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計算能力和計算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計算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過程。在實際教學中,多數學生對計算不感興趣,計算正確率不高。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主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興趣、良好的計算習慣入手,提出教師應以筆算教學為重點,靈活應用運算律,注重口算和估算練習,以期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為數學教學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2)14-0061-03
引 ?言
計算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質量。數學中部分概念的引入,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步驟、結果等均要靠計算來進行。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一些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以及公式的推導與運用同樣也離不開計算。此外,比例、方程和統(tǒng)計圖表等知識與計算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速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都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應對計算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感興趣,才能仔細、認真地去計算,慢慢提高計算能力。因此,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1]。首先,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學習活動,可以在課間、課外進行,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例如,在教授完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后,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四人一組進行“二十四點”游戲,并將游戲難度提高至比三年級時的難度更大。在開始階段,每人準備A(1)~ K(13)的卡牌各一張,并明確游戲規(guī)則。每人各出一張牌,看誰先算出“二十四點”,前三人都算出“二十四點”后,最后一個人指定其中一人說出計算過程,如果計算正確,四張牌都歸最后一個人,如果計算錯誤,四張牌就歸計算錯誤的人,當四人都算不出來時,可以換牌再出,誰手上的牌先沒有了,誰就獲勝。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玩中鍛煉計算能力,提高計算正確率和速度,還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教師可以從情境創(chuàng)設入手,以生動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形象化,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提高解題能力。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教學為例,正確理解并掌握這部分內容,既是發(fā)展學生計算能力的需要,又是后面學習運算律(含簡便運算),以及小數、分數、百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是學生進行有效計算的保障。在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順序,提高計算能力,教師要有意識地將運算順序與生活情境結合起來,構建高效的深度學習數學課堂。例如,在(194-26×4)÷3這道算式中,我們的運算順序是先乘除,后加減,有括號先算括號里的,再算括號外的。括號里有加減乘除的,要先乘除,后加減。在此,為了提高學生知識靈活應用能力,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形象化,教師可以將(194-26×4)÷3這道算式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結合起來,讓學生開啟思維,編一道能用這個算式來解答的問題。學生陷入沉思,之后便有了自己的想法。生1:小明看一本194頁的課外書,前4天平均每天看26頁,剩下的書要在3天內看完,后3天平均每天看多少頁?生2:李老師帶了194元,買了4本課外讀物,每本26元,剩下的錢剛好夠買3個排球,每個排球多少元?……這樣進行深度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并牢固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還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計算興趣。
激發(fā)學生計算興趣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融入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外,還可以從故事、競賽等活動入手,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提高計算的興趣,促進計算能力的提高[2]。
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學生在計算中出現(xiàn)錯誤很多都是因一些不良的計算習慣造成的。因此,首先,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書寫時要規(guī)范認真。例如,列豎式計算時,數位要對齊,數字之間要有一定的間距,字跡要端正,還要求學生凡是抄下來的數都要進行校對,做到不錯不漏,促使學生養(yǎng)成時刻保持作業(yè)、練習整潔美觀及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為學好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學生在計算時要做到萬無一失確實難度較大,而檢驗是在計算過程中保證正確率最重要的一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檢驗的方法。檢驗時要做好以下幾點:(1)看,看數字和符號有沒有抄錯;(2)想,思考計算方法對不對;(3)算,明確運算的順序,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對每步計算中的得數及結果都要進行檢驗,這是防止計算出錯、提高計算正確率的重要手段。檢驗計算結果是否正確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1)估算,在計算之前,讓學生先估一下大概的結果是多少,判斷計算結果是不是正確的。如71×83,把71看作70,把83看作80,它的計算結果必須比5600大,如果小就不對。(2)看數字的尾數,也可以初步判斷計算結果的對錯。如4.23×8.7, 因為三七二十一,看得數的末尾是不是1,以此來判斷是不是正確的。(3)合理利用逆運算,就是加用減、乘用除進行驗算,這樣可以有效保證計算的正確率。此外,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嚴格要求、適當鼓勵學生,使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從而有效提高計算的正確率[3]。
三、以筆算教學為重點,提高筆算的正確率和速度
