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分析小學階段學生,發(fā)現(xiàn)多具備好奇心強烈及活潑好動的天性,且展示欲望較強。教師若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僅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圍繞命題作文的方式展開習作活動,將會壓制學生天性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對語文習作產生乏味及刻板的印象。長此以往,將會導致學生厭倦習作。針對此現(xiàn)象,教師可將生活即教育這一教學理念引入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借助學生生活實踐經驗的引入,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并鼓勵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及生活感悟展開語文習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內容。其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的變化為教育的根本意義,生活處于時刻變化中,因此,每個生活時刻均具備重要意義,所以,生活所賦予教育意義也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從某種程度而言,生活即教育。其二,社會即學校。此為生活即教育設定一個范圍,事實也是如此。大部分時間學生均在校園中接受書面教育,然而學生所需求的知識不僅包括書面知識,還包括社會中所蘊含的知識,社會中各角落均可作為教育素材。如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字詞,在街道中找尋錯別字等,都是從社會生活視角出發(fā)所展開的教育活動。其三,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的主要實施途徑即為“教學做合一”。因受到課堂教學時長限制,教師出于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在課堂中多以灌輸式方式將知識向學生傳授,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應付考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感受學習樂趣,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激發(fā)無從談起。陶行知先生所指出“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可將教、學、實踐三者有機融合,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局限性加以突破,還可實現(xiàn)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突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對學生習作活動的高質量展開有重要意義。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確定習作思路,提煉習作重點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習作練習篇幅的限制及傳授習作技巧作為重點,并將習作作為常見的作業(yè)布置內容,鼓勵學生通過寫日記的方式練筆。然而,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在習作思路的確定方面通常會存在一定困難,學生難以將真情實感抒發(fā)于習作中。教師在批改習作時,通常會遇到多篇較為相似的文章。部分學生將習作視為一項任務,對習作存在抵觸情緒,敷衍了事。教師為解決上述問題,需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加以突破,重視生活內容的融合,激發(fā)學生習作靈感,豐富習作內容,幫助學生積累生活實踐經驗,促使學生可將自身所感、所想、所見書寫于文章中,在習作過程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唯有如此,方可有助于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借助生活化習作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實現(xiàn)學生習作思維的激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感知生活情境,以此推動被動習作積極轉變?yōu)橹鲃恿曌鳌=處熢诮虒W過程中,帶領學生展開“長大以后做什么”此口語交際活動,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帶領學生觀看小獅子、小蝌蚪及蒲公英的夢想,將生活中的代表性動物、植物借助擬人的方式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小蝌蚪保衛(wèi)池塘及蒲公英飛向遠方等,以此作為基礎,延伸至學生自身,每一個學生均有自己的夢想。此后,可依據(jù)“我的夢想是什么”“我要如何實現(xiàn)夢想”等作為習作思路,引導學生展開習作探討,鼓勵學生及時記錄自己的所想及所感,以此幫助學生從中提煉習作重點內容。借助生活化教學素材的引入,以實現(xiàn)學生習作靈感的激發(fā),增添語文習作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
(二)加強情感引導,強化觀察及思考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提升學生習作能力,需將學生生活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重點內容,避免學生在習作過程中陷入無內容可寫的尷尬境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有目的、有意識地延伸教學領域,將生活化內容引入至習作教學活動中,拓展習作范圍,借此還可有助于學生習作思路、習作素材的豐富,推動學生習作能力的不斷提升。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生活實踐、理論知識的有機融合,以生活實際推動學生認知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會、生活,實現(xiàn)學生表達欲望的調動,并深化學生習作感悟,推動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我有一個想法”為主題,要求學生思索自己在生活中可為父親、母親及家中的長輩做哪些事情,隨后,思索自己應該如何做,再思考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引導學生借助語言表達的方式表述自己對于生活中愛的感悟,在此過程中,還可強化學生責任意識。學生在此過程中,需針對生活展開細致入微的觀察,還可將所掌握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應用于習作實踐。這種教學方式與“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相符,與小學生形象——抽象——形象認知規(guī)律相契合,推動學生習作能力、習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參與生活實踐,豐富習作體驗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為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習作能力,要求教師將“生活即教育”指導原則落實于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小學階段學生多具備好動及活潑的天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收獲豐富的實踐經驗、知識反思,為學生展開語文習作活動提供充足素材,消解學生在習作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多種思維障礙。教師在語文習作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實踐教育、習作教學二者的有機融合,通過習作實踐教學項目的設計,重視學生實踐過程,加強學生實踐體驗,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及情感素質,以此確保學生習作具備豐富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個性特征。在帶領學生開展“山中訪友”習作活動時,結合學生現(xiàn)階段的素材積累、生活體驗,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登山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設計“鳥語花香”“山清水秀”等諸多觀察內容,并告知學生,這些都是需拜訪的“好友”。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參加生活實踐,深化習作感悟,升華習作主題。實踐活動的設計,踐行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豐富了學生生活體驗,充實了學生習作內容,促使學生在習作中充分表達真情實感,提升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改實施背景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習作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可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應用至習作教學活動中,深化學生主觀體驗,強化學生感悟,促使學生以生活實踐為基礎展開個性化習作,推動學生個性發(fā)展及習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簡介:江蘇省儀征市育才中心小學語文教師。