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語文水平的直接體現,也是一種經驗色彩濃重的語言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不知道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此,文章從初中語文教學視角入手,就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為語文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語感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5-0094-03
引? 言
在語文教學和語言學研究領域,語感培養(yǎng)是一個熱門話題。語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教師應加強語感培養(yǎng)與語文教學各方面的聯系,使語感與閱讀和諧統一,促使學生跨越語言表象,提高閱讀和語言感知能力。但是,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對語感與閱讀教學的關系認知模糊,不知道如何借助語感圖示和科學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一、語感的概念及其與閱讀教學的關系
語感是在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的過程中形成的對語言的感知、感悟能力。語感是一種與學習經驗、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能力。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和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階段。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增加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但是,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無法一蹴而就,教師應循序漸進,從最基礎的閱讀入手,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培養(yǎng)[1]。
閱讀不單單是接受信息、輸入語言材料的一個過程,在閱讀中,讀者需要開動大腦,將自己獲取的信息與想象、思維建立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們可以將閱讀視為整體感知語文作品、通過整體感悟與作者共鳴重新進行認知建構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僅可以直接感知文字、語言的韻味,了解文章的寫作技巧,還可以迅速引發(fā)聯想與想象,修正、豐富自己的語感圖式,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所以,在學習語言客體新知識、重建語言認知結構、豐富語言圖示、激活認知發(fā)展內部機制的過程中,閱讀是不可或缺的,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初中階段是學生語言能力大爆發(fā)、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借助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直接思維和語感至關重要。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培養(yǎng)學生語感和熱愛語文的思想感情。這一點,語文教育界需要提高認識,達成一致。在語文教學中,任課教師要認識到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將語感培養(yǎng)貫穿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通過采用有趣的教學手法,敏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學生運用語言去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初中語文閱讀語感培養(yǎng)教學策略
(一)重視閱讀,借助語言訓練培養(yǎng)語感
語感是一種直觀經驗,是個體對語言敏感程度的體現。閱讀是一種綜合語言輸出、理智和情感的語言活動,也是培養(yǎng)語感的一種有效途徑[2]。閱讀的形式有許多種,如誦讀、品讀、朗讀、默讀等。各種形式的閱讀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在耳聽腦想的基礎上順利進入文本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還可以讓學生感知語言之精妙,洞察語言的理趣性,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語氣、節(jié)奏、句式、格調,培養(yǎng)語感。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讀為根本,借助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和語言訓練讓學生賞析文本或生動有趣或質樸純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例如,在教學茅盾的集抒情和議論于一體的散文《白楊禮贊》時,教師要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邊朗讀邊勾畫圈點,根據一些重點語句,思考白楊的象征意義,感受北方軍民身上所具有的堅持團結、反對分裂、不屈不撓、力求上進的精神,感悟作者對北方軍民的歌頌之情。然后,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問題,讓學生再次品讀課文,咀嚼鑒賞,以審美、動情的眼光去欣賞西北的自然景觀和描寫對象,感悟文本的美學特征,讓學生通過與課文的對話調動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白髡哒f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文章從哪些方面寫了白楊‘偉岸’‘正直’‘樸質’的特點?”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促使學生收獲個性化的理解,形成語感和獨特的情感。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說”的欲望
閱讀是一個由視覺訴諸聽覺、將文字轉化為語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激發(fā)情感,否則閱讀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變成了一項見字讀音的機械活動。語感是個體對語言的多方位感知,它不單單指感知語義,體味感情,還包括領會意境,捕捉弦外之音的能力。初中生的身心發(fā)展還不成熟,許多時候,在閱讀文本時,由于只具備慣常的分析理解手段,所以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大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時,心通其情,意會其理,進而觸發(fā)情感,培養(yǎng)語感。
例如,《岳陽樓記》是一篇要求全文背誦的美文,但是,在學習這篇文章時,由于鑒賞能力不足,許多學生在朗讀、背誦課文時,并不能感受古人正確的價值觀和仁人情懷。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時陷入為讀而讀的境地,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讀、背、鉆研和探究的欲望,賦予文本鮮活的意義,讓學生受到理想主義的熏陶和教育,形成語感。如教師可以用范仲淹的詞《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來導入,讓學生了解范仲淹的成長背景和政治態(tài)度,明白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由來。然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敏銳捕捉語言文字所表達的真情實感,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岳陽樓宣傳片,借助圖文影像讓學生欣賞洞庭湖周圍的美景,并讓學生思考和討論問題:“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二句是從空間著筆,“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二句從時間方面入手,是否寫出了洞庭湖的氣勢?文中使用的駢句如“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有何特點?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中心是覽物之情還是議論政治、表達理想?作者所提倡的是什么樣的價值觀?我們從中能學習到什么?這樣借助多媒體和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憂患意識和擔當精神,還可以讓學生領悟經典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使學生有獨到的見解。
(三)感知生活,讓學生領悟文字的思想內涵
