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投擲是一種基礎性運動能力,不僅是指某個具體的項目。小學體育投擲能力教學訓練,應準確把握新課程教育思想、理念和目標,突出能力素養(yǎng)教育和學生發(fā)展的綜合性,避免過于專業(yè)化和功利化。同時,小學生的身心特征和投擲運動的特征,教師應重視對小學生參與心理的激發(fā)和維護,并注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安全教育。
當前,小學體育教學更重于身心健康、運動素養(yǎng)、健康意識等方面的培養(yǎng),教學重心不完全放在運動技能和體能上。但基于學生運動能力和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要,一些基礎性運動技能教學仍作為教學的重點任務——比如跑、跳、投,這三個基礎運動能力的教學是必要保留的,且必須保證質量,為學生體育素養(yǎng)發(fā)展打好基礎。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專門對當前小學體育投擲能力教學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并給出一組針對性的建議。
1 小學投擲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概念目標偏狹義
投擲是一個廣義概念,它包括多項田賽投擲單項,如鉛球、標槍、鏈球、鐵餅,還包括一些運動項目中的投擲技術動作,如籃球、足球(擲邊線球、守門員手拋球)、手球、壘球等,眾多體育項目都包含投擲。而投擲能力則比投擲概念還寬,不僅指投擲的技術動作,還包括與投擲相關的心理、意識、理論、力量、悟性、柔韌、協(xié)調等。因而,對小學生進行投擲能力教學,其實是個綜合性的教學活動和目標體系。
但就當下小學體育投擲教學來看(除一些沒有教學目標指向的投擲類體育游戲活動),大多主要就是集中在一個項目上——雙手正向實心球。教師將實心球作為幾乎唯一的投擲專項教學項目,原因其實很簡單:第一,雙手正向實心球相對于其他投擲項目的技術動作比較容易掌握,教學難度低;第二,安全性相對較高,比起側向鉛球、標槍等項目來說,基本可以確保學生安全;第三,器材經濟易得。基本每個學校都給學生提供實心球且數(shù)量滿足教學需求;第四,功利的應試思想。當下中考體育三大項,考核投擲基本就是雙手正向實心球。雖然小學沒有考試壓力,但考慮到學生將來的發(fā)展需求,教師會將重心放在實心球上。這樣單一的教學項目,顯然無法滿足學生投擲能力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1.2 忽視小學生心理
小學生的發(fā)展觀還沒有形成,他們通常不會理解參與體育訓練的意義所在。因而他們參與和接受體育訓練的驅動力基本就是源自于興趣。即,感覺體育活動比上文化課好玩,所以更愿意參與體育活動。但是,要達到一定的投擲訓練效果,如果僅學習技術可能還較能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而要使學生發(fā)展投擲相關的素養(yǎng)——比如相應的力量或者肌肉控制能力(力度大小及方向準確性)——則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重復性訓練,達到一定訓練量之后,學生的肌肉力量、肌肉記憶才能達到預期指標。這個過程就可能會相對枯燥一些,而且還需要一定的毅力、耐力支持。很多小學生參與投擲練習,基本是三天熱度,很快就會失去主動訓練的積極性。這使得訓練的效果大打折扣——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不能歸因于小學生(因為小學生大多沒有體育專業(yè)成長意愿,也就沒有相應的職業(yè)品質),而是教師忽視了教學、訓練過程中對小學生積極心理的引導和維系。
1.3 專業(yè)化特征明顯
需要強調一點,小學投擲能力教學是專項教學,不是專業(yè)教學、職業(yè)訓練——小學體育、特別是新課程改革之后的小學體育教學,走的不是專業(yè)或職業(yè)道路,而是“群眾路線”。即,教學目標不是為國家輸送專業(yè)體育人才或培養(yǎng)學生成長為職業(yè)運動員,而是通過教學普及體育健康意識、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并使學生具有一定參與體育的能力。但不少體育教師顯然在專項體育教學中(除了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體育游戲類活動的非教學活動時),明顯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甚至職業(yè)化特征。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教師對上面所分析的新課程體育教學理念、目標沒有把握到位,仍然沿襲了課改前的教育思路;二是教師接受過系統(tǒng)的體育專業(yè)訓練,本身是專業(yè)的,成長經歷也是專業(yè)的,這種專業(yè)意識和專業(yè)習慣較難改變。
