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家鵬
摘 要:適合的教學方式能夠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為什么這樣說呢?學習活動是枯燥乏味的,如果學生能夠擺脫學習之外的一些誘惑,一定是受了其內(nèi)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的激勵。在學習中,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教師只以對學生內(nèi)部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為主,忽略課堂氛圍營造的重要性,無視對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yǎng),以及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學習將變成學生出于功利目的行為。這違背教學的觀念,削弱了知識自身的樂趣。因此,教師要從外部因素入手,應用動機激勵法,實現(xiàn)對學生外部動機的激發(fā),以此來配合學生內(nèi)部學習動機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習動機激勵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9.029
學生的內(nèi)在情感飄移不定,看似牢靠穩(wěn)固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也會在挫敗中消失殆盡。因此,教師不能過分關注學生內(nèi)部學習動機的促成,也不要太過樂觀地認為,學生的內(nèi)部學習動機會使教學變得容易。實際上,初中學生并不具有抵抗外界一切干擾的能力,他們常常將目光轉移到感興趣的事物上,雖然有一些學生憑借意志堅持學習,但其內(nèi)心正遭受行為和思想的戰(zhàn)爭。所以,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教師可以從課堂氛圍、導入、教師期望等層面出發(fā),用學生喜歡的元素裝點課堂,使課堂變得有趣,給予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愿望。在這里,教師所開啟的外部學習動機猶如一個驅動學生內(nèi)部學習動機的機器,二者會在彼此的補充中實現(xiàn)力量的平衡,共同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學習動機激勵法的目的
當前,我國正面臨著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把應試教育轉到素質(zhì)教育上來。應試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學生為了提高考試成績,而接受“填鴨式”的教育,能夠刺激學生主動學習的因素就是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由于教育目的單一,因此學習動機激勵法很難實施。而素質(zhì)教育則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合素養(yǎng)。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高效學習、個性化學習,此時,學習激勵法的實施就有了用武之地?,F(xiàn)代心理學認為,如果人們受到了激勵,從而學習興趣被激發(fā)、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被發(fā)現(xiàn)、學習的效果能呈現(xiàn),那么人們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加深學習的記憶。教師實施學習激勵法,就是通過激勵學生,讓學生能夠優(yōu)化學習,從而在學習中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
二、學習動機激勵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分類
(一)目標激勵
這種激勵法是指教師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目標,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只要認真學習,就能達到目標,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于是能夠從中得到激勵。這一種激勵方法實施的要點為:教師需要了解自己的教學目標,制訂的教學目標必須是可行的,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覺得可以通過學習達成學習目標;教師需要向學生顯化自己的學習目標,如果僅僅只是從抽象的層面提出學習目標,學生會很難理解自己有沒有達成學習目標。而學生不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就難以獲得激勵。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具象化的情境,讓學生看到任務,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只要積極學習,就能完成任務,而這就是他們的學習目標。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目標能夠達成時,便會得到激勵。
以學習《那樹》為例。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讀準生字和生詞,了解它們的意思,把握學習的重點和難點。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學習目標,教師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任務:
1.自由讀課文,將朗讀的成果錄下來,并給出評價
教師的任務1,讓學生從能夠流利朗讀課文出發(fā),自主掃除字詞學習的障礙。
2.讀準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佝僂(gōu lóu) 倒坍(tān) 踝骨(huái)
屹立(yì) 十字鎬(gǎo) 虬須(qiú)
陷阱(xiàn jǐng) 引頸受戮(lù) 周道如砥(dǐ)
教師的任務2,讓學生了解了生字、生詞學習的重點,避免出現(xiàn)遺漏。
3.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請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到更多需要深入學習的生字或生詞,或對近義詞或反義詞進行辨析
佝僂:脊背向前彎曲,文中指那樹枝干彎曲。倒坍:倒塌。踝骨:指枝干靠近根的部位。虬須:彎曲的胡子。文中指樹。引頸受戮:伸長脖子接受殺戮。周道如砥:文中是形容公路的平坦,暢通無阻。
