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短跑是體育教學的基礎構成部分,在很多學生看來短跑是非常簡單的一項運動,事實并非如此,短跑對技術要求很高,涉及到的技術要領尤為復雜,需要學生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要點進行綜合把握。另外,學生的身體以及心理素質(zhì),都會影響學生的短跑運動成績和訓練效果?;谶@樣的教學認知,體育教師必須對短跑教學訓練活動進行合理安排,改變學生在短跑練習中的不足之處,幫助學生調(diào)整身心狀態(tài),引導學生掌握科學合理的運動技巧,從而在短跑項目上有更為理想的發(fā)揮。
田徑運動是運動之母,因為田徑運動是其他各項運動的基礎所在,而短跑又是田徑運動的根基所在,所以短跑教學訓練一直都備受廣大教師的關注。在體育短跑教學訓練中必須把握學生的身心特征,同時注意遵循運動生理學的規(guī)律,使學生能夠在運動訓練中保持良好狀態(tài),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訓練效果。體育教師在短跑教學安排方面要加強對學生的研究,在此基礎之上結合體育教學目標要求確定科學完善的訓練計劃,借助多元化和科學化的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短跑能力。
1 短跑教學訓練的原則
短跑在學校體育課程體系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技術要求高,技術要領復雜,對學生的身心素質(zhì)要求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不能夠抓好短跑教學訓練,不能夠結合實際要求做好短跑教學訓練調(diào)整的話,將會嚴重影響體育教學開展,難以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質(zhì)量。體育教師在短跑教學訓練中要遵循正確的原則:一是集體訓練原則。短跑訓練主要是在體育課程中,完成的活動時間相對較短。為了促使學生堅持參與短跑教學訓練,改變學生以往持久性不足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入集體訓練方法,讓學生之間彼此激勵和相互帶動,從而真正將短跑訓練堅持下去。長期堅持訓練,可以讓學生的體能和體質(zhì)得到發(fā)展,同時集體訓練方法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潤滑劑,增加學生參與短跑訓練的動力。二是差異性原則。不同的學生在運動能力和運動發(fā)展水平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如果采用一把抓的方法,可能會磨滅學生的特長,影響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看到并分析學生在短跑運動方面體現(xiàn)出來的差異性,尊重學生的差異,并在此基礎之上改變一刀切的教學訓練方法,利用因材施教的方式強化對學生的個體輔導,幫助學生獲得突破,激發(fā)學生差異化的運動潛能。三是循序漸進原則。在短跑教學訓練中做好訓練負荷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運用循序漸進的原則和方法逐步強化學生的運動能力。開始階段教師需要安排一些小負荷的練習,之后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反饋調(diào)整負荷以及訓練難度,幫助學生迎接挑戰(zhàn),實現(xiàn)自我突破。四是動態(tài)調(diào)整原則。在短跑教學訓練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訓練方法的動態(tài)調(diào)整,而不是始終運用枯燥單一的訓練方法,以免影響學生的參與動力。
2 青少年短跑訓練創(chuàng)新路徑
2.1 創(chuàng)新教學,激發(fā)興趣
田徑運動有效教學的第一要務便是興趣培養(yǎng),打造趣味田徑運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課堂。考慮到青少年心智稚嫩,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多些創(chuàng)意與新意,圍繞“寓教于樂”展開教學,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好感,使得學生在快樂課堂中逐步掌握相關體育技能。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小步跑、高抬腿、變速跑、彎道跑等多種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實踐,并組織學生進行競爭比賽,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而且,以小組為單位,將身體素質(zhì)相同的學生劃分至同一小組,教師指導起來也相對容易,根據(jù)各小組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指導,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在此基礎上,合力開展節(jié)目表演,將田徑運動訓練的各個項目以節(jié)目表演的方式開展,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表演中,學生能夠有效感受田徑運動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生對田徑運動的好感與興趣。通過表演,學生從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也至關重要。為保證學生參與趣味比賽節(jié)目的積極性,在進行節(jié)目的規(guī)劃組織時,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師生聯(lián)動,共同設計節(jié)目。通過排練節(jié)目既能夠達到訓練的效果,又能夠讓學生始終保持熱情,逐步提升學生的各項技能。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要注意時機的把控,通常在學段總結、期末考核臨近期間最為恰當,通過編排節(jié)目不僅能夠起到訓練鞏固的作用,還能借助趣味節(jié)目消除學生臨近考試的緊張感,將“寓教于樂”最大化。