專業(yè)化教學所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主要是:第一,與前面探討的忽視心理一樣,教師在教學訓練中突出了嚴肅性、紀律性、服從性和訓練意志品質。這使學生普遍產生抵觸心理——顯然與“快樂體育”理念背道而馳,也影響了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建立和保持;第二,高估了小學生的運動領悟能力,教學信息傳遞不到位,教學效率低。專業(yè)運動員是由運動能力突出的群體組成,他們不僅有較好的體能、體質,而且有較強的領悟能力。比如教師示范實心球(注:沒有特別標注,指雙手正向實心球)從持球后擺、反弓腰開始到彈腰、展臂、扣腕、撥指一組連續(xù)發(fā)力動作,邊示范邊講解動作發(fā)力要領,專業(yè)運動員通常只需要兩次就能領悟。而小學生較難捕捉和領悟到這瞬間完成的一系列技術動作細節(jié);第三,忽視了小學生的普遍生理特征。專業(yè)訓練需要以超量負荷為成績保障,而沒有接受過專業(yè)體育訓練的小學生在體能上無法承受過大訓練強度。即便不造成運動損傷,也會給學生帶來極強的負面心理。還有,小學生的肌肉力量不足,使一些技術動作在標準負荷下無法完成。比如標準重量的實心球,大多小學生是無法做出撥指動作的。用超出其力量范圍的器材進行訓練,小學生無法掌握和體悟到技術動作細節(jié)。這也是影響教學質效的一個關鍵且容易被忽視的因素。
1.4 安全教育被省略
對小學生而言,投擲類教學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需要完成——安全教育。與其他項目相比,投擲運動有一定安全隱患,而小學生的安全意識比較低、缺少安全常識。特別是,小學體育教學突出體育的群眾性和普及性,鼓勵學生在校外堅持常態(tài)化參與體育活動,而小學生在校外獨立進行投擲類運動很容易出現(xiàn)安全問題。比如破壞公私財物、造成人身傷害、影響交通或造成同伴傷害等。在當下的小學體育教學中,大部分體育教師省略了安全教育環(huán)節(jié),或僅是對學生進行了簡單安全提示,沒有起到實際效果。
2 小學投擲教學的策略建議
2.1 教學融入趣味元素
將趣味元素融入小學體育教學是教師必須要重視且應做好的一項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融入趣味元素以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為目標難度并不大,因為體育本身對小學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關鍵是這種趣味元素應指向小學生(成人化的趣味元素不能起到預期作用),而且要具有課下的可操作性——因為融入趣味元素的目標,不僅是使學生在課堂上更積極主動,還要落實“群眾體育”這個目標,即使學生在課下也能夠自發(fā)、自覺去參與體育活動。如果教師融入的趣味元素專業(yè)性強(比如需要較特殊或價格較高的器材),就難達到這樣的目標。
一般來說,小學生的興趣取向主要集中于幾點:活躍性(不要太嚴肅的形式)、競爭性、團體性(小學生喜歡“扎堆”,少用單獨練習形式)、展示性(與競爭性相似,小學生較喜歡展示自己)。教師抓住這幾點去設計教學即可達到激發(fā)興趣的作用。比如,在訓練學生掌握雙手正向投擲(實心球)技術動作時,教師不是讓學生投實心球,而是換成排球(排球重量輕、安全性高,利于學生在訓練中體悟技術動作細節(jié),比如撥指、扣腕動作。在小學高年級,可以改用足球、籃球,重量略重一些,利于發(fā)展其力量),兩人一組用投擲實心球的動作進行對投、對接——每成功傳接一次(動作標準,球不落地),兩人再拉遠一米距離。最后比一比,哪個小組兩名同學相距最遠。這樣訓練,學生們的參與意愿非常高,而且在課下他們也有興趣和能力自發(fā)組織進行比賽。
再如,將投擲以距離為評價標準改為以準度為評價標準。比如讓學生投擲壘球,在前方適當距離(根據(jù)小學生年齡和能力而定)放置投擲靶(用籃筐、字紙簍等都可以,這些更便于學生在生活中取材),大家分組進行投準比賽(仍然要求學生使用特定的技術動作——如側身投鉛球的動作或壘球投球動作),最后比一比哪個小組命中率最高。這種方式,不僅是有趣,而且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投擲力量的控制能力。
2.2 教學項目豐富多元
訓練學生投擲能力,要保證綜合性、全面性,不能僅按著一個項目去練習。而且,教師將更多投擲項目(或技術動作)引入教學,不僅是可以保證學生投擲能力的綜合發(fā)展,而且可以進一步提升和保持學生的參與熱情。項目豐富多元,要保證訓練的綜合性,教師可以從幾個角度去把握:第一,應包括田徑基礎投擲項目——鉛球、標槍、鏈球、鐵餅(注,下面展開探討器材的適用性變通);第二,包括擲遠和擲準兩類;第三,包括全身合力的投擲(如實心球)和主要由臂部發(fā)力的投擲(如壘球);第四,包括側身投擲(如側身單手鉛球、標槍、壘球等)和正向投擲(如雙手正向實心球、足球擲邊線球、籃球投籃等)。引入項目盡可能包含以上幾個元素,保證學生投擲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自主性,靈活設計教學、訓練內容和方式等。比如將一些民間體育項目引入教學,如丟沙包、拋繡球等。
