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銀銀
就啟蒙教育而言,英語是一門基礎性的必修類課程。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與學不應局限在課堂,須要延伸到課堂活動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課外作業(yè)設計應符合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生活文化視野和語言學習規(guī)律等,讓他們在復習與鞏固、體悟與深化的基礎上,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在學用結合中更好地完成教與學目標。然而,在“雙減”政策出臺前,“密集化教學”和“題海性作業(yè)”不但讓學生苦不堪言,甚至造成了“厭作畏作”現象。只有堅持在人文教育關懷下,緊扣“情趣、高效、實踐、梯次、品質”等關鍵詞,對作業(yè)設計不斷地優(yōu)化與調整,才能切實打造善教與樂學下的作業(yè)活動模式。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如何優(yōu)化兒童英語課外作業(yè)設計呢?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善以“情趣激發(fā)、人文關懷”為抓手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教學的根本因素,絕不在于強勢和強制,而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情感?!边@與愛因斯坦的“興趣老師論”異曲同工,都是在強調“情趣激發(fā)”對于教學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兒童屬于“唯情趣所驅動”的群體,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如果缺乏“情與趣”元素的融入,難以從根本上激發(fā)他們的內在驅動系統(tǒng);與之相反,如果能激發(fā)孩子的學習興趣,既可贏得不容忽視的“情緒智力”效益,又能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放大善教樂學效應。就小學英語學科活動而言,課堂教學是這樣,拓展延伸是這樣,作業(yè)活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見,教師在作業(y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情趣因素。比如,引導學生在課后借助“競猜?lián)尨稹薄稗D轉盤”等游戲活動,在多人小組狀態(tài)下完成單詞識記作業(yè)。如此而為,既快速又有效,而且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更加深刻持久。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善以“生活鏈接、人文關懷”為抓手
作為一門語言學科,英語與社會生活密切互動、相輔相成。不僅如此,無論英語知識還是學科活動,只有自覺主動投放到生活環(huán)境大背景下,才能更好促進學用結合,真正產生作用,才會形成令人期待的實質性教育意義。比如,在教學“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句型后,教師設計生活下作業(yè)形式如下:(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on Sunday)(2)What are you going to do…(for Sports Meet)自主搭建多人學習小組,任意選擇上面一個或多個具體話題,自我聯(lián)系生活經驗和個人所愿,開展相互之間的研討、交流和啟發(fā)活動。在此基礎上,還可與小組以外的其他同學進行快樂分享。如此而為,既可激發(fā)大家的作業(yè)活力,又能逐步地改變“啞巴英語”現象,同時攫取實質性的“雙贏”效果。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善以“資源拓展、人文關懷”為抓手
在學校教育中,教學資源與教師、學生因素同樣的不可或缺。不僅如此,資源還是開展學科活動的客觀對象,是連接教與學關系的實際媒介,是引領教與學過程的有效支撐,是影響學科結果和活動效果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教育不斷走向社會化、信息化的時代大背景下,資源因素越發(fā)顯得十分重要和非常關鍵。它對于作業(yè)的優(yōu)化設計和活動情況,同樣是作用很大、影響很深。比如英語“單詞”,是學科活動的基礎項和常規(guī)項,也是兒童學習的難點所在。在學完課內“動物類”單詞后,激勵小學生在課后通過各類路徑和方式,進一步收集并整理一些其他動物類單詞;在學完“月份類”單詞后,或個體獨自進行,或在多人小組合作狀態(tài)下,把它們編制成為英語形式的“月份歌”,并進行相互之間的表演和評比,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善以“多元體現、人文關懷”為抓手
由于心智發(fā)育規(guī)律等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眾多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難以完全消除殆盡的。為了有效促進兒童的個性化發(fā)展和整體性進步,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yè)設計時,應本著“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盡可能把情趣性、開放性、實踐性、層次性、引領性等因素融為一體,努力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樂做善作,并且從中贏得各自的獲取感、成功感和自信心,進而在點點與滴滴中推動品質化作業(yè)的良性化發(fā)展。比如,在“Happy Birthday”內容教學后,教師以“生日祝福(或節(jié)日問候)”為話題,布置如下作業(yè):給家人、同學或朋友,或當面表達祝福,或制作“英文卡片”,或寫上一封“英文祝賀信”,也可自主選擇其他形式。如此設計多元化作業(yè),可供選擇性大,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意愿和需要。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善以“德智融通、人文關懷”為抓手
英語雖然屬于異域類語言學科,卻與我們的母語一樣。無論英語知識還是學科活動,其中蘊藏豐富多元的“智慧和真理”,同時還孕育活力無限的“道德與審美”。在小學英語學科活動中,教師善于把“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滲透并有機融合起來,既可切實體現應有之義的內涵、價值和意義,又能為善教與樂學源源不斷注入新鮮活力。比如,在學習并積累一定的禮貌用語后,教師讓小學生在課后收集與梳理的基礎上,通過“口頭與書面”表達形式,把Im sorry./ Excuse me.等等,選擇適合時機和對象,對相應的人表達,這難道不是“德育英語”作業(yè)嗎?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善以“情感體驗、人文關懷”為抓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鄙瞵F象如此,學習現象如此,工具性教學與人文性教育都是如此。就小學英語學科活動來說,在“祈使句”內容教學后,教師激勵小學生在課后為校園內容相關場所設計英語警示牌。比如,在綠樹和紅花旁有了“Dont climb the trees!”,在垃圾筒旁有了“Put the rubbish in the bin!”,在樓梯轉角有了“Dont push!”……再如,在教學一些英語內容后,布置小學生根據所學、所做和所想等,積極開展“英語手抄報”或者“英文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制作與相互評比活動。
在“雙減”政策引領下,善以“激勵引領、人文關懷”為抓手
自從“雙減”進入校園以來,“密集化教學”和“題海性作業(yè)”現象從根本上得到了有效改善。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明顯減輕了,自主學習與活力的空間明顯地增擴了。我們應當緊緊把握并充分抓住這一戰(zhàn)略機遇期,善于通過各類路徑和方式,對他們不斷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不斷走向素質化、品質化的良性發(fā)展狀態(tài)。以小學英語作業(yè)活動為例,根據教與學實際情況需要,教師可把作業(yè)設計“專屬權”適當“下放(或回歸)”到學生手中。在課時教學后或在單元主題教學后,讓小學生或個體或小組設計課后作業(yè)或練習題,以此作為可供選擇的“選做題”,與老師提出的“必做題”相結合。在作業(yè)評比活動環(huán)節(jié),以小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為主為先,然后再進行與之相應的“教師點評”。這就是激勵與引領。
總之,上述所說各種作業(yè)設計,雖然不是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的全部內容,但是教師善于以此為主抓手,多元互動、熟能生巧,提升學生作業(yè)情趣、激發(fā)作業(yè)活力、提升作業(yè)品質,使得“雙減”政策落地有聲,能夠充分發(fā)揮令人期待的“正強化、正引領”作用。F4A2C3B6-9AFE-4023-A799-91276733D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