2.2 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
為保證短跑訓練具有良好效果,需要保證短跑訓練呈現(xiàn)出一定系統(tǒng)化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期間,充分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及成長規(guī)律等,科學的為其制定訓練計劃。在訓練計劃制定期間,要積極創(chuàng)新訓練方式,以多樣化形式開展短跑訓練,可以在訓練過程中插入部分游戲內(nèi)容,對整個訓練節(jié)奏加以把控,防止青少年在短跑訓練期間發(fā)生過度疲勞問題,同步使青少年提升運動參與積極性。在制定訓練計劃期間,要關注到不同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在實際訓練期間適當運用分層教學法,基于不同學生差異性和身體素質(zhì)等條件制定差異化目標,促進青少年全面發(fā)展。因為短跑訓練會涉及到一些耐力訓練內(nèi)容,能幫助青少年增強身體素質(zhì),降低運動傷害發(fā)生幾率。而為了充分發(fā)揮耐力訓練的重要作用,需要教練在訓練計劃制定期間對青少年身體狀況進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保證青少年身體狀況良好,身體可以負擔相應運動的基礎上,將部分強度適中的有氧訓練及無氧訓練穿插到短跑技術訓練環(huán)節(jié),使青少年耐力素質(zhì)、短跑速度及身體柔韌性可以有效提升。
2.3 加強爆發(fā)性力量訓練
短跑運動的關鍵要素是要求運動員保持高水平體能,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nèi)達到高爆發(fā)狀態(tài)。所以,青少年在短跑訓練期間,教師要加強關注其力量訓練,促使青少年具有突出的爆發(fā)性力量。為了有效幫助青少年通過訓練提升短跑速度,教師要基于學生實際運動負荷、身體條件等,差異化制定訓練方案,促進青少年全面提升短跑水平。在爆發(fā)力訓練過程中,力量和速度是爆發(fā)力素質(zhì)的基礎,而因為青少年年齡相對較小,并處于關鍵的生長發(fā)育階段,所以教師要避免使用負重類訓練,并以各種跳躍訓練進行代替,比如深蹲跳、原地半蹲跳、行進間半蹲跳、縱跳、跳深、跨步跳、單雙腳跳等等。在訓練期間,教師需要動態(tài)觀察,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錯誤動作要及時糾正,避免影響到訓練效果。
2.4 控制訓練時間及強度
體育教師需要結合青少年課程安排和身體素質(zhì)基礎進行運動量及時間的安排,綜合分析,短跑訓練可安排在青少年暑假、寒假或者是課后進行。由于青少年正是身體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此階段對其進行一定業(yè)余訓練,能夠幫助青少年促進生長發(fā)育。對于短跑訓練的時間安排,可在課后安排一個小時對學生進行短跑訓練,在寒假期間和暑假期間可每天安排一個半小時進行短跑訓練。課后時間所安排的短跑訓練運動量可相對較小,在寒假和暑假安排的短跑訓練運動量可適當增加。
2.5 傳播文化,發(fā)揚精神
體育教學并非機械訓練,田徑運動并非單純的跑步,也包含一定的文化與精神,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體育學習生活,還能增強學生的意志力,這對于其體育學習至關重要。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少年兒童的成長也強調(diào)“野蠻體魄”,良好的大環(huán)境下,學校田徑運動教學更要注重體育文化與精神的傳播。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訓練的間隙講解一些體育名人的故事,一方面幫助學生緩解訓練壓力,另一方面激發(fā)學生斗志,讓其積極、主動地參與訓練。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拉近師生距離,規(guī)避學生對體育的排斥,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除此之外,還要借助多媒體來為學生直觀地傳授體育文化與精神,比如利用多媒體播放運動員的日常訓練、賽場拼搏以及取得成功的場景,這相較于講故事更直觀、更形象,能夠讓體育精神深入學生心中。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中觀看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體育賽事。借助賽事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深入其中,感受體育文化的魅力。當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前往實地觀賽,效果更佳!體育文化與精神是支撐學生、激勵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重要因素,不容忽視。對于青少年而言,其對于體育精神與文化或許不理解,但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能夠有效增強其對體育的認知,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田徑運動。校方在此方面也要大力支持,要逐步轉(zhuǎn)變偏重文化課的觀念,在校園的宣傳欄上放置一些有關體育的書籍或海報,讓體育文化在校園得到傳承和發(fā)揚,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田徑運動,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2.6 積極溝通,營造環(huán)境