閱讀雖然有時候可以集體活動的形式存在,但是閱讀,尤其是閱讀情感、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歸根結底屬于一項個性化的行為和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固然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但是教師的引導并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不能單純從語言文字方面去揣摩推敲,而是要聯系生活經驗,鍛煉語感的敏銳性。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生活化教學理念,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領悟文字的真正內涵,獲得準確的語感。
例如,在學習《背影》時,許多學生都無法通過父親并不優(yōu)美的背影感受父親的情感。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春運、節(jié)假日時火車站不同的背影,包括小孩的、中年男女的、年輕學生的,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說不同年齡段人的背影的特點。然后,將焦點投放在課文上,讓學生想象,作者從哪些方面寫出了父親的落寞、孤獨,想象肥胖的、走路蹣跚的父親艱難地翻過月臺為兒子買橘子的畫面,讓學生走進故事,想象如果自己是兒子或是父親,內心各會有什么樣的體驗,促使學生從理性和情感角度去感知父親的背影,理解父親深厚的愛。這樣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聯系生活情境,想象生活畫面,可以使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獲得準確的語感。
(四)積累知識,提高語言感悟能力
文字是一種重要的語言表達方式。對語言的感知和感悟,要以對文字的正確理解為基礎。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豐富詞匯量,有助于提高個體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任課教師要摒棄舍本逐末的做法,從文字、語言知識等最基礎的方面入手,讓學生大量閱讀,個性化閱讀,深入閱讀,并創(chuàng)設有助于語感形成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以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
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的代表作,文章的主題與單元主題“成長的足跡”是契合的。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打通學生與作者的心理通道,讓學生體會不同時代的少年情感,并對其有深刻而獨特的感受,教師可以將文中的經典片段、故事提煉出來,以連環(huán)畫的形式將之連綴成篇,讓學生以觀察者、記錄者的身份去閱讀,走進魯迅的童年,探尋他成長的足跡。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修辭學角度品味文章的語言特點,從修辭角度梳理語文知識線、學習知識點,感受散文作品的音韻之美。文中用到了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如“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一句用了擬人手法。“覆盆子的小球就像是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多”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擬人、比喻手法的運用,生動描繪了大自然的美麗,使一些事物、場景更具畫面感,更傳神。教師可以結合修辭手法,就修辭在景象描述、語言表達中的作用進行總結,讓學生對語言的語音、語義和語法都有所認識和了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語言知識,強化對語言的感知。
(五)從語言文字入手,開展語言訓練
文字和語言一樣,都是人類表達情感,傳遞思想的工具、手段。在語文教學中,語言同樣是師生交流互動的連線,是傳遞知識的紐帶和手段。但是,真正有經驗的教師,不會單純地依靠語言去講解,不會灌輸給學生知識,他們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適度留白,讓學生自己去知識的海洋中尋找答案??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迸囵B(yǎng)學生的語感,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度留白,給學生留出訓練的時間,讓學生通過知識積累、訓練填補暫時性的空白,提高語感。
如《藤野先生》這篇“篇幅長而不零亂,材料多而不冗雜”的文章,作者在寫作時用到了口頭語言,也用到了書面符號,他的情感,與藤野先生一樣,都是非常內斂的。初中生由于閱讀理解能力有限,不敏感,有時無法發(fā)現隱藏于其中的情感。對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開展語感訓練。首先,挑出一些表示感情和態(tài)度變化的語句,讓學生將其中的關鍵詞,尤其是對動詞和形容詞進行替換,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如讓學生將“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一句中的“吃驚”“不安”“感激”換成其他詞,看是否影響句意,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語言的細微區(qū)別,提升語言的感知能力。其次,讓學生刪留、辨別句意,通過字詞的刪除變化,看句意是否銜接自然、表達準確,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語言的周密、生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換位思考詞句之間的邏輯、關聯,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用心。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語言表述的邏輯性。最后,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境,使其對文章進行整體品味、概括描述,培養(yǎng)其語言觀和表述能力。
(六)合作學習,在討論中加速語感養(yǎng)成
語感作為一項基本的語言能力,不是獨立存在的,語感形成與智力水平、知識結構、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發(fā)展是同步的。不同的學生,成長背景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也不盡相同。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教師必須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為學生學習、討論、合作提供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口、手、眼、腦多種感官并用,在相互幫助和啟發(fā)中取長補短,強化思維能力,加快語感養(yǎng)成。
例如,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許多學生對于勒是咎由自取還是命運多舛,哥哥一家是現實、謹慎還是冷漠無情等,都存在爭議。為此,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自行成組,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完成下列學習任務:(1)分組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看作者是如何借助人物語言、動作、外貌等刻畫人物形象的;(2)讓學生扮演角色,
體會人物心情,想象人物遭遇,講述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促使學生體會人物的情感,與書中人物同喜憂,共哀樂;(3)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討論問題,激活學生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形成深刻的體會。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認為,于勒叔叔身無分文從國外回來后卻沒有去找自己的哥哥,說明他還是有良心的,怕給家人帶來恥辱,所以哥哥不認弟弟的行為是惡劣的;有的學生則認為哥哥為了一家人著想,不認弟弟,也情有可原。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就相關問題展開辯論,讓學生既動口又動腦,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
結? 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任課教師要精心設計,讓學生接受科學、合理的語言訓練,為學生提供更多讀、練、說的機會,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程程.淺談培養(yǎng)初中生良好語感的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8(10):53.
馬春茹.語文閱讀教學要注重語感的培養(yǎng)[J].學苑教育,2014(07):47.
作者簡介:高猛(1976.12-),男,福建平潭人,任教于福建省平潭城關中學,年段長,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