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麗 鄭州市鄭東新區(qū)永平路小學
2014 年4 月1 日教育部印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小學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薄墩Z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小學低段古詩教學目標要求的表述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通過分析以上文件可知,小學低段的古詩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兒童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切感,使其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并能夠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小學低段是學生學習古詩的開始,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曾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小學低段課內古詩的學習應以激發(fā)興趣為主。
小學低段四冊教材課內共選入古詩13 首,內容題材如下:
圖1
通過以上圖示可知,除《靜夜思》寫思鄉(xiāng)、《池上》記兒童趣事外,其他詩歌的題材均為寫景。有寫四時之景的,如《村居》《詠柳》《絕句》寫春日之景,《江南》《小池》《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夏日之景;也有寫地方美景的,如《江南》《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望廬山瀑布》寫江南水之嫵媚,《登鸛雀樓》寫北方山之雄奇,《敕勒歌》寫草原天地之遼闊;還有寫亭臺之美的,如《夜宿山寺》……
激發(fā)小學低段學生學習古詩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導入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對古詩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對古詩產生興趣。建構主義認為,新知識的學習應該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小學低段學生的年齡普遍在七八歲之間,形象思維比較發(fā)達,色彩鮮艷的圖畫更能吸引兒童的注意,進而激發(fā)其繼續(xù)學習下去的興趣。因此,小學低段古詩教學的導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兒童都喜歡旅行,在教學中可以設計旅游情境導入新課的學習。比如在《登鸛雀樓》的教學中,采用以下導入方式: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行嗎?今天張老師就帶著大家跟著語文去旅行。在本單元里,我們將一起到山西的鸛雀樓、江西的廬山、安徽的黃山、臺灣的日月潭、新疆的葡萄溝去看一看。我們先來到第一站——山西的鸛雀樓。同學們,看,這就是山西的鸛雀樓。
像《江南》《敕勒歌》等有關山水名勝的古詩都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導入。
低段的古詩以寫景為主,運用圖片導入能迅速抓住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時,可以一幅清新的荷花圖導入,具體是這樣的:
同學們,張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环鶊D畫,你們覺得美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描繪這幅圖畫的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關聯(lián)作者導入法是一種適合教學已經學過該作者其他詩歌的導入方法,讓學生溫故而知新。比如在學習《夜宿山寺》時,以學生學過的李白的其他詩歌導入。如:
師:孩子們,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我們已經積累了很多古詩。下面我們來開一個班級詩詞會??吹竭@幅圖,你想到了哪首詩?
生:《古朗月行》《靜夜思》。
師:那么這幾首詩的作者都是?
生:李白。
師:大家對李白有多少了解?
生:談對李白的認識。(各抒己見)
師補充: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才華橫溢,寫下了許許多多的詩歌,流傳至今的就有900 多首,被世人稱為“詩仙”。李白的詩中大都充滿神奇的想象。
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詩人李白的另一首詩,去感受他那奇妙的想象力吧!
古詩描寫的內容是古人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聯(lián)系生活導入,更能拉近學生與古詩之間的距離。一些描寫季節(jié)景色的詩便可采用聯(lián)系生活導入法。比如在教授《村居》之前,可以讓學生想象春天的景色,想象春天我們會做些什么。
古詩是一種富有音樂性的語言,它通過平仄、押韻來彰顯內在的音樂美。在小學低段的教學過程中,不需要給學生講平仄、押韻等知識,也未必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聽教師的范讀、畫節(jié)奏符號等方法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美,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誦讀的方式,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感知古詩內在的韻律美。
詩句是由一個個詞組成的,一個詞往往就是一個節(jié)奏,在古詩教學中,可以由詞到句,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知詩歌的節(jié)奏。比如二年級下冊古詩《村居》的教學便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以下詞語:
草長 鶯飛 二月天
拂堤 楊柳 醉春煙
兒童 散學 歸來早
忙趁 東風 放紙鳶
讓學生讀詞語,讀完詞語,在屏幕上整體展示這首詩,讓學生再讀古詩。此時即使教師不加強調,學生讀的詩句也是自帶節(jié)奏的。這種由詞到句的誦讀方式,讓學生不僅讀對了詩歌的節(jié)奏,還會覺得很有趣。
五言詩的節(jié)奏一般是二三式,七言詩的節(jié)奏一般是四三式,在誦讀過程中,師生可以采用對讀的方式,讓學生在合作誦讀中感知詩歌的節(jié)奏美。比如在講授二年級上冊的《夜宿山寺》時,執(zhí)教教師就可以和學生采用這樣的方式,教師讀前兩個字,學生讀后三個字,然后再對調讀,接著男女生對讀、同桌對讀,在一遍一遍地誦讀中,學生不僅讀對了節(jié)奏,還讀得饒有興趣。
上古時代,詩樂舞三位一體,李白在《贈汪倫》中也寫到“忽聞岸上踏歌聲”。詩歌有極強的節(jié)奏感,剛入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喜歡動來動去,一節(jié)課往往很難坐在座位上靜靜地聽老師講課,課堂上我們不妨讓學生離開座位動動手、動動腳。比如在教學《畫》時,先讓學生跟著老師拍手讀,再踏腳讀,再加上動作讀。在手舞足蹈中,學生既讀對了節(jié)奏,也讀明白了詩歌的意思,甚至意猶未盡。
“意境”是中國文學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指文藝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xiàn)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小學低段的課內古詩,以寫景為主,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創(chuàng)設一些情景,讓學生通過情景感知古詩的意境美。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這些都說明詩畫同源。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圖片展示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畫面美。比如在教學《登鸛雀樓》時,教師可以借助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即將落山的太陽,滾滾東流的黃河,層層疊疊的鸛雀樓,再現(xiàn)了古詩的意境。
圖2
由于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距現(xiàn)代較遠,語言簡潔凝練,學生往往感受不到古詩中的意境美。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fā)與點撥,幫助學生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古詩蘊含的意境。比如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學中,教師是這樣進行的:
師:請同學們默讀古詩的第三四句,看看這兩句詩里寫了哪些景物?
生:蓮葉、荷花。
師:請同學們再讀讀這兩句詩,看看詩中寫了怎樣的蓮葉、怎樣的荷花?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句式來說,我從“接天蓮葉無窮碧”中的“碧”字,知道了蓮葉是碧綠的。
生1:我從“接天蓮葉無窮碧”中的“接天”這個詞,知道了蓮葉非常多,無邊無際,與天相接。
生2:我從“接天蓮葉無窮碧”中的“無窮”這個詞,知道了蓮葉非常碧綠,可以說碧綠碧綠的荷葉。
生3:我從“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紅”字,知道了荷花是粉紅色的。
生4:我從“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映日”這個詞語,知道了荷花在陽光的映照下格外紅艷。
生5:我從“映日荷花別樣紅”中的“別樣”這個詞語,知道了荷花的紅不是一般的紅,而是特別紅,與一般的紅不一樣。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請向你的同桌描繪一下,讀完這兩句詩,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生:滿湖的蓮葉清新碧綠,一望無垠,一直鋪到水天相接的地方,荷花在陽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紅艷。
小學低段古詩教學,是學生學習古詩的起點,也是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親切感的起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本身,深入全面研究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從而為其以后的古詩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