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技能的功能,而且還擔負著育人功能。但從當前教學實際來看,不少教師過分注重了知識,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育人。只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德育,才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本文結合實際,淺析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策略,以供參考。
一、把握教材情感,激發(fā)德育興趣
當下,小學德育教育,不少還停留在空洞說教上,不僅不能有效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yǎng),反而會讓他們反感。而語文課程卻不同,不僅能夠進行各類語文基礎知識教育,而且還能從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一篇篇課文,有的是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有的是頌揚真善美,有的是作者高尚品質的寫照,等等。這些文本中,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流露的情感,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最好的素材。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文本情感,主動搭建平臺,激發(fā)學生興趣,從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
比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描寫的是周總理青少年時期的故事。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周總理的崇敬與愛戴之情。對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周總理的認識,或者通過相關視頻,激發(fā)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思想教育。再如《落花生》,教師可以通過文本故事,借助分角色朗讀方式,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從中把握文本情感,繼而在其對話中領悟做人道理。
語文教學,既要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也要從中滲透思想教育。教師要借助語文課堂,把握文本教材情感,通過各種方式,有機穿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然環(huán)保以及傳統(tǒng)美德等思想教育,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繼而塑造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讓他們逐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創(chuàng)設豐富情境,強化德育滲透
小學生對具體形象的東西比較感興趣。教材內容雖已穿插插圖,但文字卻較為抽象,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視頻、圖片、肢體乃至言語等各種教學手段,搭建各種平臺,創(chuàng)設各類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豐富他們情感認知,繼而從中滲透德育,讓其在情感上、思想上與作者、編者實現(xiàn)共鳴。對此,李吉林老師曾經(jīng)說過,課堂教學因為有了情感紐帶的牽動、維系,變得更富誘惑力。而這情感紐帶,最好的方式,就是創(chuàng)設情境。
比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如果直接講解,學生也許無法理解當時的情景,更無法理解黃繼光的做法。教師可以播放相關視頻,把學生帶入炮火紛飛的戰(zhàn)爭場景,尤其是志愿軍不怕犧牲的場景,這樣更能給學生帶來震撼,乃至一種情感的認同,繼而從中加深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還有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這一課,可以播放相關視頻,或者播放相關國慶視頻,通過畫面音樂把學生帶入激動人心、萬民歡慶的場景,在充分調動他們情緒的同時,有機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小學生是感性的,越是具體形象的內容越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得到他們的認同。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將抽象內容轉化為具體場景,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編者進行多元對話,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把握文本主題的基礎上,有機滲透思想道德教育。這樣既能擺脫思想教育空洞現(xiàn)象,又賦予語文課堂特殊內涵,讓學生的思想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最終實現(xiàn)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三、及時穿插點評,引導德育方向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這主導除了體現(xiàn)在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上,還體現(xiàn)在教師課堂評價上。點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而且還可以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體現(xiàn)在道德教育上,學生可能在課堂學習、討論中乃至回答上,流露出不符合學校主流教育思想的言行,對此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從中提煉出需要的道德觀點,繼而利用課堂上的點評,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教師在課堂總結時可以提問:“小興安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那么我們人類能不能去濫砍濫伐?”繼而根據(jù)學生回答內容進行點評,從中滲透環(huán)保意識,培養(yǎng)他們保護森林意識。還有,《麻雀》一文講述了老麻雀為了保護小麻雀,勇斗獵狗的故事,讓學生很感動。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情緒感染中進行提問:“小麻雀很可愛,也是益鳥,但我們身邊還有不少人擅自捕捉麻雀。針對這一現(xiàn)象,你有什么看法?”然后結合相關法律知識對學生回答進行點評,繼而將愛護小動物、保護環(huán)境這一德育思想穿插其中。
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往往能通過自己的點評駕馭課堂,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的思考方向。語文教師要從育人角度考慮,借助課堂教學中各種提問點評契機,穿插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讓學生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影響,得以發(fā)展。不過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針對課堂點評,教師要結合語文教學主題,言簡意賅,不能過于渲染,過于強調,那樣就會沖淡主題,反而失去了德育春風化雨作用。
四、巧用文本插圖,培育德育厚度
統(tǒng)編教材編者非常注重插圖作用,不僅做到圖文并茂,培養(yǎng)學生美感,而且還能延伸文本內容,滲透文本德育思想。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備學生,備教材,還要備插圖,準確把握編者意圖??梢韵戎笇W生通過圖文對照方式,了解插圖內容,鼓勵學生進行交流發(fā)言。如果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符合主流思想的,可以通過插圖引導學生加深印象,有機拓展德育厚度,讓抽象內容變得具體形象。
比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由于距離學生生活年代較遠,僅靠教師說教,他們只能空洞理解英法聯(lián)軍的罪惡,很少從內心里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插圖,呈現(xiàn)圓明園的遺跡,接著通過多媒體出示圓明園被毀前的畫面,或者視頻,乃至大火焚燒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知落后就要挨打,形成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奮斗的思想。還有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這一課,教師可以結合電影《長津湖》,為學生出示偉人以及毛岸英被炸等畫面,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偉人胸懷,接著再呈現(xiàn)教材插圖,引導他們理解“青山處處埋忠骨”題目的內涵,在激發(fā)他們對偉人愛戴之情的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德育無處不在,即便是教材插圖,只要運用得當,照樣能夠發(fā)揮德育教育功能。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充分挖掘插圖中的德育元素,通過圖文對照、圖文互用方式,在激活教材插圖育人功能的同時,滲透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總而言之,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師要準確把握課標精神,認真研讀教材,做到與文本、作者、編者多元互動,更深層次把握文本感情基調,繼而結合學生實際,有機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件件具體的事情,讓學生在課堂中接受思想德育熏陶,在習得語文知識、技能的同時,有效提升思想道德素養(yǎng)。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zhèn)馬豐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