家。父親是鞋匠,母親是傭人。他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shù),他14歲時只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jīng)過奮斗,他終于憑詩劇《阿爾芙索爾》嶄露才華。
至此,丑小鴨的處境,丑小鴨的心愿,我們還能讀不深,讀不透嗎?我們在讀的時候還能只覺得“蠻搞笑”的嗎?很多時候,我們又何嘗不是丑小鴨呢?
最好的閱讀是首先自由地閱讀,自由地感悟,然后再結(jié)合背景與自己的理解做比較,這樣,閱讀就經(jīng)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的奇妙過程。如《湖心亭看雪》,背景一前置,這篇精致美文的韻味已被損壞殆盡。其實,若只是自由初讀,作者癡情于山水的情感自不難理解。此時再結(jié)合背景細讀,自然就可以關(guān)注到文章以明朝崇禎皇帝紀年來開篇的用意了。包括“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中所透露的渺小無助感,學生也都能夠比較自然地感悟得到。
四、沒有背景導讀的解讀結(jié)果
沒有寫作背景的呈現(xiàn),從某種程度上說,反而會給讀者留下更為豐富的理解空間,也更合乎文學批評中“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基本準則。
《語文》八年級上冊《答謝中書書》便是典型。“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边@樣的美文,和《與朱元思書》一樣,也有景象與情感的空間,可供放飛解讀的羽翼;正因為沒有提供確鑿的背景,反而能留足理解空間。學生依托文本,既可以將其理解為對友人仕途失意的寬慰,也可以將其理解為面對友人汲汲于功名,婉拒對方的“出世”的表白……
尤其是更為簡約的古詩詞文本,寫作背景提供得越少,越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越能呈現(xiàn)詩詞本身特有的語言張力。如《觀滄海》《行路難》《野望》……在學生信馬由韁地馳騁于精約文句的基礎(chǔ)上,教師再示以背景,既保證了文本理解的“入軌”,更保留了文本閱讀的初體驗、多體驗的快感。
五、結(jié)論
教學中,教師對那些一眼就能看到的“發(fā)現(xiàn)”的過程,無須發(fā)力;教學的著力點應(yīng)該放在一眼看不到的部分,引導學生緊扣字句及文本中的人物、境況來揣摩,比如為什么要如此交代事件這樣的發(fā)展過程。換言之,“寫了什么”,只是一個閱讀鋪墊,遠沒有“為什么寫”重要;而“怎么寫”也只能在透徹理解“為什么寫”的基礎(chǔ)上進行解讀。
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贝笠馐牵鹤骷覄?chuàng)作,總是由內(nèi)而外,即先有客觀現(xiàn)實的感發(fā)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在情態(tài),這種情態(tài)通過辭章表達出來;閱讀文章的人通過文辭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找到文章的源頭,即使是幽深的意思也將顯現(xiàn),被人所理解?!把夭ㄓ懺础?,此處的“沿波”,其實不僅指“文辭”之“波”,也指“寫作背景”之“波”,順著這些,文章的“源頭”才能被準確發(fā)現(xiàn),對文意的理解也才水到渠成。
所以,教師在緊貼文本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應(yīng)適時適度、順勢而為地交代背景,只有這樣,自然而深入的理解才能也必能產(chǎn)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揚子第一中學松楊路分校)D1C0115E-537D-4FAE-BFB4-F85A9E07C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