根據(jù)小學體育教學的環(huán)境、條件、目標、安全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在引入多種訓練項目后,教師應進行適應性、可行性調整。因為小學體育的教學目標不是專業(yè)訓練,而是素養(yǎng)教育,不必過于追求專業(yè)性。比如前面提到標槍這個項目,顯然在缺少專業(yè)保護條件的情況下,開展標槍教學是相當危險的(何況,如果小學生興趣較高,在校外自發(fā)活動,就更危險),鐵餅、鏈球也同理。所以,對類似的項目,教師教學的重心在于使學生體驗和初步掌握項目技巧即可。比如在訓練標槍時,不使用專業(yè)標槍,而是用小學生們常玩的“金箍棒”,塑料材質、空心,重量輕,材質硬度低,學生投擲距離不會太遠,且不會造成傷害。只需要在“金箍棒”的一端加入配重(如橡皮泥、膠泥)即可制成一個適用于小學生且相對安全的“標槍”。而鐵餅,可用飛盤、飛碟玩具替代,鏈球可用沙包系繩替代——這樣,既能保證教學訓練的多樣性,又進一步提升了趣味性,還保證了實用性和安全性。
2.3 教學訓練器材DIY
前面的探討過程中已經多次涉及到了教學訓練器材的自制、自創(chuàng)。小學體育教學器材的DIY具有幾方面的意義,應得到體育教師的高度關注,建議積極運用這種策略:第一,解決經費問題——小學不是專業(yè)體育院校,其所能給學生提供的運動器材,其實就是滿足最基本教學需求。很多情況下,不能完全讓學生集中練習。比如器材量,如果讓學生每人一個籃球進行訓練,大多小學是不具有這種條件的;第二,進一步激發(fā)興趣——小學生比較喜歡做手工勞動,當使用他們自己親手制作的器材進行訓練時,參與興趣度要遠高于使用專業(yè)標準器材;第三,適用性強、可操作性強——前面提到,一些專業(yè)投擲項目所用器材有相當?shù)奈kU性,在缺少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對器材進行變通改良,可以保證學生安全參與;一些標準器材重量超出小學生的生理適用范圍,影響訓練效果,將此類器材輕質化,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技術動作;校外活動更缺少專業(yè)器材,學生自制器材使其在校外自主活動具有了可行性。
根據(jù)上面對DIY器材作用的分析,也就確定了DIY器材的幾個基本原則:第一,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發(fā)動學生親自動手(或在家長、教師指導、協(xié)助下完成),這可以起到激發(fā)興趣的作用,且更利于學生在校外自發(fā)參與;第二,取材生活。所用材料應是小學生在生活中容易找到且不需要太大經濟投入的。比如廢飲料瓶做成的“手榴彈”、廢紙箱做成的靶箱、廢布頭和黃豆做成的沙包以及上面提到的改裝“金箍棒”等;第三,根據(jù)學生年齡、生理特點,器材注意適度輕、小并切實保證安全——其實,在帶領學生自制器材的過程中,也就同時進行了直觀的安全意識和方法教育。
2.4 借用信息技術設備
解決小學生體育技術領悟能力較低的問題,在操場是很難實現(xiàn)的:體育運動很多技術動作是以一定速度為支撐的,沒有速度也就沒有動作。比如上面提到的實心球預擺、蓄力動作之后的投擲發(fā)力動作,時間非常短,而在這瞬間就包括了多個動作要點需要學生掌握:首先,腰部帶動臂部發(fā)力,但并不是腰部動作完成后臂部才啟動——有些學生因為兩個動作沒有協(xié)同連貫,動作完成后彎腰極深而且球的拋物線初角很低,甚至直接將球砸向地面;其次,在臂部動作將近完全展開時快速完成扣腕和撥指動作,給球加最后一點動力,且控制球的運行狀態(tài)和路線——教師在現(xiàn)場示范不太可能將速度放到極慢,過慢的動作無法向學生呈現(xiàn)動作結果。解決這個問題,在當下教學條件下是較容易實現(xiàn)的。即教師將自己示范動作在課前錄像,先帶領學生在室內觀看視頻——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控制技術,定格、慢放、放大局部、回放等,教師可以給學生細致地講明動作細節(jié)。如果學校本身有室外大屏幕,那就可省去在教室學習這個環(huán)節(jié)。
最后,略談一下安全教育。教師除了在課上對學生進行安全提示,以及利用自制器材過程進行安全知識、意識引導之外,還可通過安排學生體育家庭作業(yè)的形式來深化安全教育。給學生安排作業(yè),一是可培養(yǎng)其養(yǎng)成自覺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二是在家長現(xiàn)場指導下(小學生校外體育作業(yè)應建議家長陪伴和監(jiān)護),使學生懂得根據(jù)實際場景和運動項目特征去規(guī)避安全問題——這樣的安全教育更有實踐意義,具有實效性??偟膩碚f,基于新課程理念和目標,小學體育投擲教學應突出綜合性,避免過于專業(yè)化和功利化。同時,基于投擲項目特征及小學生心理的把握,應重視對小學生參與心理的激發(fā)和維護,并注意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安全教育。
(作者單位: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