教師的任務3,引導學生自發(fā)思考他們有沒有掌握生字、生詞的意思。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不僅只是教師設計的內(nèi)容,他們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情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內(nèi)容。
(二)動機激勵
動機和目標不同,是指要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情緒,讓學生產(chǎn)生內(nèi)在學習欲望。當學生產(chǎn)生了學習動機時,他們會為了產(chǎn)生良好的情緒而學習。教師如果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那么學生就會產(chǎn)生學習動機,他們會為了感受更多快樂的學習過程而學習。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不喜歡枯燥的學習過程,如果教師能夠把學習過程變得有趣,他們就會產(chǎn)生學習動機。
以學習《社戲》為例。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扮演。學生以充分發(fā)揮人數(shù)優(yōu)勢為目標,選擇文本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幕進行表演。學生需要通過把這篇小說改編成劇本,并將它表演出來。初中學生普遍喜歡角色扮演,他們覺得這個游戲十分有趣,并且可以在游戲中呈現(xiàn)自我。于是他們很投入地進行游戲,在游戲過程中,他們發(fā)現(xiàn)了魯迅的小說非常生動,寥寥幾筆就把整個具象化的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來。然而劇本和小說不同,如何能夠應用劇本臺詞呈現(xiàn)出魯迅描寫的場景,提升戲劇的表現(xiàn)力呢?為了提高戲劇的表演質(zhì)量,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三)需要激勵
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能夠發(fā)現(xiàn)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他們便會覺得自己需要學習。在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背景下,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看到考試的需要,還要讓學生看到成長的需要,令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過程能全面促進自己的成長,他們需要重視學習的過程,全身心投入學習中。
以學習《回延安》為例。學生有著很強烈的家國情感,這是他們美的追求之一。教師在開展教學以前,為學生播放《信天游》的歌曲,讓學生結合詩歌的內(nèi)容和《信天游》歌詞的內(nèi)容,感受到這首詩歌呈現(xiàn)出了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民風民俗。為了了解我國西北地區(qū)的文化,學生產(chǎn)生了很強的學習驅動力。為了讓學生了解這首詩歌背后的文化背景,教師讓學生學習相關的資料。通過學習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學生了解了這首詩歌描寫了新中國成立后,延安地區(qū)翻天覆地的變化。作者描述了當?shù)孛癖妼ι畹母惺芗皩ρ影参磥斫ㄔO的向往。此時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還能夠從中了解歷史和文化,從而幫助他們積累文化知識。在閱讀詩歌時,學生感受到了作者美的向往與追求,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這塊土地是美好的,延安的人民是美好的,只是此前舊的制度讓延安不能呈現(xiàn)出美好,還讓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新中國,延安這片土地呈現(xiàn)出生機,民眾也對生活有了更多的熱情。通過看到中國的變化,學生能夠感受到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這種情感能夠成為他們學習漢語知識,了解我國歷史及文化的驅動力。
三、學習動機激勵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帶動學生的積極情緒
教學并非易事,有時候需要教師結合眾多學科知識。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初中學生,教師更需要涉獵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來實現(xiàn)科學化的教學??梢哉f,教學一部分是關于情緒的教育,在這里,教師可應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利珀提出的“情感動機喚醒理論”,將情緒作為一種與動機結合的心理活動,或者將情緒本身作為一種動機。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推論出“情緒具有動機性功能”的結論。既然情緒與動機存在這樣一種轉化關系,教師不妨將學生的情緒作為喚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入口,并以促進學生情緒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使學生在快樂中完成學習。那么如何促進學生的情緒呢?羅伯特·利珀指出,人在比較寬松、活潑生動的氛圍中,其情緒動機和知覺狀態(tài)是比較積極的。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可創(chuàng)造一種激發(fā)學生積極情緒的良好課堂氛圍,比如可以將學生位置的安排作為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培養(yǎng)團體的凝聚力,使學生獲得團體的歸屬感。
例如在講解陶淵明《桃花源記》的過程中,教師設置了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當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成小團體,并承擔起小組成員的責任,其內(nèi)心便升起一種團體的歸屬感。所謂歸屬感,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如同將孤島連成陸地,將星辰融入星空,是對學生力量的再激發(fā),在歸屬感的召喚下,學生的團體意識更加強烈,不再認為自己是教師看不到的落單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愿望。當然,為了使學生具有高水平的團體歸屬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小組安排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桌椅排列形式等。學生位置的安排是很有效的一種激勵方式,可以形成一種團體凝聚力。例如,為更好地討論問題,有小組將幾個桌子拼在一起,形成長方形,小組成員圍坐在一起。有的小組則將桌子拼成三角形,小組成員三三兩兩一起守護一條邊。在這里,每組都別出心裁,排列小組隊形,設計自己的小組口號,教室變得趣味橫生。這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做足了鋪墊。在排列小組隊形、設計小組口號的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學習愿望濃厚,甚至對教師的教學很是期待。
