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鈺
在當前強調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優(yōu)化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已成為最為迫切的內容之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念融入教育引導中,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能夠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下得到提升,進而為培養(yǎng)其語文學科素養(yǎng)奠定良好基礎。
一、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的內涵分析
在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大多數(shù)教育者都認為“學校即社會”,這種教育理念認為社會中的一些現(xiàn)象都會在學校得以體現(xiàn)。陶行知先生研究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學校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社會中的內容,而社會恰恰涵蓋了學校所能學到的一切知識。在陶行知教育理論中,“學校即社會”也是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內容。
“教學做合一”,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教是老師的主要責任,學與做是小學生的主要責任。老師在引導小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每一次的教學都是層層遞進的。無論是在哪個學習階段,教師都要認真地扮演好教書育人的角色,給小學生以指導,引導他們前進。
學和做是小學生應該親力親為的事。學生只有主動地學習,主動地創(chuàng)新,才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有意義,做到“學而不厭”。所以,教師不能只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步伐走,還應該放開孩子的雙手,讓孩子有一個自由思考的頭腦,讓孩子有一個適合自己的時間、空間和自由,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中學,教中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特別強調教育活動必須要圍繞現(xiàn)實生活而開展。他反對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僅圍繞教材開展課堂教學的錯誤做法。這對于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非?,F(xiàn)實的指導意義。
二、陶行知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
1.教——以教材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從立德樹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看,小學語文教材的編目也充分凸顯了這一教育理念,大量選文都是以德育為核心標準,因此筆者發(fā)現(xiàn),今天的小學語文教材不僅包含文字,還包含深受孩子們喜愛的文章,內容十分豐富,當然,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是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基礎,但如果教師不主動深入挖掘,也很難起到滲透作用,因此,需要從教材內容和插圖中尋找德育元素,根據教材內容深入挖掘德育元素,通過對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不僅有關于革命傳統(tǒng)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世界觀、人生觀等教育元素,也包括一些有益于德育的內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和環(huán)境保護教育。
例如語文教材《吃水不忘挖井人》,其中“當時沙洲壩缺水大家都吃渾濁的水”的片段,教學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水資源的寶貴之處,以此更好地強化學生對水資源的節(jié)約意識。將德育與學科教育結合起來,能夠在相互補充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更好地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教學實踐中,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接觸其中的道德教育元素。例如在教學《長征》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七律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總結出紅軍在長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是如何克服困難最終取得勝利的。這些材料的積累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實現(xiàn)了德育的滲透,使學生更好地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關鍵在教師,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決定學生的學習,教師需要充分注重課堂上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比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口語交際《身邊的“小事”》這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中提供的四幅圖畫,讓學生進行交流與討論。然后請學生就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現(xiàn)象談談自己的看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使學生能夠在相互交流中對那些生活中的不文明現(xiàn)象有所闡述和剖析,從中充分認識到那些不文明現(xiàn)象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并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生活情境的口語交際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辨析生活中真實與美好的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
2.學——確立主體,激發(fā)探究熱情
閱讀教學必須實現(xiàn)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很好地為學生設疑,同時也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參與閱讀的主觀能動性。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需要注重以下三點:第一,問題直接契合文章主題;第二,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要充分,要給學生充足的回答問題的時間;第三,師生互動要基于問題之上。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珍珠鳥》這篇文章時,語文教師可以用集中提問的方式設計出一系列的教學問題,要求學生認真朗讀全文,并針對問題有重點地認真朗讀相關段落。在文章閱讀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由參與討論,并將最終的結果表達出來。設計的題目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得學生能夠在理清文章脈絡的情況下,歸納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進而提升語文課堂設問的有效性。例如可以向學生提問:課文中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描寫珍珠鳥的語句都有哪些?為什么珍珠鳥的活動會有這些變化?通過不同層次的設問,使得學生能夠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對文中的閱讀內容進行理解感悟,進而更好地優(yōu)化提升小學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果。同時也需要給予學生自主提問的空間,促使學生能夠在多元化的思維方式下提出自己的見解。
3.做——實踐感知,提升語文運用能力
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做合一”課堂效率的辦法之一。語文教師需要將靈活的教學方式融入課堂教學中,進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愉悅感,為提高學生整體的學習效率奠定良好基礎。比如在教學生語言時,可以根據模具以及結合情形來教。還有一些有實物教學的課程,可以帶學生在參觀操作中進行,進而引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同時還可以組織相關的語文競賽,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競賽活動以及材料準備中,進而提升語文的運用能力。
其次,觀察是小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抓住事物的特點,才能妙筆生花,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例如:小學課文《觀潮》一文中,作者以時間作為觀察的順序,詳細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到來之前、大潮到來時以及大潮過后的景觀和場面,讓讀者閱讀文章后,能夠體會到景物描寫的層次性和條理性。
教師在進行課文閱讀教學時,不但要對課文段落進行分析,讓學生掌握課文的特點,還要引導學生掌握作者觀察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借鑒作者寫作中的技巧,完善自身的觀察方法,從而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將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確立小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在語文教師的指引下通過實踐以及自主學習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進而為后續(xù)的語文課程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陶行知先生提倡教育要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生活教育理論,不斷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和研究,認真組織好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斷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使課堂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簡介:江蘇省丹陽市吳塘實驗學校小學部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