開展田徑運動需要良好的條件,教師應積極采取措施,與校方和家長溝通,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訓練環(huán)境。與校方溝通,積極優(yōu)化和完善校內(nèi)體育設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訓練環(huán)境,如,建設塑膠操場、完善各類運動器材、積極組織開展校內(nèi)運動會……組織運動會要制定完善的計劃,投入資金、人力進行運動會前前后后的準備與完善,并邀請學生家長前來觀看,以此來引起家長對學生體育運動的重視。同時,教師要積極與家長溝通,為學生配備齊全的防護設施,避免學生運動期間的損傷,還要保證學生的飲食,避免因體育運動消耗量大而營養(yǎng)不足,影響學生的發(fā)育和文化課的學習。針對這種情況,可以組建一個微信群,將學生每天的運動量發(fā)至群中,并給出相應的飲食建議,家長們在群中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討學生的飲食、運動、作息等等,為學生提供全面保障。此外,在運動會結束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對參與運動會的每一位學生給予表彰和鼓勵,頒發(fā)相應的獎品,使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另外,階段文化課占用體育課時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這與應試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積極與學校溝通,認真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的體育運動與文化學習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
3 短跑運動訓練中的注意事項
我國短跑運動員的前程運動速度很快,可以與外國運動員相提并論,甚至比他們更快。但是在中程,尤其是后程速度下降加快。在這點中,我們可以分析一下,是因為國外運動員在前程中的運動速度不如我們嗎?從實力上講,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究其本質(zhì),是因為在全過程中要進行合理的分配速度能量。如果在前半程就竭盡全力地跑,那么肯定會造成肌肉緊張。這樣,肌肉中分解生成的ATP很快就被消耗掉,接下來就得靠肌糖元分解生成的ATP供能,而肌糖元無氧糖酵解供能不僅比肌肉中的ATP直接供能慢,就是與CP分解供能相比也要慢,況且還要生成不利于運動的乳酸。利用肌肉中的ATP和CP分解供能,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放松跑的能力。為了減少主動肌與對抗肌之間的內(nèi)阻力,節(jié)省ATP-CP能源的消耗,延長肌肉的工作時間與距離,提高速度耐力,肌肉的協(xié)調(diào)用力與放松顯得尤為重要。此外,肌肉的緊張收縮與放松交替運動同時促進了血液循環(huán)與能源物質(zhì)的供應,加速了ATP的再合成,供給肌肉運動所需要的能量,這既符合了短跑項目生理、生化機制供能特點,同時又是短跑運動技術本身發(fā)展提出的要求,更是運動訓練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與升華。運動員的肌肉放松能力從生理學上來講,具有深遠的意義。
3.1 內(nèi)臟慢慢平息
在短跑高強度訓練中,心臟心輸出量劇增,一旦立即停下來心輸出量會造成重力性休克,同時短跑訓練強度較高,機體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乳酸,因此運動員在訓練完成后必須及時進行整理活動。整理活動宜在軟地上進行慢跑5~10分鐘,慢跑時應深呼吸,加速體內(nèi)有氧呼吸,不但可以預防休克,而且可以促進人體有氧呼吸,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人體能量的恢復。
3.2 肌纖維拉伸性放松
肌肉工作原理是肌纖維的細肌絲在粗肌絲間滑動才會引起肌肉的伸展和收縮。短跑高強度訓練會引起肌肉緊張僵硬,而肌肉的牽拉會加速肌纖維的恢復。主要方法是慢跑后進行靜力性與動力性牽拉。牽拉的部位主要有上肢肌群(胸大肌、斜方肌、肱二頭肌、肱肌、三角肌、三角肌)和大腿后群(大收肌、半腱肌股、二頭?。┮约按笸惹叭杭。ü伤念^肌、股直肌和縫匠?。?/p>
3.3 同伴按摩放松
它是指練習者本人或他人用各種按摩手法來按摩身體不同部位從而達到放松的目的。它可以有效減少乳酸堆積,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心臟負擔,防止肌肉僵硬,加強關節(jié)的靈活性。在練習中,關節(jié)部位以揉為主,開始時先做幾次輕推,然后用揉捏重推交替進行,最后以輕推結束,方向應順血液回流方向進行,使被按摩者感到舒適。
4 結論
短跑是田徑項目當中非?;A的項目,短跑這一運動項目歷史悠久,同時還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短跑教學訓練中,教師必須遵循科學化的原則,注意根據(jù)學生在練習反饋情況,調(diào)整教學指導方案。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和學生的互動交流,評估學生在短跑技術技巧掌握方面存在的缺陷,并通過創(chuàng)新應用多樣化的短跑教學訓練方法滿足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運動素質(zhì),為學生建立終身體育思想做好鋪墊。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體育運動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