(二)實現(xiàn)學習內(nèi)容先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卡爾·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zhì)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那么怎樣喚醒學生的靈魂呢?唯一的途徑是激發(fā)其興趣,使其保有一份對待事物的好奇心。這也是另一種動機激勵法。就如贊科夫所說:“對所學知識內(nèi)容產(chǎn)生的興趣,有可能成為利于學生學習的動機?!痹诔踔姓Z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種負面影響因素最小的激趣方法,來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愿望的激發(fā)。例如,教師可以實現(xiàn)學習內(nèi)容的先行,利用文本自身的魅力進行激趣導入。帶著學生從開始階段便沉浸在文章中。自始至終,因文生趣,因文識趣,因文憶趣。
還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為了使教學有效進行,教師必須在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每個學生認真聽講,建立一個認知機制。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經(jīng)常用一個成語來表達理想中的美好世界,大家知道這個成語是什么嗎?”小組成員間討論,紛紛回答:“世外桃源?!苯處熇^續(xù)提問:“你心中有‘世外桃源’嗎?能說說它是什么樣的嗎?”每個小組輪流回答,提出一個最稱得上是“世外桃源”的標準,如第一小組認為“沒有戰(zhàn)爭”,第二小組認為“人民安居樂業(yè)”,第三小組認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第四小組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教師要把每個小組對世外桃源的理解寫到黑板上。然后再向學生引出陶淵明的這篇《桃花源記》:“古人也有對世外桃源的向往,他們有的為追求理想中美好的世界耗盡一生,甚至是生命。還有一些人在得之無望后,將心中美好的世界描繪在文章里。陶淵明一生都在追求恬然美好的生活,這種追求頻繁表現(xiàn)在他的詩和文章中。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篇《桃花源記》,了解這位崇尚世外桃源生活的文學家是怎樣描繪心中理想世界的。同時也看看,我們是否與他的理想有重合之處。”在這里,教師圍繞文本內(nèi)容進行教學導入,在文本內(nèi)容先行的前提下,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并找到與詩人的聯(lián)系點。
3.明確教師的期望,讓學生感知到自己的重要
我們通常是從自己的經(jīng)驗中認識到自信的重要性,有時候,自信是內(nèi)發(fā)的,需要一顆具有強大信念的心靈來守護。但更多時候,我們會受外界情感的影響,并從外界的反應中獲取自信心。對于學生而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包含著對學生如何評價的信號。很多時候,學生會以教師的行為作為了解自己的鏡子,當教師給予學生更大的期望時,學生便會提升對自己能力的信心。當有足夠的自信心作為內(nèi)在支撐時,學生自然會對學習產(chǎn)生不竭的動力,也會在不知不覺間獲得自身的發(fā)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明確自己的期望,讓學生感知到自己在教師心里的重要性。
以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例,雖然這篇文章比較簡單,但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而言,仍然體現(xiàn)出不同層次的解讀。如果教師進行同一水平的比較,勢必會挫敗低水平學生發(fā)言的勇氣。所以,教師可提出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期望,為那些低水平的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不易失敗的情境,讓他們在勝利的歡喜中逐漸樹立信心。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讓低水平的學生在讀懂這篇文章的基礎上,講述武陵漁人從發(fā)現(xiàn)桃源,到再尋桃源的曲折故事。并能夠重新審視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線索,了解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向往的理想社會的樣貌。另外,教師也要為那些高水平的學生提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活動,讓他們在不斷的挑戰(zhàn)中無暇自滿,并追求難度,不斷提升自己。如教師可為高水平的學生設置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他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這兩個問題相對更深入一些,對水平較高的學生是一種挑戰(zhàn)。在這里,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任務,教師也明確了對學生的期望,學生也更有信心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僅僅憑借內(nèi)部學習動機,學生是無法做到持續(xù)高水平學習的。教師要在教學課堂制定學習動機激勵機制,從外部的動機驅動入手,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學內(nèi)容先行,明確期望值,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
參考文獻:
[1] 董遠騫《教學的理論與藝術》,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
[2] 石義堂、李金云《初中語文有效教》,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