筆算是依據計算法則,按一定程序進行計算的,是小學計算教學的重點。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法則,還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技能,能靈活運算。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算理、掌握算法。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從學習者的角度摸索算法,體現(xiàn)算法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學生估算后,筆者提問:“那24×12的準確結果是多少呢?你們能用自己的方法試著算一算嗎?”當學生開始計算時,筆者巡視,并讓采用不同計算方法的學生分別進行板書。
生1:24×10 = 240,24×2 = 48,240 + 48 = 288。
生2:240 + 48 = 288。
生3:用豎式計算
當這三位學生完成后,有學生討論:“其實前兩個同學是一樣的?!惫P者說:“同學們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結果了,現(xiàn)在一起來聽聽這三位同學是怎么想的,好嗎?”等三位同學交流完,有位學生表示自己和他們的計算方法是不一樣的,是用“20×
12=240,4×12=48,240+48=288”。他一說完,大家都表示這種計算方法也可以。學生通過交流、對比后,一致認同用豎式計算這種算法簡單,其他算法都比較麻煩。這樣進行教學,既體現(xiàn)了算法的多樣性,又讓學生認同了豎式計算的重要性,收獲了較好的效果。
其次,為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在教學時,教師要突破一些計算的難點。很多時候,學生被扣分都是因為對計算難點的掌握不過關,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在難點處進行較為細致的指導。例如,在教學“多位數筆算加減法的進、退位”時,教師要讓學生養(yǎng)成做好進退位記號的習慣。又如,乘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都是筆算的難點,學生很容易因為“0”而出現(xiàn)計算錯誤。因此,教師除了要讓學生明白這類題目的算理、算法外,還要多強調“0”的作用和意義,避免多“0”或漏“0”的錯誤,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
四、靈活運用運算律,優(yōu)化學生計算速度
在小學數學計算中,“簡便運算”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一種重要方法。靈活運用運算律進行運算能大幅度提高計算速度及正確率,使復雜的計算變得簡單,從而大大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例如,在教學“多減要加,多加要減”類計算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幫助學生尋找規(guī)律,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簡算的含義。如小明媽媽到超市買了一臺電磁爐203元,又買了一臺電冰箱735元,付錢時,媽媽一會兒就算出了一共要付售貨員多少錢。你們想知道小明的媽媽是怎樣計算的嗎?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他們躍躍欲試,最后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悟出這類題的解答規(guī)律:少加再加。如735+203=735+200+3=935+3=938(元),然后,學生根據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通過練習,牢牢掌握了這類題型的運算規(guī)律,提高了計算的速度。
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使用學過的運算定律,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小學數學中的簡便運算,雖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但大多都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把復雜的計算轉化為較容易的簡單的計算。這個轉化往往是通過改變運算順序、改變運算數據等方法進行的。同時,絕大多數簡便運算都是圍繞著“湊整”進行的。所以,要使學生靈活地進行簡便運算,關鍵在于啟發(fā)學生理解簡便運算過程中“形變質不變”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例如,計算78×99+78
時,教師要先引導學生觀察題目,這道題的數字、運算有什么特點、能湊整嗎、符合什么運算律等。學生通過引導觀察分析得出此題符合乘法分配律,可利用它來簡算。教師只有這樣引導學生分析題目,才能使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的計算更加靈活、速度更快。
五、注重口算、估算的練習,提高計算正確率及速度
口算是筆算的根本,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因此,教師要加強口算、估算教學,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及正確率。例如:(1)結合日常應用,努力培養(yǎng)學生口算、估算的意識和興趣;(2)課前兩三分鐘時間進行口算、估算練習;(3)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如“3×7+6,7×6+7”等口算,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4)注意對學生進行易錯、易混淆的口算題的訓練,如“14×5,15×4,24×5,25×4”等;
(5)常見的分數、小數的互化,如=0.125,=0.375,
=0.625,=0.875……學生如果能熟練掌握,可大大提高計算的速度及正確率;(6)加強估算練習,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時,筆者對練習中的改錯題進行改編:“不看計算過程,你覺得計算結果正確嗎?”并在課件上展示如下內容:
筆者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與同桌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生1:左邊一題計算結果不正確,因為121的個位數是1,13的個位數是3,相乘后的積個位應該是3,而不是4,所以是錯的。生2:中間一題計算結果不正確,因為把604看成600,把26看成30,相乘后積是18000,要比4904大得多,所以4904不可能正確。生3:右邊這一題是正確的,因為把248看成200,37看成40,相乘后積是8000,所以8176是正確的。生4:我覺得右邊這一題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因為把248看成250,37看成40,相乘后積是10000,而8176在8000與10000之間,所以不太確定。這時,筆者移開遮擋的長方條:“現(xiàn)在你們知道它們的錯誤都發(fā)生在哪兒嗎?”
為了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有效避免一些顯而易見的錯誤,筆者對教材中的改錯練習題進行了改編,對其承載的功能進行了深入的挖掘,重點突出了運用估算判斷對錯的方法。這樣的設計在糾錯的同時,使學生的估算意識、估算能力得到培養(yǎng),也使學生的數感得以增強。
結 ?語
總之,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必需充分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教學中積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鍛煉與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促進他們計算思維的發(fā)展,提升其計算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石榮學.漫談計算教學中蘊含的教育思想[J].小學數學教師,2016(12):44-45.
王萍.淺談小學數學計算教學[J].學周刊,2014
(11):185.
周磊.當前“計算教學”我們應該注重什么[J].中小學數學,2017(22):7-9.
作者簡介:林仕忠(1972.12-),男,福建霞浦人,
任教于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七小學,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